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勇,姚海英
(北京市昌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昌平 102200)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且环N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蘇欽等[1]認為,冠心病是心力衰竭的主要誘因之一。冠心病患者隨著病情的加重可出現(xiàn)心力衰竭。冠心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極高的死亡率。目前,臨床上對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常進行藥物治療、機械輔助治療、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雖然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改善其心功能的效果欠佳。對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對其身體造成的損傷較大。部分老年此病患者難以耐受外科手術治療。對此病患者進行機械輔助治療或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因此,臨床上更傾向于對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藥物治療。中醫(yī)治療冠心病并發(fā)心力衰竭的經驗豐富。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用自擬益氣方聯(lián)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并發(fā)心力衰竭對患者心功能、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
本次研究對象是2019 年2 月至2020 年4 月期間北京市昌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80 例冠心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2014 年版)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冠心病并發(fā)心力衰竭的臨床診斷標準。2)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顯示,其有1 支或1 支以上動脈血管狹窄的程度>50%。3)其心功能分級為Ⅱ~Ⅳ級。4)其本人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2]。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嚴重的惡性心律失常。2)合并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礙。3) 合并有免疫性疾病。4)合并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5)合并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6)在本次研究前2 個月內接受過其他西醫(yī)或中醫(yī)系統(tǒng)性治療。7)不能全程配合本次研究。將這些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聯(lián)合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3 例,女17 例;其年齡為53 ~74 歲,平均年齡為(61.51±7.91)歲;其中心功能分級為Ⅱ級的患者有9 例,為Ⅲ級的患者有30 例,為Ⅳ級的患者有1 例。在聯(lián)合組患者中,有男21 例,女19 例;其年齡為52 ~73 歲,平均年齡為(61.48±7.83)歲;其中心功能分級為Ⅱ級的患者有10 例,為Ⅲ級的患者有28 例,為Ⅳ級的患者有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北京市昌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根據(jù)兩組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使用β 受體阻滯劑、抗血小板藥、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硝酸酯類藥物、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或利尿劑等西藥進行對癥治療[3]。為聯(lián)合組患者使用自擬益氣方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進行治療。自擬益氣方的藥物組成為丹參及三七粉各15 g,紅花、人參、黃芪、當歸、桃仁、赤芍、川芎、枳殼及絞股藍各10 g。將上述中藥用400 ml 的清水煎煮,去渣取汁,1 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患者均接受14 d 的治療。
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E 峰、A 峰、E/A、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血清CRP 的水平、血清TNF-α 的水平。在清晨,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4 ml,對其靜脈血進行離心,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其血清進行CRP、TNF-α 檢測。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顯效:治療后,患者心力衰竭的相關癥狀及體征均消失或得到明顯改善,其心功能分級改善>2 級;有效:治療后,患者心力衰竭的相關癥狀及體征均有所緩解,其心功能分級改善1 ~2 級;無效:治療后,患者心力衰竭的相關癥狀、體征及心功能分級均未改善??傆行?(總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對照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13 例,為有效的患者有18 例,為無效的患者有9 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7.5%;在觀察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17 例,為有效的患者有21 例,為無效的患者有2 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E 峰及A 峰均快于對照組患者,其E/A 大于對照組患者,其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心功能的各項指標(± s)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心功能的各項指標(± s)
組別 例數(shù) E 峰(cm/s) A 峰(cm/s) E/A 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對照組 40 70.08±13.13 69.13±11.21 1.18±0.13 58.09±7.31觀察組 40 78.33±13.20 79.35±13.19 1.47±0.22 69.81±11.53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CRP 的水平及血清TNF-α 的水平相比,P>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CRP 的水平及血清TNF-α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CRP 的水平及血清TNF-α 的水平(±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CRP 的水平及血清TNF-α 的水平(± s)
組別 組別 血清CRP(mg/L) 血清TNF-α(p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1.51±2.29 7.21±1.11 129.42±14.65 67.81±10.87觀察組 40 11.63±2.31 4.11±0.81 129.31±14.79 38.42±9.31
有研究資料顯示,冠心病患者在患病10 年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為10% ~18%。冠心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極高的死亡率。目前,冠心病并發(fā)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心室重構是目前公認的導致冠心病患者發(fā)生心力衰竭的影響因素之一。李棟等[4]認為,導致冠心病患者發(fā)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其動脈內血栓的形成。對冠心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西醫(yī)治療的關鍵是降低其動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目前,臨床上為冠心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常使用抗血小板藥預防動脈血栓的發(fā)生。在中醫(yī)學中,冠心病并發(fā)心力衰竭屬于“胸痹”、“心悸”的范疇。此病的發(fā)生與患者氣血虧虛有關。此病患者多為本虛標實。本次研究使用的自擬益氣方中,丹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黃芪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三七具有散瘀消腫的作用;人參具有補氣的作用;當歸具有養(yǎng)血、活血的作用;紅花具有祛瘀散結的作用;枳殼具有寬胸理氣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鎮(zhèn)痛的作用;絞股藍具有益氣解毒的作用。諸藥合用可起到活血散瘀、強健脾氣的作用。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人參含有的皂苷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心肌、減輕心肌炎癥反應的作用;黃芪含有的多糖具有修復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調節(jié)心肌細胞代謝、延緩心室重構的作用;丹參的水提物具有改善血液粘稠度、防止血小板異常聚集、減輕炎癥反應程度的作用。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E 峰及A 峰均快于對照組患者,其E/A 大于對照組患者,其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CRP 的水平及血清TNF-α 的水平相比,P>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CRP 的水平及血清TNF-α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用自擬益氣方聯(lián)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并發(fā)心力衰竭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其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