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映輝,任偉明,陳春蕾,楊祥正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深圳醫(yī)院(龍崗),廣東 深圳 518000 ﹞
支原體肺炎是小兒較為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春、冬季是小兒支原體肺炎的高發(fā)季節(jié)。支原體肺炎患兒可出現(xiàn)咳嗽、發(fā)熱、咳痰、畏寒、厭食等一系列癥狀。臨床上主要是使用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對支原體肺炎患兒進行治療。使用此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兒可能出現(xiàn)消化系統(tǒng)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及肝損傷[1-2]。近年來,中藥穴位貼敷療法被應用于對支原體肺炎患兒進行治療中。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用中藥穴位貼敷法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8 年7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深圳醫(yī)院收治的94 例支原體肺炎患兒。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兒的病情符合《實用兒科診療學》中關(guān)于小兒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標準[3];2)患兒的年齡為3 ~7 歲;3)患兒不存在皮膚過敏反應;4)患兒在近期使用過免疫球蛋白或糖皮質(zhì)激素等藥物進行治療;5)患兒的家長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兒對阿奇霉素過敏;2)患兒合并有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缺氧缺血性腦?。?)患兒合并有肝、腎、心等嚴重的原發(fā)性疾病。將這些患兒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觀察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25 例,女性患兒22 例;其年齡為3 ~5 歲,平均年齡為(3.43±1.54)歲;其病程為2 ~16 d,平均病程為(6.17±2.03)d。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24 例,女性患兒23 例;其年齡為3 ~6 歲,平均年齡為(3.15±1.38)歲;其病程為2 ~18 d,平均病程為(6.31±2.11)d。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符合臨床研究的基本要求,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對其進行常規(guī)治療,方法是:指導患兒充分休息、清淡飲食,對其進行霧化吸入治療,為其拍背(以促進其排痰)。為患兒使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阿奇霉素(生產(chǎn)企業(yè):江蘇吳中醫(yī)藥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制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10606,規(guī)格:每支0.25 g)的用法是:取10 ~15 mg/kg 的阿奇霉素,將其加入到濃度為10% 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每日靜脈滴注1 次,共治療5 d。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兒進行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將杏仁、麻黃、地龍、石膏、甘草制成中藥貼,對患兒的相關(guān)穴位進行貼敷治療。選取的主穴為膻中穴、天突穴、神闕穴、肺俞穴。對于存在痰多癥狀的患兒,在上述穴位的基礎上加用豐隆穴;對于存在明顯高熱癥狀的患兒,在上述穴位的基礎上加用大椎穴。每次貼敷的時間為2 ~4 h,每日治療1 次,共治療5 d。
1)觀察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兩組患兒治療效果的判斷標準是:顯效:治療后,患兒咳嗽、發(fā)熱、咳痰等臨床癥狀及肺部啰音消失[4],對其進行X 線檢查的結(jié)果顯示其肺部病灶消失。有效:治療后,患兒咳嗽、發(fā)熱、咳痰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其肺部啰音基本消失,對其進行X 線檢查的結(jié)果顯示其肺部病灶明顯縮小。無效:患兒的治療效果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總例數(shù)- 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治療后,觀察兩組患兒咳嗽、發(fā)熱及肺部啰音消失的時間。3)在治療前后,分別抽取兩組患兒的空腹靜脈血。分離出血清后,檢測兩組患兒血清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水平。4)在治療期間,分別統(tǒng)計兩組患兒皮疹、消化系統(tǒng)異常、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 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咳嗽、發(fā)熱的癥狀及肺部啰音消失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的比較(d,± s)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的比較(d,± s)
肺部啰音消失的時間觀察組 47 1.72±0.83 6.15±1.22 7.27±1.19對照組 47 3.21±1.48 9.48±1.31 9.28±1.64 t 值 6.020 12.753 6.801 P 值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shù) 發(fā)熱癥狀消失的時間咳嗽癥狀消失的時間
在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CRP、IL-6、TNF-α 的水平相比,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CRP、IL-6、TNF-α 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 ;觀察組患兒血清CRP、IL-6、TNF-α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3。
表3 在治療前后兩組患兒血清各項炎癥指標的比較(± s)
表3 在治療前后兩組患兒血清各項炎癥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血清CRP(mg/L) 血清IL-6(ng/L) 血清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觀察組 47 33.73±10.54 5.88±1.36 17.966 <0.001 44.36±5.97 9.71±1.23 38.972 <0.001 33.25±7.14 7.22±1.41 24.520 <0.001對照組 47 33.82±10.17 9.97±3.81 15.056 <0.001 44.74±5.88 15.65±3.39 29.383 <0.001 34.01±6.23 12.23±2.08 22.734 <0.001 t 值 0.042 6.931 0.311 11.292 0.550 13.668 P 值 0.966 <0.001 0.757 <0.001 0.584 <0.001
在治療期間,兩組患兒均未出現(xiàn)皮疹、消化系統(tǒng)異常、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
穴位貼敷療法是一種較為常用的中醫(yī)藥療法[5]。本次研究使用中藥貼的核心配方為麻杏石甘湯。在麻杏石甘湯中,君藥為石膏,具有清熱理肺的功效;麻黃為臣藥,具有平喘宣肺的功效;杏仁為佐藥,具有利肺宣氣的功效;甘草為使藥,可以調(diào)和諸藥[6]。在此方中加入地龍,可引諸藥入經(jīng)絡。此方主治身熱汗出、氣促咳喘的表征。對患兒進行穴位貼敷治療時,將其膻中穴、天突穴、神闕穴、肺俞穴作為主穴,辨證加減穴位。膻中穴隸屬于任脈,是手太陽經(jīng)、手少陰經(jīng)、足太陰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的交匯穴。天突穴是任脈的重要穴位,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癥。神闕穴是任脈中健脾胃、利寒濕之要穴。使用中藥貼對支原體肺炎患兒的神闕穴進行貼敷,在治療其咳喘癥狀的同時,可增強其機體的免疫力。肺俞穴是足太陽經(jīng)的重要穴位,是治療支氣管炎、咳嗽、咳喘等肺部病癥的重要穴位。膻中穴配合天突穴是治療咳喘的常用配穴。膻中穴聯(lián)合豐隆穴、肺俞穴則可以治療痰喘、咳嗽的癥狀[7-8]。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湯中藥貼穴位外敷的方式,將治療咳嗽、發(fā)熱、咳痰等臨床癥狀的中藥導入經(jīng)脈,可加速藥物的吸收。治療后,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這說明,對支原體肺炎患兒在進行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可有效地提高其臨床療效[9-10]。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咳嗽、發(fā)熱癥狀及肺部啰音消失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這說明,對支原體肺炎患兒在進行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可有效地緩解其臨床癥狀及體征,進而可加快其康復的速度。此外,觀察組患兒血清各項炎癥指標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兒,這為中藥穴位貼敷法在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方面的優(yōu)勢提供了數(shù)據(jù)支持。
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用中藥穴位貼敷法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的效果較為理想,可有效地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減輕其肺部的炎癥反應,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