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莉敏
《月光曲》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藝術(shù)之美”,語文要素是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shù)之美。課文講述了貝多芬即興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傳說故事,告訴學生美好樂曲的產(chǎn)生不僅來自豐富的想象力,更來自高尚而真摯的情感。重點在引導學生根據(jù)皮鞋匠與妹妹聆聽琴聲時“看”到的景象展開想象,感受樂曲的美妙。課文敘事簡練,描寫生動,可以采用朗讀的方式,體會音樂給人帶來的美感。
【學情分析】
學生從五年級開始接觸統(tǒng)編教材,到現(xiàn)在不足兩年,簡要概括課文的能力已初步具備,能根據(jù)語言文字進行想象。但如何使想象到的畫面更細致更清晰,還有困難,需要搭建學習支架,助其不斷深入。此外對貝多芬情感變化的體驗,探究其創(chuàng)作的緣由,學生不能體會三段對話的含義,需要老師進行引導。通過反復品悟語言內(nèi)涵,真正進行深層體驗,在此基礎(chǔ)上達到與作者、文本情感共通。
1.會寫“譜、萊”等8個生字,會寫“譜寫、鋼琴”等12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
3.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jīng)過,體會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情感的變化,感受他對兄妹倆的同情和關(guān)愛。
4.想象課文描繪的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感受月光
1.聽《月光曲》片段。
2.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就和這首曲子有關(guān),誰來讀讀課題?
3.聽到“月光曲”,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月光?
4.課文中怎么描寫月光的?出示:
(1)誰來讀一讀這三個詞?
(2)讀得真好。讀著這些詞語,你眼前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誰來讀讀這幾個句子。出示第八自然段2、3兩句:
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設(shè)計意圖:營造藝術(shù)氛圍,用《月光曲》將學生帶入其中。從課題“月光”入手,直奔主旨,借助文中的詞、句,讓學生把月光物…象化。
二、想象畫面,感受樂曲
1.月光帶給我們的想象是這樣的美好,讓我們再次走進月光曲。(播放樂曲片段)
2.課文中的作者通過皮鞋匠和妹妹的想象把月光曲所描繪的畫面用文字表現(xiàn)了出來,讓我們一同走進這段文字中。(聽課文第九自然段錄音)
3.此刻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如果只說印象最深的一個畫面,是哪個?
點撥:剛才聽到大家讀了說了這么多自己印象最深的畫面,發(fā)現(xiàn)這些畫面中有兩個共同的景物,一個是月亮,一個是海面。怪不得這首曲子叫作月光曲呢。
4.讓我們再次走入文字中,去看那月光下的大海,讓腦海里的畫面更清晰。師生配合讀第九自然段。(配樂)
5.現(xiàn)在你眼前看到的畫面有沒有變得更加清晰了呢?選擇印象最深的那個畫面具體地說一說。適時點撥:
(1)微波粼粼:看“粼”這個字,表示水波清澈,那么粼粼是什么樣的畫面呢?是不是閃爍著銀光,這個銀光還在不斷跳動著的。海浪輕輕地,一漾一漾。
(2)霎時間:不是慢慢地,是一下子,因為月亮升起來了,一開始可能只有一點點亮光,現(xiàn)在整個海面灑滿了銀光。
(3)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看“縷”,絞絲旁表示什么事物呢?絲線,什么樣的絲線?一縷一縷的。那云很薄很薄,絲絲縷縷,像輕柔的薄紗,越升越高的月亮在微云中穿行,若隱若現(xiàn)。
(4)涌過來:去過大海嗎?見過大海上波翻浪涌的景象嗎?一個浪過去了,另一個浪又來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所以一浪未平一浪又起,源源不斷。誰愿意讀讀這句。
(5)波濤洶涌:看看這個詞里的四個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四個字都有三點水旁,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波濤?你能讀出波濤的洶涌嗎?
6.通過剛才的交流,大家眼前的畫面越來越清晰了,老師想請同座位學生合作讀這一段,通過朗讀來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
7.剛才我們借助文字展開了想象。月亮慢慢地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它越升越高。月光下的海面呢?先是微波粼粼,忽然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氣勢磅礴,波濤洶涌。這些畫面的不斷變化其實都是因為音樂的旋律在不斷變化。(播放《月光曲》三個樂章片段)
8.音樂是有魔力的,具有藝術(shù)之美,文字同樣是有魔力的,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文字,把這些畫面記在腦海里。會背的同學可以嘗試背一背。
9.讀著文字,我們好像也來到了海邊,欣賞了月光下的大海,耳畔也響起了這首著名的月光曲。
設(shè)計意圖:想象是這部分的訓練重點,怎么想?給學生搭個支架,先通過初步感受聚焦到兩個景物:月光和大海。接著繼續(xù)走進文字,讓想象更加清晰。抓住“微波粼粼”“輕紗似的微云”等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此過程中,不斷地通過朗讀把感受表達出來,感受樂曲的美妙。
三、介紹背景,留下懸念
1.這么優(yōu)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譜成的呢?老師請一位同學讀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這里有個生字“譜”。譜是配曲、作曲的意思。言字旁,它想告訴我們文字是一種語言,音樂同樣是一種語言。關(guān)于月光曲的譜寫呀,有一個故事,下節(jié)課我們將走進這個故事。
四、聆聽樂曲,遷移仿寫
1.兄妹倆聽到音樂想到了大海,你聽到音樂后想到什么呢?我們也來試一試。出示要求:
聽一段音樂,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景物、人物、事物等選擇兩到三個寫在小練筆紙上。
2.再聽一遍,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寫下來。
3.全班交流。
設(shè)計意圖:仿寫的步驟與之前第9自然段的學習步驟相對應(yīng)。第九自然段的學習步驟是這樣的:先從文字中聚焦景物;接著把畫面想清晰。再對比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先把景或物寫下來;再聽一遍音樂,把剛才寫的關(guān)鍵詞想具體,相當于前面選取某個景物展開想象。因為有之前的鋪墊,寫出來的文字就會具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總結(jié)延伸
同一段音樂,大家的想象各不相同,這就是藝術(shù)的魅力。
第二課時
一、借助小標題,了解內(nèi)容
1.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研讀兄妹倆聽《月光曲》展開的豐富想象,感受到了樂曲的美妙。那么這首樂曲究竟怎么譜成的呢?課文2—10自然段給我們介紹了整個過程。請默讀這部分,想一想貝多芬怎么一步步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
2.怎么能說得比較完整而簡潔呢?先聽老師說——我們看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我先默讀這段,發(fā)現(xiàn)主要寫了貝多芬在夜晚散步時,聽到琴聲,彈的是自己的曲子。這里面和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關(guān)系最大的是“聽到琴聲”。所以,我把“聽到琴聲”作為小標題寫下來。
設(shè)計意圖:運用“教師示范”的教學策略,先以概括第二自然段小標題作為示范,教給學生抓住語段重要信息,提取關(guān)鍵詞語,再連綴成小標題的方法。
3.接下來請你們仿照老師的樣子,給下面內(nèi)容列個小標題,寫在表上。
想一想:貝多芬是怎樣一步步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
過 程 感 受
學生交流:聽見對話——彈了一曲(為其演奏)——再彈一曲
4.看著這幾個小標題,你再試著說說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過程。
設(shè)計意圖:梳理文章脈絡(luò),小標題是五年級已經(jīng)初步掌握的,在這里以貝多芬為主體,把他的行為概括出來,為后文理解他為什么進去?為什么彈了一曲又彈一曲打好基礎(chǔ)。
二、研讀對話,體會內(nèi)心
1.貝多芬這些行為其實和他的所見所聞,甚至所感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值得我們好好研究。請同學們再讀課文2—7自然段,梳理創(chuàng)作過程中貝多芬的感受,可以用一兩個詞概括,填在表格的右邊。
2.大家對課文的第一部分看法一致,都覺得貝多芬很好奇。后面大家對貝多芬的心情把握各不相同。要想讀懂貝多芬,我們要好好研究這三組對話。
(1)出示兄妹倆對話,請同學分角色讀讀。
① 就是這么一段聽起來很平常的兄妹間的對話,有同學讀出了貝多芬的感動。說說你的理由。
② 適時點撥。熱愛音樂:高難度的曲子,只是聽別人演奏,就能斷斷續(xù)續(xù)地彈奏。想去聽貝多芬演奏。貧窮:哥哥為不能滿足妹妹的愿望而遺憾、難過。懂事:妹妹是“隨便說說”的嗎?結(jié)合前文,她是不忍哥哥難受安慰他,多么體貼,多么善解人意。貝多芬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感受到了妹妹對音樂的熱愛和她的善解人意,感受到了兄妹情深。所以他的感受可能是感動、同情、觸動等。
你們都讀懂了他們的言下之意,能讀好這段對話嗎?
(2)于是,貝多芬走進了茅屋。誰來讀一讀第二段對話。
① 你聽懂他們的言下之意了嗎?老師告訴你一個好方法,可以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也就是聯(lián)系上下文來體會,還可以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位角色換位思考。
② 適時點撥。貧窮: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是不可能來尊貴的客人的。(聯(lián)系前文“舊鋼琴”“點蠟燭”)不幸:眼睛失明。
③ 貝多芬走進茅屋前被熱愛音樂的妹妹感動,當他看到那斷斷續(xù)續(xù)的琴聲,竟然出自一位盲姑娘之手。他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貝多芬是隨意進來彈一首曲子嗎?
點撥:結(jié)合前文妹妹的心愿理解,是專門為她演奏的。
④ 介紹貝多芬資料:貝多芬家境貧寒,受盡磨難,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他曾說:“我的音樂只應(yīng)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彼沁@樣說,也是這樣做的。請兩位男生讀讀他們的對話。
(3)在他為妹妹彈完曲子之后,盲姑娘和貝多芬有了一次對話。自己讀讀??纯茨阕x出了什么?
① 適時點撥。愛音樂:欣賞水平高,能聽出彈得純熟,感情很深。懂音樂:熟悉貝多芬,能聽出表達的情感。從琴聲判斷出了身份。
② 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他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表示猜想。接著她就作出了判斷,能將樂曲演奏得這么出色,將情感表達得如此充分的,只有貝多芬本人。夢寐以求的愿望變成了現(xiàn)實,盲姑娘激動不已。
③ 貝多芬此時此刻會想些什么?
點撥:他夜晚散步聽到有人斷斷續(xù)續(xù)彈自己的曲子,有些觸動、好奇,聽見兄妹倆對話,心里有些感動,進屋后發(fā)現(xiàn)是個失明的姑娘,她能從我的琴聲中認出我,這樣愛音樂、懂音樂的姑娘,不就是我的知音嗎?
④ 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他對盲姑娘的稱呼也變了。除了激動還有什么?
⑤ 內(nèi)心如此豐富的對話,誰能讀好?
3.貝多芬望了望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創(chuàng)作出了《月光曲》。
4.再看看自己填的表格,經(jīng)過了大家的討論,有需要完善的嗎?自己完善一下。
5.小結(jié):讀一篇文章,有時最初的感受和最后的感受會有所不同,隨著自己反復品味,感受會越來越深刻。
設(shè)計意圖:學習單的運用并不只是學生對文本當時的解讀,感受的記錄。它應(yīng)該是一種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開始學生把貝多芬的感受記錄在他的行為旁邊,后面三段對話的感受,學生并不能準確把握,需要老師去指導、點撥。有些看似一帶而過的內(nèi)容需要拿出來細細品味,前后勾連,慢慢咀嚼。從而走近貝多芬,豐富他的形象。
三、回到“傳說”,理解意義
1.我們再看看第一段,你從“傳說”二字看出什么?
2.我們今天讀了這個傳說后,你覺得人們通過傳說想表達什么?
點撥: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關(guān)心以及人們對貝多芬的喜愛、尊重。
設(shè)計意圖:“傳說”并不是教學重點,而是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的形象和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