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屋公子
公安部于今年2月8日發(fā)布了《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據(jù)調(diào)查我國目前在用的姓氏有6000多個,但根據(jù)《中國姓氏大辭典》的統(tǒng)計,從古至今各民族使用的漢字姓氏多達(dá)2.4萬多個,其中絕大多數(shù)姓氏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不少罕見有趣的姓氏保留下來。近年來,就有不少諸如“是”“叫”“老”等姓氏走進(jìn)大眾的視野。
古代姓和氏實(shí)際上是兩個不同的字。在古文獻(xiàn)中一般認(rèn)為,姓氏從上古時期就有之?!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薄断谋炯o(jì)》又說,“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又分出了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等氏。
在周代社會里,姓與氏是有區(qū)別的。大體來說,姓代表的是血緣出身,是不變的;氏代表的是家族集團(tuán),是變化的。舉個例子,周天子姓姬,他的叔伯兄弟被分封至魯、晉、衛(wèi)、蔡這些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姬姓,但又分別屬于魯、晉、衛(wèi)、蔡這些不同的家族集團(tuán)(氏)。但氏不能被簡單視為姓的分支,因?yàn)楦鶕?jù)同姓不婚的制度,諸侯的配偶一般是外姓女子,比如魯國國君娶了齊國公主姜夫人,那么姜夫人也從“齊”這個氏轉(zhuǎn)入了“魯”這個氏里。
因?yàn)樾沾淼闹皇茄墸砸话阒挥信栽诿蟹Q姓。比如蘇妲己,“蘇”是母國的氏,而“己”才是姓,這是為了避免出現(xiàn)同姓聯(lián)姻的情況。氏代表的是家族,所以男性往往只需要稱氏??鬃邮巧倘撕蟠?,子姓孔氏,但他只叫孔丘而不叫子丘,至于“孔子”的“子”就與姓氏無關(guān),而是尊稱。
周代的氏非常多,其來源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以居住地名為氏。這種來源最為普遍,又分為以封國(封地)為氏或者以居住地為氏。比如東周列國的國名周、秦、楚、齊、燕等,因?yàn)槿丝跀?shù)量多,直到今天也都是常見的姓氏。但有些小地方的氏就比較小眾了,如鐘離、令狐、邯鄲。至于居住地,如東(西、南、北)郭,東(西、南、北)門,東(西、南、北)宮,表明他們家族居住在城郭、城門、宮殿附近。如今,除了東郭、西門、南宮等姓氏人們還算熟悉,其他似乎也早已淡出歷史。
另一種是以祖先的名號為氏。這種來源也不少,包括以祖先的字、謚、職為氏,帶有紀(jì)念性質(zhì)。比如春秋魯國著名的“三桓”仲(孟)氏、叔孫氏、季氏,分別就來自于三位祖先的字——仲、叔、季。叔孫氏本為叔氏,但又分出了叔仲氏,所以以叔孫氏來區(qū)別。而戰(zhàn)國楚國的三大家族屈、景、昭,其中景氏來源于楚景平王,昭氏來源于楚昭王與楚悼王(昭、悼通假)。至于官職,比較典型的就是司空、司馬、司徒,他們后代以祖先官職為氏。
到戰(zhàn)國時期姓和氏逐漸合流,成為了一個新詞“姓氏”。一方面,姓的血緣功能保留了下來,除了改姓、賜姓等特殊情況外,姓氏一般不再輕易變化;而另一方面,氏的社會功能也保留了下來,今天的姓氏實(shí)際上更多也就是周代的姓。
姓氏的合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直至西漢才完成。漢初把齊國田氏遷到關(guān)中,就按遷徙順序定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氏,目前也僅剩第五這個姓氏了。
姓氏在合流的同時也由貴族化實(shí)現(xiàn)了大眾化,后世還有一些新的姓氏慢慢加入,像一些周邊民族、外族漢化后,有的直接攀附漢人姓氏,比如建立前趙的匈奴各部以劉為氏;有的以祖國國名為氏,比如安姓、康姓一般認(rèn)為來自西域的安息國、康居國,姜姓也與羌人有關(guān);有的用漢字制造新的姓氏,比如十六國時期的慕容、宇文、賀蘭,遼朝的耶律,金朝的完顏等等。但我國的主要姓氏和基本模式,仍然早在周代、漢代就已經(jīng)奠定了。
拿《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中排名前三的姓氏王、李、張來看,實(shí)際上最早都可以追溯至周代。王氏其實(shí)就是周代王者之后,他們后人有的稱王孫又氏,簡化為王氏或?qū)O氏。李氏一般被認(rèn)為是司法官“大理”的通假,也有可能來源于宋國大夫老氏的訛傳;張氏比較可信的是來源于晉國大夫解張之后,也有說系先祖張揮發(fā)明弓箭。
動物名也是姓氏的一些來源,如“豹”姓就主要來源于高辛氏、姜姓、姬姓等,亦是歷史悠久。
時至今日,姓氏文化已是與我們血脈相連的一部分,它代表著我們從哪里來。某些特殊姓氏的“出圈”,也正是人們追尋文化記憶的一種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