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客
《蘇東坡新傳》
作者: 李一冰
出版社: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7月
簡介:蘇東坡,天賦異稟的大文豪,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的標簽很多,卻難以被標簽定義。居高處為翰林學士,落低谷為獄中囚犯,一生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本書即以東坡詩詞為主線,兼及東坡文集、后人筆記等百余種資料,以堅實的考訂和熱情的筆觸,呈現出一個立體的東坡形象。
為東坡居士做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早從語文課本上了解到“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蘇軾,從歷史課本上知道了著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我們吃著東坡肉,吟著“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笑千年前的大文豪是這樣的吃貨。蘇東坡在普通人眼里不是一個一千年前的陌生人,人們的心中眼中已經有了他大概的輪廓。
另一難題則是史料的選擇。北宋雖然迄今已經千年,但蘇東坡畢竟一時豪杰,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中,都留下了關于他的史料。如何梳理這浩瀚的史料,將其稱為自己的寫作工具?如何在這些史料中篩選出“正確”的內容?這些史料是否為真?還只是后人牽強附會,用名人效應來講的小故事?
再者,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珠玉在前,影響范圍直達海內外。如何不重復林氏之路,寫出更精彩的東坡傳記?
這3個難題,在李一冰先生筆下似乎完全不是問題。
在這部《蘇東坡新傳》1983年付梓之前,李一冰先生早已讀過林氏文章,覺得林著不夠嚴謹,并發(fā)現了其中的若干錯誤。林氏的原著用英文寫就,目標讀者群是外國人,本意是宣揚中國的文化。林語堂的這本《蘇東坡傳》文學性遠大于史學性,一如既往地保持著林氏特有的小品文特色,輕松而幽默,閱讀時令人心情舒暢,但距離蘇軾本人則有些遙遠。
李一冰先生的這部皇皇70萬的傳記,更加深沉厚重,讓讀者更加貼近大蘇的心境。這種頗有代入感的寫作方式,大約和李一冰先生的個人經歷無法分開——他曾經因為政治原因入獄數年,在獄中只能以閱讀書籍的方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如果沒有這數年的囹圄之日,我們或者也不會見到這部佳作。
寫作本書所選擇的史料,最重要的一項莫過于蘇東坡的詩文。蘇軾22歲進士及第,26歲參加制科考試,得三等,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但蘇軾接下來的路一直不順暢,先是去任地方官,后幾次被調入中樞,幾次又被貶謫出京。出嶺南已經算是嚴酷的懲罰,最終以老病之身竟然被趕到了南海。這樣人生的變故,蘇軾的心情在他的詩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因此,李一冰先生先從蘇詩研究入手,仔細挑選蘇詩版本,反復推敲每一首詩的背景和語境,輔以正史和宋人筆記、墓志銘等,從碎片中還原成東坡居士坎坷一生的連續(xù)影像,讓讀者隨著東坡的遭遇和心境浮沉。
東坡在中國的政治史和文學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蘇東坡新傳》幾乎是無死角地將東坡的一生展開長卷:家世、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政敵、政治主張、為官政績,蘇氏的詩、畫、字,以及生活的種種細節(jié),無一不為蘇軾豐滿的形象添加光彩——這是一個滿懷豪情,充滿浪漫主義和樂觀主義的人。
蘇東坡對于陶潛情有獨鐘,書中也不止一次地將兩人進行了比較:雖然都有豪俠之氣,但兩人是不同的。陶淵明是出世者,是中國文化中推崇的一種文人身份——隱士,追求平淡安適;而東坡則更像儒家的完美形象,是入世者。李一冰先生寫蘇軾,并非僅寫蘇軾,他所追求和傾慕的,是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形象,“有勇氣為天下先,擔起這份艱危的職責”。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諸多知識分子的美好想象,以國家安危為己任,“薄富貴,藐生死”。蘇軾所處的時代,朝堂的風氣不復仁宗朝之自由,他的文人氣息注定在此種環(huán)境下無法實現他年輕時的夢想?!耙簧蟊丛_”,大約蘇軾也會經常有這樣的想法。但借用陶淵明詠荊軻的一句詩:“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p>
這千年來的“余情”,成就了李一冰先生的《蘇東坡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