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飛 汪 艷
2020 年7 月23 日,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fā)射圓滿成功,從7 月底到10 月,央視有關“天問一號”的各類報道層出不窮,主要分為揭秘、紀實、觀察三大類。 諸多報道中,《霞姐帶你追火星》系列別具一格,予人印象深刻。該系列之所以吸引觀眾,除了事件本身具有新聞性之外,記者的體驗性報道非常給力出彩。
中央電視臺的《霞姐帶你追火星》系列之《探秘天問一號“探火”前240 個小時》一片中,我們看到央視記者崔霞以時間軸為主線,以個人敘事視角為切入點,在天問一號“探火”前240 小時內(nèi),精心選取了機場出發(fā)、火箭垂直轉運、距離火箭發(fā)射最近的村莊、文昌航天發(fā)射場指揮控制大樓、海上最佳觀測點五個場景,去親歷、親訪、親觸、親感,整個片子有現(xiàn)場、有故事、有情感,還有航天知識科普,既滿足了觀眾對天問一號“探火”的好奇心,又用真情實感拉近了普通人與中國航天事業(yè)的距離, 讓人從心底對中國航天事業(yè)的每一次進步感到振奮與自豪。
與一般的現(xiàn)場報道相比, 體驗式報道更能夠以更貼近的方式進入現(xiàn)場, 更注重記者的親身經(jīng)歷, 更注重深入一線,更注重現(xiàn)場過程的展示,記者不僅僅是記錄者報道者,更進一步成為參與者,實踐者,通過參與表現(xiàn)分析判斷,把自己體驗的感受如實地傳播出去, 使新聞價值實現(xiàn)了最大化,因而也更加吸引觀眾。在主流媒體踐行“四力”的過程中,體驗式報道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重大主題里,以其真實生動、個性化、沉浸感等特點成功地實現(xiàn)了與受眾的情感共振。 全媒體時代,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媒體不斷地朝著移動化、視頻化、智能化、社交化演變,體驗式報道也在“兩會、扶貧攻堅”等重大主題報道中進行了大量的創(chuàng)新探索,以滿足新一代受眾的需求,個性化、場景化、互動性成為其新特征和發(fā)展新趨勢。
適應小屏的傳播特點, 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在主流媒體的體驗式報道中最為普遍,不一樣的“我”的表達,傳遞出敘事者獨特的個人風格,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近兩年主流媒體的主旋律報道中,這一特征尤為明顯。
比如兩會報道——CGTN 的 《揭秘兩會隔屏采訪新技術》,記者董雪是一位自信、時尚、專業(yè)的都市年輕女性的形象,在通往兩會采訪的途中,她一邊用畫面展示,一邊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講述在新冠疫情之下, 中國兩會與往年的不同:為了保持社交距離,記者們被安排在指定地點進行云采訪。這么大體量的云采訪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帶著大家十分關心的問題,董雪到了梅地亞中心云端采訪技術臺進行探訪,探訪過程中,她的所聞所觸所感皆是展示的內(nèi)容,最后結尾以輕松甜美的“拜…”結束。 整條報道真實、有沉浸感,并且?guī)е际信瑟氂械淖孕盘鹈赖臍庀ⅲ?一下子就拉近了兩會與觀眾的距離。
再比如扶貧攻堅主題報道,湖北廣播電視臺的《大山的回答》系列之《中華熊貓豬 拱出致富路》,記者小崔是一個年輕陽光,帶著強烈好奇心的男青年,一出場手里就抱著一頭可愛的小豬:“它的頭和屁股都是黑色的, 胡大姐,這是啥品種的豬? ”“不好,它拉粑粑了! ”記者與養(yǎng)豬場負責人、小豬第一見面的場景既真實,又非常有喜感。 以“中華熊貓豬”——兩頭烏為主線, 小崔串起了咸寧市通城縣兩頭烏生產(chǎn)、加工、銷售產(chǎn)業(yè)鏈的全貌,多維度地反映了“中華熊貓豬”拱出致富路之后通城人的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用充滿喜感的方式來呈現(xiàn),喜悅感溢出屏幕之外,空氣里都彌漫著歡樂的味道。 今年的主旋律報道比較多,其中體驗式類別的報道,因為強化了記者的個性形象、語言和動作,顯得特別生動特別有趣,很容易喚起觀眾對新聞報道的情感共鳴。
移動時代,場景成為繼內(nèi)容、形式、社交之后媒體的另一種核心要素。場景興起,萬物互聯(lián),新聞媒體連接的是人與人不同的故事與體驗。在這樣的連接關系中,打動人心的場景,以及用戶在場景中浸潤的感情,是移動互聯(lián)時代爭奪的熱點。在主流媒體的體驗式報道中,越來越注重以“場景”為單位、以 “人”為中心的更及時精準的連接體驗。
以《霞姐帶你追火星》系列之《探秘天問一號“探火”前240 個小時》為例,6 分18 秒的短視頻,在機場、火箭垂直轉運站、 距離發(fā)射最近的村莊、 文昌航天發(fā)射場指揮控制大樓、 海上觀測點五個場景成功搭建了與受眾之間的連接體驗。在距離火箭發(fā)射只有三天的時候,記者崔霞來到了距離發(fā)射場僅一墻之隔的春桃村進行探訪, 這個村子里的老百姓是怎么樣的一群老百姓?他們對航天有著什么樣的期待?
通過走訪村委會、 文昌航天發(fā)射場安保負責人、 村民等, 觀眾一步步了解了這個村700 多戶村民與火箭發(fā)射工作緊密相連的生活狀態(tài), 了解了他們對火箭發(fā)射是怎樣從不理解到理解、到支持的過程,這個過程里,既呈現(xiàn)了村民們的大義,也體現(xiàn)了政府妥善的安置工作。最后出場的是一個五歲的小男孩,望向天空的眼神清澈純潔,小小年紀的他已經(jīng)看了三次火箭發(fā)射,他一邊蹦蹦跳跳地為記者引路,一邊用稚嫩的聲音訴說他的太空夢:我想坐火箭上太空!看到這里,觀眾的心弦不知不覺就被撥動了,他們對宇宙太空,火箭發(fā)射不再遙遠與陌生,而是充滿了感情與期待。隨著現(xiàn)場觀看到“天問一號”探測器發(fā)射升空,觀眾的情緒也到達了激動的頂峰。為了升華這種情感,崔霞在片子的結尾特意選擇了“胖五”發(fā)射時海上最佳觀測點這個場景,做了一段意味深長的總結,內(nèi)容既專業(yè)又充滿感情和力量,與星辰大海融為一體,產(chǎn)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受眾對我國航天事業(yè)飛速發(fā)展的自豪感。
移動時代,因為技術的賦能,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交互性變得越來越強。 在時效性不斷提升的同時,體驗式新聞報道在交互性上正在進行探索,以增加受眾黏性,優(yōu)化受眾體驗。
以北京廣播電視臺《“走進北京網(wǎng)紅打卡地”國慶特別節(jié)目》系列為例,該節(jié)目精心挑選出國慶前后剛剛開放、營業(yè)的景區(qū)、園區(qū)、出行線路等打卡地點,確定了綠心公園、新首鋼、密云水庫、五道營胡同、大興機場等既緊貼當下熱點,又極具時代感的選題。新聞報道中使用了穿越機、全景攝像機進行拍攝, 記者以體驗者的主客觀雙視角進行行走式探訪。為了增強互動性,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中心聯(lián)合北京時間新聞客戶端共同推出“北京最美網(wǎng)紅打卡地”線上征集投票活動——《打卡最美北京,記錄美好時代》。網(wǎng)友們上傳分享的視頻和圖片, 在北京新聞微信公眾號上以多媒體圖文的形式展示,并收納入#打卡最美北京#話題頁。截至2020 年10 月8 號,“走進北京網(wǎng)紅打卡地” 系列視頻在BTV 新聞新媒體賬號矩陣上播放量超過300 萬, 微博話題# 走進北京網(wǎng)紅打卡地# 閱讀超過520 萬, 在北京時間客戶端瀏覽量達40 余萬。此外還有些體驗式全媒體報道給用戶營造了一個深度觸達的信息交互場景, 通過技術賦權引導用戶參與,實現(xiàn)內(nèi)容表達上更進一步的“互動”和“沉浸”。
以獲得2019 年中國新聞一等獎的全媒體作品《海拔四千米之上》為例,出品單位澎湃新聞組成了約40 人的前后方團隊,一線采訪人員先后克服了高原反應、紫外線灼傷、耳朵失聰?shù)绕D苦狀況,歷時3 個多月在“海拔四千米之上”的青藏高原跋涉約萬里, 見證和記錄了國家公園體制在三江源的探索、落地過程。 這個全媒體作品,因實現(xiàn)了多種技術和表現(xiàn)形式的大融合而受到矚目,它通過視頻、360 全景圖片、定點VR 視頻、漫游VR 視頻、互動熱點、延時拍攝等方式,實現(xiàn)了體驗式新聞的深層次、寬領域互動。 比如它通過選項設計引領受眾探尋不同的新聞線索, 依托新聞要素的排列組合展示不同的新聞角度。打開《海拔四千米》作品,彈出的是黃河源、瀾滄江源、長江源三段視頻的視頻框,選擇不同的視頻框,呈現(xiàn)的就是不一樣的新聞內(nèi)容,場景和采訪對象都不一樣,但合起來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作品極大地顛覆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新聞的概念, 它立體化、 多角度、全方位展現(xiàn)了新聞內(nèi)容,觀看體驗極佳。
媒體融合自2014 年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以來,已經(jīng)取得了顯著成效,從“加快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再到如今的“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融合進程在加速度推進。在建成新型主流媒體,占領新興傳播陣地的過程中,新聞媒體的內(nèi)容建設和創(chuàng)新始終是根本。最近兩年主流媒體在體驗式新聞報道中積極作為, 大膽創(chuàng)新,亮點紛呈。 尤其在重大主題報道方面的探索實踐,可以稱之為嚴肅話題內(nèi)容報道成功的供給側改革,但與此同時,體驗式報道在拓展個性化表達時應該把握什么樣的 “度”,場景化呈現(xiàn)時, 如何保證不同場景之間新聞敘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以及技術賦能下, 更深更廣層次的交互性如何體現(xiàn)等問題, 還需要媒體在今后的新聞實踐中進一步尋找思路和答案。
注釋:
[1]段瑞忠:《電視新聞體驗式報道的特點及表現(xiàn)探析》,《科技傳播》2015 年第11 期
[2]李明德、喬婷:《2019 年主流媒體VLOG 敘事框架及優(yōu)化路徑研究》,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20)
[3]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新聞記者》2015 年第3 期
[4]葉雨浩:《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聞媒體的場景化運用》,《東南傳播》2017 年第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