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建
對很多學生而言,寫作有兩大難點:一是缺乏寫作素材;二是找不到寫作切人點,打不開寫作思路,茫茫然不知從何下筆。究其原因,一是素材積累匱乏;二是思考角度受局限,思維方式被束縛。
語文必考點“名篇名句默寫”,是化解這兩大難點的一把鑰匙。
“名篇名句默寫”在2014年前重視知識性,2014年至今重視理解性。學以用為依歸,名篇名句的最大價值在于用。
要在寫作中靈活而恰當地運用名篇名句,需要學會歸類。在歸類中積累寫作素材,在歸類中探究寫作技巧,在歸類中發(fā)現思考的路徑,發(fā)散思維的觸須。
名篇名句,一般從三個方面歸類。
一、從作家作品方面歸類
歸類某一個作家的作品,將名篇名句收集在一起加以分門別類。
譬如蘇軾的作品,中學教材收錄達14篇之多。這些作品,有的描寫自然風光,有的抒發(fā)個人情感,有的書寫人生哲理。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加以歸類,如歸類“夜景”。
蘇軾的瀟灑通脫,從其“夜游”可以略窺一斑。已經解衣欲睡,因見月色美好,于是欣然起行,與友人攜手漫步于寺廟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游》)。月光潑地,柏影搖曳,唯有身處其中之人方能感受平凡中的可愛。而泛舟赤壁是蘇軾的最愛,赤壁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因為月色,“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在“萬頃之茫然”里,縱一葉扁舟,“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在蒼茫的月下,人焉?仙焉?只有超脫的喜悅,悟道的欣然吧。
蘇軾是中學生作文寫作中重要的素材,有意識地對其名篇名句進行歸類,既可以熟記其文,多維度解讀素材,又可以明識其人,多角度適用話題。
二、從話題內容方面歸類
圍繞話題內容進行歸類,是指將不同作家的作品圍繞著同一個話題進行的歸類,它是學生融合所學名篇名句,走向融會貫通的重要一步。
一年四季,秋天是遷客騷人的最愛,詩文里的“秋”氣象萬千?!扒铩笔峭醪劾铩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杜甫筆底“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的沉雄富麗,是蘇軾腳下“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浩渺煙波。文人寫秋,寄情抒懷。劉禹錫的“秋”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柳永的“秋”則是“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綿綿愁緒?!奥淙諛穷^,斷鴻聲里”,辛棄疾的“秋”悲憤慷慨,“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的“秋”豪邁自信,“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中小學詩文中寫“秋”的作品很多,將這些寫秋的名篇名句歸類到一起,可以讓我們領略不同作者筆下“秋”的不同風貌,見識以情馭筆、以景見情的奧妙。
學生作文易人窠臼,千篇一律。歸類話題,可以讓同學們在迷霧里找到路標,在黑暗里尋得光明,發(fā)現“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
三、從技巧形式方面歸類
寫作,既要知道寫什么,也要知道如何寫。從技巧形式方面對名篇名句進行歸類,對于我們熟悉和借鑒寫作的技巧都有重要的意義。
聯想是回憶的一種形式。表象聯想就是表象之間彼此互相呼應引起的?!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由空間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聯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由“愁”想到江水長流,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聯想?!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xiāng)明”,時令、月色,觸景生情,傷心折腸,這是因果聯想?!杜眯小分械囊痪洹班朽星星绣e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由琴聲想到珠玉聲,是聲音的類比聯想。中國古典詩詞多用比興手法,因而聯想特別豐富、巧妙而多變,使詩歌形象更加突出。
聯想是一種思維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是聯想的結果,寫作離不開聯想。上面的語段既幫助我們熟悉聯想的方式,同時又讓我們通過揣摩名篇名句中聯想運用的舉例,在寫作中掌握運用聯想的技巧。
歸類名篇名句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功夫在平時,收獲在當下。
名篇名句的歸類施用于寫作,主要以話題為中心,歸類與話題相關的語句。寫作訓練當循序漸進,從段落到篇章,從短篇到長篇。
(一)根據話題設定表達的中心,引用歸類的語句寫段落
譬如以“借助外物”為話題,回顧學過的作品,找到與此話題相關的名篇名句,歸類如下:
1.莊子《逍遙游》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荀子《勸學》
吾嘗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韓愈《師說》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4.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引用歸類的名篇名句,根據設定的表達中心,可以寫成如下的語段: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說:“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內因固然是決定性因素,但也不可忽視外因的重要性?!谤i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保ㄇf子《逍遙游》)大鵬不缺乏遠大的志向,也擁有超越眾生的能力,但是沒有大風的承托,也會寸步難行。在人成長、成才的路上,離不開外物的輔助。荀子深刻地認識到外物對于一個人的修養(yǎng)的重要性。登高則見遠,順風則聲疾。懂得假輿馬,易致千里;懂得假舟楫,能絕江河。他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指出,要進步,就需要“善假于物”。韓愈諄諄告誡學子要尊重老師,正是因為他明白借物的意義,“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懂得借物的人,事半而功倍;不懂借物的人,事倍而功半。
(二)在寫段的基礎上,根據話題設定文章的中心,理清寫作的思路,引用歸類的名篇名句寫文章
文章可以由短而長,由膚淺而深刻。譬如以“離別”為話題,引用名篇名句寫一篇文章。
“離別”是古代詩文永恒的主題之一。中小學語文教材收錄寫“離別”的詩文,僅就唐人詩歌而言,就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別董大》,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李白的《靜夜思》《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渡荊門送別》《送友人》諸作,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等作品。至于課外閱讀所接觸的“離別”作品更是不勝枚舉。
歸類寫“離別”的名篇名句,根據設定的表達中心,引用名篇名句進行寫作,可以寫出下面的文章:
離情依依如何向
磁帶緩緩地碾出離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憂郁的情調就這樣彌散在空氣中,纏綿的意境就這樣沉浸到人心底里。
一次別離,也許就是生死兩隔,無怪乎古人嘆息“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離別的路悠長悠長,行行復行行,終于還是無法拒絕再見的一刻。春風里,溪流邊,桃花朵朵開,踏歌聲寄知音意;秋陽下,城郭外,斑馬蕭蕭鳴,浮云蓬飄故人心。
長亭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扒а匀f語說不出一句話”,一切盡在無言中。古渡口,“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目光里盛滿深深的祝福,煙花三月下揚州。
南國水鄉(xiāng),離別時氤氳著潮濕的水汽,連江夜雨,楚山孤獨。漠北邊庭,離別時竟也潤濕。渭城朝雨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楊柳新;胡天暮雪時,“中軍置酒飲歸客”,東出輪臺飛鳥絕。離別,有蒼涼,有悲壯。
離別在暮春清秋,晨昏月明;離別在冷暖陰晴,雨雪風霜;離別在浦口荒城,歧路驛亭。離別,何嘗有南北之異?“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彪x別,人何嘗有東西之分?親人、友人、愛人,或訴說離情,“鴻雁不堪愁里聽”;或寄托相思,“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或闡明心志,“一片冰心在玉壺”。離別,有百轉千回,“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有豪邁灑脫,不為“兒女共沾巾”,自信“天下誰人不識君”。
遠行人都有共同的嘆息,“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送行人都有一樣的期待,“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離別是屬于游子、宦客、征人的,離別是屬于思婦、慈嫗、嚴翁的,離別是屬于從這個世界路過的每一個人的。
離別的歌從初一唱到除夕,離別的歌從陽春唱到寒冬,離別的歌從遠古蠻荒一直唱到今天,唱到未來。
離別,讓我們讀出人心的柔軟;離別,讓我們讀出文化的生生不息。
重視識記,理解名篇名句,保有“用”的意識,學而有用,學而能用,學而致用,我們就能給自己開辟出一條寫作的新路。
歸類不是寫作的秘密,因為歸類是寫作的基本要求。當你有了足夠的名篇名句的積累,而又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歸類,當你能融會貫通名篇名句并靈活運用時,也就是你化解寫作難點之時,你會感受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暢快,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寫作真是簡單的事情。
(編輯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