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攝影的構圖技巧,與拍攝使用的鏡頭焦距是分不開的。有些星空攝影教程宣稱只有超廣角鏡頭可以勝任星野拍攝,因為廣闊的視角能容納宏偉的天空和地面景觀,同時容易長曝光而不產(chǎn)生脫線(因為星空運動而導致的星星模糊成線)。實際上,超廣角鏡頭也有劣勢。視角越廣,畫面中的銀河、星座等元素所占比例會越小,同時細節(jié)(分辨率和信噪比)也會比長鏡頭相對較差。我個人拍攝星空最常用的焦距跨度從14毫米至85毫米(全畫幅等效焦距,下同)。隨著鏡頭視角不同,拍攝的題材和構圖的法則也有差異。
14至18毫米焦距的超廣角鏡頭,對角線視角超過100度。我喜歡用它們拍攝最宏大的天空元素——銀河、流星和廣角星軌。此時,畫面中的地景主要是廣闊的自然風景或城市建筑,因此構圖法則與風光建筑攝影基本一致。特別要注意,超廣角鏡頭仰拍星空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透視形變,要避免地面景物因變形而產(chǎn)生的歪斜感,也要避免把人物放在構圖邊緣造成比例失調。
24至35毫米焦距的小廣角,是我非常喜愛和常用的焦距。稍窄的視角使銀河中心或星座成為畫面中更醒目的主體,讓銀河局部能顯現(xiàn)更精致的細節(jié)。而且這個焦段有很多光學素質高、性價比出色的鏡頭,方便有不同需求的拍攝者選擇。
星雨落凡塵。使用14毫米焦距超廣角拍攝的英仙座流星雨。因為流星會隨機出現(xiàn)在天空各處,所以使用超廣角可以拍到盡可能多的流星,但代價是視角極廣、放大率低導致照片中流星比起肉眼所見要感覺小得多。于海童攝
騰格里沙漠星軌。17毫米焦距移軸鏡頭上下兩張拼接,移軸鏡頭消除了透視變形,同時廣闊的視角容納了星軌的多重同心圓。于海童攝
冰山梁上的夏季銀河。使用35毫米焦距鏡頭單張拍攝,壯麗的銀河中心段和調色盤填滿了整個畫面。于海童攝
黑暗森林。使用85毫米焦距鏡頭拍攝,較長的焦距讓獵戶座完全充滿了畫面,天文改機拍出了獵戶座區(qū)域發(fā)射星云的暗淡紅色。這張照片使用了赤道儀。于海童攝
血月的上升。20毫米焦距鏡頭拍攝14張拼接,使用墨卡托投影拼接全景。成片水平視角超過180度,在這個透視下,橫跨天空的銀河成為了弧形的拱橋,與地平線和殘月一起構成了宇宙之眼。超廣角拼接得到的銀河拱橋,是星野攝影最吸引目光的構圖元素之一。于海童攝
聆聽宇宙的聲音。使用55毫米焦距鏡頭拍攝11張拼接,最終視角近似20毫米焦距鏡頭單張構圖,但照片的畫質要遠好于單張拍攝。北京近郊光污染嚴重,很難拍出漂亮的銀河細節(jié),而這張高質量底圖讓我可以更自由地后期處理,還原銀河的紋理和星云的色彩。于海童攝
樺皮嶺。20毫米焦距鏡頭單張拍攝。我啟動自拍定時后站在了車后,扶住后備箱蓋子有助于在25秒的曝光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同時后備箱的燈光與月光下的星空形成冷暖對比。于海童攝
50至85毫米焦距鏡頭拍攝銀河和星云的細節(jié)會更加出色,但較長的焦距需要更短的曝光時間避免脫線,或需使用赤道儀跟蹤星空運動。焦距更長的鏡頭也可以用于星野攝影,但拍攝和后期的工作流更接近深空攝影,對技巧要求更高。
除了使用鏡頭原本的視角單張構圖外,星野攝影另一個常用技巧是全景拼接,它有兩個作用:一是可以很好地拓展廣角鏡頭的視角,獲得超廣角全景構圖,比如收納整條銀河的全景;二是因為較長的鏡頭一般進光量更大、解析力更好,所以使用較長鏡頭拼接可以提高星空圖片的畫質。一些拍攝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星空攝影作品都使用了全景拼接而非單張拍攝,處理拼接的常用軟件是PTGui,此外Adobe家族的Camera RAW和Photoshop近年來也增強了對全景拼接的支持。
如果覺得拍攝環(huán)境較為平淡,還可以嘗試人為添加構圖元素。最簡單的方法是在畫面中增加人物,讓自己或同伴出現(xiàn)在合適的位置和星空形成呼應。為了在長曝光的時間里讓人物穩(wěn)定清晰,最好要選擇舒服的姿勢,比如讓人物有倚靠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提前準備自己的心愛之物——汽車、手辦、模型等,拍攝它們和星空的合影。
(責任編輯:王羽涵)
探索魔鬼城。14毫米焦距鏡頭豎構圖拍攝5 張拼接,在中間的一張里,我站在銀河下,向相機前方打開了頭燈,使自己成為光環(huán)中的剪影,為畫面增加了地面部分的視覺中心。于海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