周慶華,張 慧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城市由不同功能的建筑、公共空間、街道、廣場等多種元素組成,人們穿行于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間之間,所以,只有當建筑與城市中的其他元素整合在一起時,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應。本文從城市空間使用者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建筑與城市空間的整合關系,并提出改善城市公共空間關系的途徑。
相對于城市中的人口密度,城市中的公共空間嚴重不足。街道上人流較多,有充分的活力,但由于缺乏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而顯得單調乏味。部分城市公共空間不僅數(shù)量缺乏,質量也不高,如城市中的綠化場地,只關注視覺上的美感,未充分考慮市民是否能合理地使用。
建筑之間的縫隙空間,因無人問津,通常成為城市中的無用空間;或者業(yè)主將其圍合起來,使得城市中的行人無法到達。街道空間則成為寬闊的車行道路和狹窄的人行道路,缺少行人偶然性發(fā)生的活動場所(如休憩、閑聊等),城市中的公共空間嚴重缺失。
對于建筑設計而言,城市公共空間多產生于出入口退界、建筑限高等限制性條件領域。而城市設計則是彌補這一領域盲區(q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由于其理論的主流多為城市形態(tài)方面的設計,所以缺少城市公共空間與建筑之間的空間互動。
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把握類似于對空間的認識,在建筑學領域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把握就是城市設計。盡管城市設計的內容各異,但其本質上類似于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可看成建筑設計在大尺度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延伸。建筑師多以這些原則來評估建筑,缺乏對城市公共空間與建筑之間關系的評估。
城市公共空間在很多方面都讓人聯(lián)想到建筑空間。凱文·林奇曾說過:“城市和建筑一樣,都是空間結構,而城市本身則需要一個更大、更長的過程來理解它”。關于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的整合關系,主要有以下3個理論。
“圖底分析”是一種對城市空間結構分析的方式,我們將建筑作為實體、城市公共空間作為背景,單從一種圖來看,其符合類似格式塔心理學中“圖形與背景”的關系。這種分析方式起源于18世紀的諾利地圖,也叫實-空分析。
1748年的羅馬實-空地圖分析中,諾利地圖將建筑實體涂黑,剩余空間留白,可以看到,建筑物覆蓋的密度明顯大于外部城市空間,而廣場空間則形成了某種完形,并且各個廣場之間形成了一種空間連續(xù),稱之為“積極的空間”。諾利地圖的外部空間是圖像化的,具有與周圍環(huán)境實體一氣呵成的整體性質;而在現(xiàn)代城市空間概念中,建筑物是純圖像化的且獨立的空間則是一種“非包容性的空間”。
羅西認為城市的質量不取決于單純的城市規(guī)模,而取決于城市中的實際建設和建筑單體。它與這種15世紀時期所特有的視城市為和諧宏觀世界的城市模式合為一體。我國建筑師齊康也提出了“城市建筑”的主張,他提倡由外而內的建筑設計,認為建筑應當能夠留出空間、創(chuàng)造空間。他的理論是把建筑與城市當成一種整體來思考,并且探索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根據(jù)美國學者羅杰的觀點,空間關聯(lián)耦合的對象是城市中的每個要素之間形成的一種聯(lián)系,旨在形成某種聯(lián)系,為空間建立一種結構。在城市空間設計中,耦合分析途徑主要是通過基地的主導力線,為設計提供一種空間基準,把建筑物與空間聯(lián)系在一起,種種空間基準可以是一塊條形基地,一條運動的方向流。
以3個構建城市公共空間的實例,主要是通過建筑設計產生的且可以為未來公共空間的塑造提供借鑒。3個案例體現(xiàn)的公共空間生產方式主要有3種,即更替空間形式、重構空間結構與激發(fā)空間功能耦合。
波士頓市政廣場自1962年開始,經多次更新改造,形成了如今的空間格局。廣場面積約6萬m2,既是日常交通換乘的樞紐,也是平日里人們聚集休閑的空間(見圖1)。
圖1 波士頓市政廣場對街道空間結構的重構
波士頓市政廳的建筑風格是粗野主義風格,表面采用素混凝土,下部為大跨度架空的立柱,上部為均勻的窗洞,尺度超常。建筑意象給人感覺冰冷嚴肅,并不被市民喜歡,然而其對廣場空間的作用卻是非常好的。廣場改造之前,是一塊碩大的梯形廣場,空間單調乏味,而且太過寬闊,導致人們不愿駐足停留。市政廳的出現(xiàn),打破了原空間形態(tài),重新劃分了廣場空間,形成了新的空間。
由此,因為市政廳建筑的置入,重新劃分了廣場的空間形態(tài),在圖底關系分析中可以看出,原來碩大的不好使用的廣場,變成了尺度親切、便于人們不同使用功能的廣場空間。正是由于廣場形式的更替,帶來了廣場品質的提升。
卡朋特視覺藝術中心(Carpenter Vision Center)處在開放式布局的哈佛大學校園中,位于昆西街與埃利克特街之間。原基地是停車場,兩側街道有4m的高差。
新建筑整個結構采用矩形規(guī)則柱網(wǎng),平面采用不規(guī)則的形式,立面則采用簡潔的方窗、弧形墻。交通及輔助空間位于平面中央,一條抬升的Z字形坡道將平面一分為二,連接了兩側街道空間,使得交通便利、視線通透。此外,建筑南側底層架空,形成了公共通廊,有利于將南側街道上的人流引入其中。
從城市空間的角度來看,藝術中心從兩方面很好地實現(xiàn)了公共空間的營造。首先是Z字形坡道,從一側街道連接到另一側街道,在縱向上有效連接兩側空間,還解決了高差,使行人可以從一側街道到達另一側街道。其次是南側架空的公共通廊,不僅可以作為公共停車處理,還能打開街道,引入街道上的人流,使空間更加公共。所以,柯布西耶利用了一座建筑就架構了一個城市公共空間系統(tǒng),將原本封閉不好使用的空間變成了公共性很強的空間,將隔離城市街道的地塊變成了城市街區(qū)中可通行的公共空間。
東山公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的村落中,村落傳統(tǒng)建筑消失、風格多樣。公廁位于一個三角地,兩側車行交通,一側緊鄰住宅。
在使用功能上進行拆分,打破傳統(tǒng)公廁封閉私密的平面布局。設計師將公廁的功能解構,使功能獨立,變成獨立的功能體塊,并重新進行組合。重組之后,功能空間的可能性變得豐富,空間變成了一種交流的場所。
公廁的存在不僅實現(xiàn)了自身的使用價值,也激發(fā)了三岔路口空間的功能耦合效應。公廁發(fā)生的活動可分成3類:①必要性的使用活動,如如廁;②自發(fā)性的使用活動,如洗刷、休憩、閑聊;③社會性的臨時交往。各種活動間相互耦合,通過公共空間的創(chuàng)造和使用功能的賦予,公廁為鄉(xiāng)村街道和廣場之間提供了場所和社會交往的發(fā)生器,廣場與街道的空間被很好地激發(fā)(見圖2)。這是建筑影響城市公共空間構筑的又一實例。
圖2 山東公廁的街景及夜景
基于城市設計視角的建筑設計理論和觀念十分重要。其重要性可概括為以下3點。
1)建筑設計不僅建筑內部空間,也包含建筑與城市之間的外部公共空間。
2)建筑設計的一半責任還在于創(chuàng)造城市公共空間,建筑設計師是城市設計的重要實施者。
3)建筑設計應把城市公共空間的被動預留轉化成主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