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杰
(武警四川總隊醫(yī)院,四川 樂山 617000)
臨床上常對胃腸道病變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創(chuàng)傷性較大,術后患者的并發(fā)癥較多。近年來,腹腔鏡手術逐漸被應用于對胃腸道病變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中。該術式具有創(chuàng)傷性小、患者康復速度快、住院時間短,術后疼痛癥狀輕等特點[1]。在施行腹腔鏡手術的過程中,操作者在觀察病灶時存在一定的障礙,可能無法確定病變的位置,因此部分患者需轉行開腹手術。有學者認為,在腹腔鏡手術中加用結腸鏡可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結腸鏡聯(lián)合腹腔鏡胃腸微創(chuàng)手術在治療胃腸道病變中的應用效果。
將2018 年4 月至2019 年2 月期間在武警四川總隊醫(yī)院接受胃腸微創(chuàng)手術的62 例胃腸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被確診患有胃息肉、胃間質(zhì)瘤、胃出血、腸息肉或早期結腸癌,且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適應證。2)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3)患者的年齡為36 ~76歲。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2)患者合并有嚴重的精神疾病。3)患者合并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礙。4)患者對本次研究的依從性較低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在這62 例患者中,病情為胃息肉、胃間質(zhì)瘤、胃出血、腸息肉及早期結腸癌的患者分別有20 例、15 例、10 例、12 例及5 例。將這62 例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22)。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20 例;其年齡為38 ~76 歲,平均年齡為(56.25±12.65)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 例,女性患者10 例;其年齡為36 ~76 歲,平均年齡為(53.75±12.6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思(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獲得了武警四川總隊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腹腔鏡胃腸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是:1)術前,對患者的胃腸道進行常規(guī)準備,并為其放置尿管。2)協(xié)助進行胃部手術的患者取仰臥抬頭位。告知接受結直腸手術的患者保持微低頭截石位,并將其腰骶部墊高。3)為患者建立氣腹,將氣腹的壓力保持在10 ~12 mmHg 之間。在患者臍下5 mm 處做一個手術切口并置入腹腔鏡,探查其病變部位,完成手術治療。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結腸鏡聯(lián)合腹腔鏡胃腸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是:1)為患者置入腹腔鏡的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2)為接受結直腸術的患者經(jīng)肛門置入結腸鏡,在腹腔鏡及結腸鏡的配合下確定病變部位并使用鈦夾對病灶進行固定。切除結腸上的病變部分,并對腸道進行吻合。為直腸或乙狀結腸病變患者進行腹腔內(nèi)病灶切除術,并從肛門伸入圓形吻合器對其實施腸道吻合術。術前6 h,告知肝內(nèi)外膽管結石患者禁食。對患者實施十二指腸鏡逆行膽胰管造影檢查,了解其肝內(nèi)外膽管的形態(tài)、結石的大小、數(shù)量和位置。在十二指腸乳頭11 點鐘~12 點鐘的位置實施結腸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在十二指腸乳頭對應的位置做一個長約1 ~2 cm 的切口,然后用取石網(wǎng)籃或球囊取出直徑<1 cm 的結石,用碎石器粉碎直徑≥1 cm 的結石并將其取出。為患者進行膽道造影,確定結石完全取出且膽道下段完全通暢后,對其進行鼻膽管引流。告知患者在術后24 h 內(nèi)禁食,對其進行補液、抑酸、抗感染、抑酶及預防胰腺炎等常規(guī)治療。若患者在術后的3 ~5 d 出現(xiàn)持續(xù)腹痛的癥狀,其血常規(guī)及尿淀粉酶的檢查結果無異常,且其未出現(xiàn)發(fā)熱的癥狀,可對其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拔除鼻膽管[2]。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及術畢至恢復進食的時間等手術指標。
對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08.78±21.65)min,術中的出血量為(103.09±32.94)mL,住院的時間為(9.06±1.32)d,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15%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27.78±34.20)min,術中的出血量為(39.00±22.26)mL,住院的時間為(8.05±1.23)d,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9%。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手術的時間更長,其術中的出血量更少,其住院的時間更短,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
接受治療后,對照組患者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為(4.02±1.70)d, 術畢至排氣的時間為(4.38±1.33)h,術畢至恢復進食的時間為(4.00±1.38)d ;觀察組患者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為(2.21±0.23)d, 術畢至排氣的時間為(3.10±1.00)h,術畢至恢復進食的時間為(1.30±0.25)d。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畢至腸鳴音恢復、術畢至排氣及術畢至恢復進食的時間均更短,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畢至腸鳴音恢復、術畢至排氣及術畢至恢復進食時間的對比(± s)
表2 兩組患者術畢至腸鳴音恢復、術畢至排氣及術畢至恢復進食時間的對比(± s)
術畢至恢復進食的時間(d)觀察組(n=22) 2.21±0.23 3.10±1.00 1.30±0.25對照組(n=40) 4.02±1.70 4.38±1.33 4.00±1.38 t 值 4.950 3.938 9.063 P 值 0.000 0.000 0.000組別 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d)術畢至排氣的時間(h)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對胃腸道疾病的早期診斷和臨床治療中。但是單用腹腔鏡手術對胃腸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臨床療效并不理想。實施開腹手術時,操作者在處理病灶時可體會到一種直觀的精細觸感。進行腹腔鏡手術時,操作者不能體會到這種精細觸感,對一些在腹腔內(nèi)生長、病變程度較小的腫瘤或未導致胃腸道漿膜面異常改變的病灶,僅通過器械的碰觸和鏡下觀察無法確定具體的病變范圍[3]。胃間質(zhì)瘤及胃息肉患者的病灶通常傾向于腔內(nèi)生長,腔外僅發(fā)生隆起型改變,因此僅使用腹腔鏡技術不能準確定位病灶的范圍,需結合結腸鏡方可對病灶進行精確定位。結腸鏡聯(lián)合腹腔鏡手術包括腹腔鏡輔助結腸鏡下手術和結腸鏡輔助腹腔鏡下手術。結腸鏡在腹腔鏡的輔助下,對于一些受結腸鏡視角限制不能切除的隱蔽部位病灶,通過進行牽拉等操作可使其更好地暴露在結腸鏡下,從而可將病灶徹底切除[4]。腹腔鏡在結腸鏡的幫助下,可對病灶范圍進行準確定位,進而可縮小造成手術創(chuàng)傷的范圍。由此可見,在微創(chuàng)手術中聯(lián)用腹腔鏡和結腸鏡可提高對病灶定位的精確度,避免發(fā)生過度治療,有效地解決術前鏡下觀察與術中所見差異較大的問題。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手術的時間更長。這可能是因為,雙鏡下的手術操作屬于特殊病灶作業(yè),操作者要在實施常規(guī)腹腔鏡手術的基礎上加用結腸鏡手術,故對患者進行手術的時間較長。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更少,其住院、術畢至腸鳴音恢復、術畢至排氣及術畢至恢復進食的時間均更短。這可能是因為,進行雙鏡手術時對病灶范圍的定位及對病灶情況的觀察更全面、更細致,術中的操作視野更清晰,因此手術的創(chuàng)傷性較小。蘇暢等[2]在研究中對1 例存在胃底病變的升結腸癌患者進行治療。該患者的結腸肝曲內(nèi)出現(xiàn)的增殖性腫物堵塞腸腔,導致腸鏡無法通過。在征得患者家屬的同意后對其進行胃腫瘤結腸鏡黏膜下剝離術及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颊叩氖中g時間為180 min,其胃腫瘤結腸鏡黏膜下剝離術中的出血量為30 mL,其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中的出血量為70 mL,其術后未發(fā)生出血及穿孔等并發(fā)癥。該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似。綜上所述,對胃腸道病變患者進行結腸鏡聯(lián)合腹腔鏡胃腸微創(chuàng)手術的效果確切,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較少,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速度較快,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