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平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
康古爾塔格成礦帶是新疆東疆地區(qū)重要的多金屬成礦帶之一,在全國范圍內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自2002年鄯善縣彩霞山大型鉛鋅礦床在康古爾塔格多金屬成礦帶西部被發(fā)現,2009年又在該成礦帶內發(fā)現了宏源鉛鋅礦。該礦處于新疆哈密市東南約170km處,目前礦體規(guī)模屬于中型。宏源鉛鋅礦的發(fā)現填補了該區(qū)域內噴流-沉積型鉛鋅礦成礦類型的空白,對區(qū)內同類型礦床的尋找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該礦大地構造位置分布在阿奇克庫都克-沙泉子深大斷裂南部區(qū)以上1.5km處,屬于塔里木板塊北緣中天山地塊東段,卡瓦布拉克群(薊縣系)是礦體主要賦存部位,斷裂構造對其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產出特點為透鏡狀和脈狀,硅質板巖與大理石是其主要的含礦巖石,磁黃鐵礦以及黃鐵礦和閃鋅礦方鉛礦的是主要的金屬礦物組成,透輝石化、硅化、黃鐵礦化和綠簾石化是主要的圍巖蝕變,下面分析該礦地質特征及其地球化學特征,并對該礦找礦標志進行總結,希望能對該礦找礦工作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區(qū)域上屬于準噶爾板塊和塔里木板塊相互交接部位,屬于塔里木板塊北緣(Ⅲ)卡瓦布拉克-星星峽地塊(Ⅳ)。以中天山北緣斷裂(沙泉子大斷裂)為界,中天山地塊兒分布在南側,覺得塔格石炭紀島弧分布在北側,一套火山巖組成的雅滿蘇組(石炭系)發(fā)育在中天山北緣斷裂北側,卡瓦布拉克群(薊縣系)與星星峽群(中元古界長城系)是斷裂南部區(qū)域的主要地層出露。該區(qū)屬于康古爾塔格成礦帶,有很多銀鉛鋅多金屬礦在該成礦帶上被發(fā)現,如宏緣鉛鋅礦、黃龍山鉛鋅礦、彩霞山鉛鋅礦與沙泉子鉛鋅礦等,這些礦床都達到中大型規(guī)模,區(qū)內成礦帶屬于新疆地區(qū)最為重要的多金屬成礦帶,阿拉塔格鐵礦與天湖鐵礦以及尾亞大型釩鈦磁鐵礦均分布在礦區(qū)西側區(qū)域上[1]。
礦區(qū)主要在沙泉子深大斷裂南部區(qū)域上分布,距離該斷裂1.5km處(圖1),薊縣系(中元古界)卡瓦布拉克群一套變質碳酸鹽建造是礦區(qū)的主要地層出露,同時出露雅滿蘇組(下石炭統(tǒng))和少量第四系。在礦區(qū)中南部區(qū)域上分布卡瓦布拉克群,西北北方向上出露較少,主要為硅質板巖與碳酸鹽巖建造,整體呈現NEE向方向展布,向南傾斜角度為63°~80°,產出特點為單斜特征,結合巖性組合有三個巖性段劃分,不同巖性段主要表現為整合接觸特點,礦區(qū)西北角分布雅滿蘇組,沿NEE向整體表現為帶狀特點,屬于火山巖沉積巖組合,主要表現為凝灰?guī)r,以斷層接觸下伏巖層,新生界分布在沖溝與低洼地帶,主要表現為粘土、沙土以及礫石和碎石。地層在礦區(qū)中產出特點主要為單斜層,向153°~205°傾斜,角度為63°~80°,礦區(qū)北部區(qū)域和閃長巖體相互接觸位置,具有非常凌亂的地層產狀特點,小褶皺在地層當中可見,巖體侵位存在于個別地段,地層產狀向巖層倒轉,傾斜向北,該區(qū)的沙泉子深大斷裂(F1)呈現NEE向展布,礦體和F2呈現一致走向,平移斷裂構造主要為F3和F4。
圖1 新疆哈密市宏源鉛鋅礦礦區(qū)地質圖
礦區(qū)的南部以及北部區(qū)域上出露侵入巖,華力西中期次花崗閃長巖第一次侵入北部,產出特點為巖株狀,次花崗巖第二侵入于南部,產出特點為巖株狀大面積產出,大理巖和硅化大理巖以及侵入體,主要表現為港灣狀或者不規(guī)則狀,蝕變特征具有矽卡巖化,特別是港彎狀巖體和地層接觸位置,具有非常強烈的矽卡巖化,透輝石矽卡巖是主要的蝕變巖石類型,脈巖在礦區(qū)非常發(fā)育,出露姬姓于酸性巖脈,閃長巖脈是其主要的脈巖特點,展布方向和地層相似,主要處于30m~110m長度范圍,有的達到150m長,寬度在2m~5m[2-4]。
該礦共有13個鉛鋅礦體被圈出,硅質板巖是主要的賦礦巖石,硅化大理巖相對次之,礦體主要表現為透鏡狀和似層狀產出,向160°~175°傾斜,角度為68°~80°,礦體主要處在50m~500m長度范圍,達到0.81m~15.45m真厚度,礦體平均品位Zn、Pb分別為3.59%、1.25%,最高分別為6.34%、2.85%。7線是礦體膨大部位,礦體從地表到260m深度范圍,表現為似層狀上窄下寬特點,礦體在深部變得膨大,空間上工業(yè)礦體呈現連續(xù)性,7線周圍礦體具有較大的厚度,自7線到東西兩側,厚度上不斷減少(圖2)。
圖2 密宏源鉛鋅礦7勘探線剖面圖
半自形-他形粒狀是礦石的主要結構特點,稠密浸染狀以及稀疏浸染狀和浸染狀是礦石的主要構造特點,同時還有縷狀構造等,細脈浸染狀和稠密浸染狀以及稀疏浸染狀是礦石的主要自然類型,特別是浸染狀礦石最為普遍,方鉛礦以及閃鋅礦是主要的礦石礦物組成,黃鐵礦與磁黃鐵礦是主要的金屬礦物,同時褐鐵礦是由于表生風化作用所形成[5]。
Pb,Zn,Ag,Bi等元素異常在礦區(qū)當中比較發(fā)育是最為主要的礦區(qū)巖石地球化學異常特征,礦化蝕變和異常具有非常高的吻合度,具有較為明顯的異常分帶特點,Pb,Zn-Ag-Bi分帶特征在中心部位比較明顯,近圓狀的Pb,Zn,Ag異常分布于區(qū)內,達到1.4km2面積大小,東西方向上約為1.5km的寬度,南北方向上達到1.6km寬。Ag,Pb,Zn,Bi是主要的元素組合,濃度分帶有 三 個:Agmax62.1×10-9,Pbmax81×10-6,Znmax227.55×10-6,Bimax4.13×10-6。卡瓦布拉克群(薊縣系)是異常區(qū)的主要地層特征,含碳大理巖以及硅質板巖和大理巖是其主要巖性特征,中基性脈巖穿插其中。區(qū)內發(fā)育巖漿巖,花崗閃長巖呈現近EW向分布于北部,第二次侵入花崗巖(華力西中期)分布于南部,與Pb,Zn,Ag異常低值相對應,綜合研究認為,巖體接觸帶礦化標志主要為Ag,Bi元素組合異常,巖層礦化蝕變帶指示標志主要為Pb,Zn元素組合異常。
在對宏緣鉛鋅礦而言,是開展1∶5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過程當中,對銀鉛鋅綜合異常進行圈定,發(fā)現的一個重要的礦產地,在加強化碳研究的基礎上,認真檢查異常,并由淺入深展開面上研究工作,實現原有找礦突破。具體應用的勘查找礦技術主要有物探、地質草測以及槽探與鉆探工程等。采用的物探技術方法主要包括,瞬變電磁剖面測量以及重力測量。
現如今在勘察鉛鋅礦體過程當中,應當充分重視化探異常勘查研究工作,進行異常檢查,地質填圖以及物探異常和鉆探驗證等。地球物理找礦模式主要為,剩余重力異常聯合應用TEM半弧狀高低阻異常梯度帶的疊合部位,提示鉛鋅礦體存在較大可能性。
中原古代該區(qū)主要屬于還原沉積環(huán)境,沙泉子深大斷裂在區(qū)內長期活動,分割區(qū)內古老基底,有很多塊體形成,而且這些塊體在不同期次上出現相應的下降隆起。星星峽群隆起邊緣分布在深大斷裂南側區(qū)域上,是鉛鋅礦的主要產出部位,伴生沙泉子深大斷裂的次級斷裂提供的通道,促進含礦熱液上升,在熱水作用下不斷沉積巖-碳酸鹽,富集大量的鉛、鋅、銀、硫、鐵元素,鉛鋅礦化體主要表現為似層狀或層狀,至華力西期由于沙泉子深大斷裂構造運動因素影響以及侵位的閃長巖體因素影響,擠壓巖層促進含礦熱液形成,在巖層空隙部位不斷運移含礦熱液,而且上升的含礦熱液,不斷交代圍巖,發(fā)育的圍巖蝕變主要有綠泥石化與透輝石化和綠簾石化、硅化等,促進原鉛鋅礦體變得更富。
結合礦區(qū)當中圈定礦體形態(tài)、規(guī)模以及產狀還有賦存礦體部位,礦物共生組合以及圍巖蝕變、礦石結構構造等進行綜合研究,認為該礦屬于噴流-沉積型Pb、Zn礦床
化探異常標志:卡瓦布拉克群(薊縣系)出露大理巖的區(qū)域,Ag,Pb,Zn異常分布較多,對區(qū)內地質特征以及化探異常進行綜合分析,有利于有利地段優(yōu)選,找到有利找礦靶區(qū),所以Ag,Pb,Zn元素異常對區(qū)內Ag,Pb,Zn礦尋找具有直接指示作用。
地層標志:卡瓦布拉克群(薊縣系)硅質板巖與大理巖為為成礦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并提供了有利的賦礦層位,卡瓦布拉克群是礦區(qū)主要的賦礦地層[6,7]。
構造標志:區(qū)內含礦熱液通道以及容礦空間,主要由沙泉子深大斷裂派生的次級斷裂所提供,所以這些次級斷裂是成礦構造主要標志。
圍巖蝕變標志:綠簾石化以及硅化和透輝石化是礦區(qū)鉛鋅礦體主要的圍巖蝕變特征。
礦化標志:孔雀石化以及黃鐵礦化和黃鉀鐵釩化、褐鐵礦化是礦區(qū)主要的礦化標志。通過研究發(fā)現黃鉀鐵釩化以及地表褐鐵礦化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遙感影像標志:該區(qū)的ETM遙感影像圖屬于多光譜合成假彩色圖,大理石表現為天藍色,分布特點為細條帶狀,呈現由弱到強的蝕變特點,顏色有淺黃色、橙黃還有深紅色,蝕變深紅色區(qū)域便是宏源鉛鋅礦的分布所在。所以橙黃到深紅色調區(qū)是找礦的重要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