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艷
(晉中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皮膚性病科,山西 晉中 030600)
慢性蕁麻疹屬于臨床上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該病發(fā)病迅速、發(fā)病原因復雜,多與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有關。該病可導致患者局部的皮膚及黏膜小血管出現(xiàn)充血及水腫,使其皮膚表面出現(xiàn)疹塊,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感和麻刺感,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1]。咪唑斯汀及依巴斯汀等第二代H1抗組胺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常用藥物。但單用這類藥物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不佳,且停藥后患者的病情易復發(fā)[2]。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用雷公藤多苷聯(lián)合第二代H1抗組胺類藥物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
選取2016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期間晉中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25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聯(lián)合組(63 例)和參照組(62 例)。聯(lián)合組患者中有男34 例,女29 例;其年齡為21 ~64 歲,平均年齡(42.43±9.94)歲;其病程為2 ~16 個月,平均病程(9.13±3.25)個月。參照組患者中有男35 例,女27 例;其年齡為21 ~61 歲,平均年齡(41.28±9.76)歲;其病程為2 ~15 個月,平均病程(8.62±3.07)個月。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1)其病情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3]。2)皮膚表面有紅暈、風團及瘙癢等癥狀,且反復發(fā)作。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類型的蕁麻疹。2)存在使用相關藥物的禁忌證。3)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4)合并有肝、腎功能不全。5)合并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嚴重的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6)合并有認知功能障礙。
用咪唑斯汀緩釋片(生產(chǎn)企業(yè):華潤三九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1294,規(guī)格:10 mg/ 片)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口服,10 mg/ 次,1次/d。在此基礎上,用雷公藤多苷片(生產(chǎn)企業(yè):浙江得恩德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33020422,規(guī)格:10 mg/ 片)對聯(lián)合組患者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飯后口服,10 mg/ 次,3 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1 個月。
治療1 個月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血清白細胞介素-4(IL-4)、γ- 干擾素(IFN-γ)、免疫球蛋白E(IgE)的水平及病情的復發(fā)情況。治療前后,采用蕁麻疹活動性評分(UAS)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具體的評估項目包括皮膚表面風團的大小、風團的數(shù)量和瘙癢的程度,每項的分值均為0 ~3分?;颊叩钠つw表面未出現(xiàn)風團及瘙癢的癥狀,記0 分。患者皮膚表面風團的數(shù)量<7 個、風團的最大直徑<5 mm、存在輕度瘙癢的癥狀,記1 分?;颊咂つw表面風團的數(shù)量為7 ~12 個、風團的最大直徑<20 mm,存在中度瘙癢的癥狀,記2 分。患者皮膚表面風團的數(shù)量>12 個、風團的最大直徑≥20 mm,存在重度瘙癢的癥狀,記3 分。分別抽取兩組患者約3 mL 的靜脈血,對其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后,分離出上層的血清。將血清標本置入美國貝克曼庫爾特生產(chǎn)的AU58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中,采用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中IL-4、IFN-γ、IgE 的水平。在兩組患者停藥4 周后,均對其進行隨訪。病情痊愈的患者若再次出現(xiàn)皮膚有風團、瘙癢等癥狀或治療效果為顯效、好轉(zhuǎn)患者的病情若加重,則判斷其病情為復發(fā)。
按照兩組患者UAS 的評分計算其療效指數(shù),根據(jù)其療效指數(shù)、臨床癥狀及體征的改善情況對其進行療效評定,并將評定結(jié)果分為痊愈、顯效、好轉(zhuǎn)和無效。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患者UAS 的評分- 治療后患者UAS 的評分)/ 治療前患者UAS 的評分×100%。痊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其療效指數(shù)>90%。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緩解,其療效指數(shù)為60% ~90%。好轉(zhuǎn):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其療效指數(shù)≥20%、<60%。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未改善或在加重,其療效指數(shù)<2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好轉(zhuǎn)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
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聯(lián)合組63 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8.41%,參照組62 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3.87%,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皮膚表面風團大小的評分、風團數(shù)量的評分及瘙癢程度的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組患者皮膚表面風團大小的評分、風團數(shù)量的評分及瘙癢程度的評分均低于參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L-4、IFN-γ 及IgE 的水平相比,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組患者血清IL-4 及IgE 的水平均低于參照組,其血清IFN-γ 的水平高于參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UAS 各項目評分的對比(分,±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UAS 各項目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例數(shù) 風團大小評分 風團數(shù)量評分 瘙癢程度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聯(lián)合組 63 2.31±0.25 0.53±0.22 2.42±0.28 0.45±0.19 2.38±0.23 0.59±0.13參照組 62 2.37±0.21 0.84±0.26 2.36±0.27 0.68±0.21 2.44±0.24 0.74±0.22 t 值 1.452 7.200 1.219 6.423 1.427 4.650 P 值 0.149 <0.001 0.225 <0.001 0.156 <0.001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IL-4、IFN-γ 及IgE 水平的對比(± 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IL-4、IFN-γ 及IgE 水平的對比(± s)
組別 例數(shù) IL-4(ng/L) IFN-γ(μg/L) IgE(I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聯(lián)合組 63 46.61±5.32 10.71±2.12 3.15±0.26 15.72±1.38 115.42±15.78 34.83±3.62參照組 62 47.32±6.03 15.82±2.93 3.17±0.25 13.51±1.13 113.19±14.91 42.71±3.87 t 值 0.698 11.184 0.438 9.787 0.812 11.759 P 值 0.486 <0.001 0.662 <0.001 0.418 <0.001
停藥4 周后,聯(lián)合組63 例患者病情的復發(fā)率為7.94%(5/63),參照組62 例患者病情的復發(fā)率為22.58%(14/62),二者相比,P<0.05。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由皮膚及黏膜的小血管暫時擴張、小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所導致的局限性水腫反應。該病的病因復雜,發(fā)病無規(guī)律性,多驟起驟退,且病程較長,不易被根治,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研究表明,組胺是慢性蕁麻疹發(fā)病的主要炎性介質(zhì)。該病的發(fā)生還與白三烯、緩激肽及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質(zhì)的釋放有關。這類炎性介質(zhì)的釋放可導致患者的血管擴張、滲液量增加,從而可導致其局部皮膚出現(xiàn)瘙癢性風團及潮紅斑,加重其過敏性炎癥反應的程度[4]。另外,由Ig 介導的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均可誘導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可導致患者的血清內(nèi)產(chǎn)生大量的抗體,從而可促進組胺的釋放。
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咪唑斯汀等第二代H1抗組胺類藥物對慢性蕁麻疹患者進行治療。這類藥物可有效阻斷H1受體的分泌,發(fā)揮抗組胺的效應。但這類藥物僅從病理過程的角度治療該病,未能對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進行有效的調(diào)節(jié),故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該病的癥狀,無法完全治愈該病,并預防其病情復發(fā)。雷公藤多苷是從中藥雷公藤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較強的祛風解毒、活血通絡、除濕消腫等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雷公藤多苷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可有效抑制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的發(fā)生[5]。該藥還可抑制慢性蕁麻疹患者體內(nèi)免疫細胞的活化,降低其體內(nèi)異??贵w的作用,調(diào)節(jié)其機體的免疫情況,從而可抑制T 細胞的功能,減輕其機體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的程度。研究發(fā)現(xiàn),用雷公藤多苷聯(lián)合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具有協(xié)同增效的作用,可從多個環(huán)節(jié)阻斷組胺的釋放,恢復患者機體的免疫平衡狀態(tài),從而可增強其療效,減少其病情的復發(fā)。
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用雷公藤多苷聯(lián)合第二代H1抗組胺類藥物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顯著,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調(diào)節(jié)其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