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月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 石家莊050018)
民間美術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寄托,反映出一個地區(qū)獨有的風俗人情和生活習慣,具有濃郁的地域性和民俗性。民間美術分為八類,分別包括民間剪紙、年畫、皮影、玩具、雕塑、陶瓷、刺繡、印染[1]。民間染印指在纖維上進行染色,按工藝可劃分為扎染、蠟染、藍印等。河北魏縣藍印作為民間美術之一,在印染方面具有代表性。
藍印花布的定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上指扎染、蠟染、夾染和灰染,狹義上即以植物染料提取靛青作為染料,通過加工創(chuàng)作出民間藝術品。筆者將采用狹義上的概念進行研究分析。
中國種植棉花歷史悠久,魏縣花布的發(fā)展離不開其原材料——棉花的傳入。明朝初期,棉花成為魏縣重要的經濟作物。清代康熙以后,方觀承所著的《御制棉花圖》寫道,在河北“栽培棉花者占十之八九”。鴉片戰(zhàn)爭后到19 世紀中后期,由于洋布進口逐漸增加,以及商品化的發(fā)展,刺激著中國棉花種植的進一步擴大。19 世紀中20世紀初,隨著中外資本在國內開設棉紡織廠,棉花種植進一步增加。棉花作為藍印花布重要原材料,直接影響著藍印花布的傳承與發(fā)展。
明清時期,魏縣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紡織業(yè)有了進一步發(fā)展。清朝末年以后,外國洋布涌入中國市場,使我國棉紡織業(yè)受到嚴重打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化學染料的引進,魏縣印染從單一樸素的花色紋樣變得豐富多彩。解放后,棉紡織業(yè)得到政府的支持,魏縣藍印花布也得到快速發(fā)展,幾乎各家各戶都開始織布。20 世紀60年代以后,經濟快速發(fā)展,機器制造很大意義上代替了手工紡織,魏縣的紡織技藝日漸衰退。改革開放后,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需求進一步提高,開始對手工紡織品有了新要求、新認識?,F如今,魏縣藍印花布傳承下來的花色圖案有二百多種,這些花布圖案對研究魏縣的生活習慣、審美特征有著不可忽視的藝術價值。
魏縣藍印花布的圖案分為具象圖案和抽象圖案。
具象圖案分為植物類、動物類、人物造型類。植物類包括花卉類、水果蔬菜類以及樹木類等,如菊花、蘭花、竹子等;動物類包括喜鵲、鳳凰、獅子、孔雀等;人物造型包括麒麟送子、狀元及第等。圖案大多取自日常生活中,并且具有民俗性和寓意。
抽象圖案往往指幾何圖案,比如圓形、長方形、點、線、面等。也包含了太陽紋、星辰紋、八角紋、牛角紋、樹葉等自然物象圖案。幾何圖形往往非常精準地概括了某種復雜的事物,比如魏縣婦女對山川、河流的概括,對日月星辰的想象,對自然事物的觀察(如圖1 所示),創(chuàng)作出符合魏縣勞動婦女獨特審美的圖案圖形。這些都體現著魏縣婦女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深厚的抽象造型技術。蘊含著勞動人民對自然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圖1 魏縣花布圖案
《考工記》記載國家有六種職位,百工是其中一種。有的人為治國之道出謀劃策,有的人執(zhí)行方案;有的人審視材料并整治,具備出百姓所需要的器物;有的人管轄商品流通以供百姓購買;有的人耕耘土地,有的人紡織衣裳,各有分工。魏縣藍印的制作工藝也存在分工,分別為靛青制作、調缸、裱紙、鏤刻花版、印防染漿、染色、刮灰漿、清洗晾曬。
在《周禮·考工記》里記載的“百工”中,其中“設色之工五”,在魏縣藍印花布里對應的是染色工藝。需要將坯布在染缸里浸泡15-20 分鐘,隨后取出氧化、透風15-20 分鐘,并在其過程中不斷翻動布面使其充分氧化。一般經過6 至10 次染色才會達到最終的效果。這些工藝充分切合了《考工記》中的標準化、模數化的設計規(guī)范。這其中的分工明確、工藝規(guī)范、程序化操作被人們千百年來沿用下來,并成為魏縣藍印花布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圖2 中國傳統(tǒng)民間印染技藝
《考工記》提出了著名的“四合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認為只有合天時、地氣、材料精美制作才能稱作“良”,為中國設計方面建立了美學、價值標準。
“天有時”指順應自然界生物的生長作息?!疤煊猩勒莆?草木有生有死,石頭會破裂,水有時候冰凍有時潤澤,這些都是天時?!蔽嚎h藍印花布中的染料——藍草的提取,正符合了這一規(guī)律。《夏小正》記載:“到了五月,便可以種植蓼藍了?!薄洱R民要術·種藍》第五十三引崔實曰:“榆莢落時可種藍,五月可刈藍,六月可種冬藍(冬藍,木藍也),八月用染色?!闭f明種植藍草有很強的季節(jié)性和時間限制。需要按照氣候、季節(jié)進行采摘制作。
“地有氣”指的是地理環(huán)境對制作器物的重要性。以現代的說法包括地貌、土質、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據《魏縣志》記載:洪武十年到三十一年,魏縣、大名等地的棉花產量達到一千萬斤左右。為魏縣棉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進一步說明了地理環(huán)境對棉花的重要性。
“材有美”一方面指人們對材料品質有目地的選擇,藍印中的紙板這一材料也是價格低廉,方便刻畫與重復印版,靈活性極高。對于防染漿料,魏縣人民通過多年實踐經驗用黃豆粉代替玉米粉、糯米粉等。但是單用黃豆粉容易發(fā)霉,所以加入了石灰粉,易上漿并易刮漿。另一方面指在制作器物過程中、過程之后體驗美,加入審美屬性?!犊脊び洝分懈鼉A向于在制作器物中體現出來美,注重線條的弧度、器物的飽滿、比例的協調等。魏縣人民在制作圖案時非常注重構圖的飽滿、圖案的仿生、對圖案的提煉以及對染料比例的精準掌握。
“工有巧”指設計的構思,在魏縣藍印花布配色這一工藝中,將處理好的藍靛放入染缸攪拌,隨后放入石灰、米酒和水進行攪拌,這時就會出現靛沫,又稱“靛花"。需要將“靛花”處理掉,這時候就體現出人們生活中的經驗了,將菜籽油滴入幾羹勺,攪拌一到兩分鐘,水面的“靛花”就消失了,即可以進行下一個程序了。
藍印花布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染織行業(y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魏縣藍印花布需要保護與傳承。如何將傳統(tǒng)手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并深入地走入人們的生活中,是需要設計師、院校、社會、政府共同協作的事情。魏縣藍印花布的圖案極具藝術特色,設計元素可以成為人們的靈感來源,并且可運用到服裝、文創(chuàng)、家紡等上面?!犊脊び洝纷鳛槲覈钤缬涗浭止I(yè)的著作,其奠基的美學觀深深影響著現代生活,對研究藍印花布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開拓了研究藍印花布的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