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樹媽媽
有一則新聞讓人痛心:在江蘇句容,有個9歲的小男孩兒,因為撞碎了學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懲罰,留下一封遺書之后,從17樓跳了下去。
在我們很多成年人眼里,童年是最無憂無慮,最天真無邪的時光。其實不是,孩子的童年也充滿著挫折。打破了學校的玻璃、考試沒拿到理想的分數、攢了很久的錢丟了、作業(yè)沒有寫完挨批了、被同伴們嘲笑了……這每一件小事在孩子眼里都可能比天還大。他會擔心,他會害怕,他會覺得羞愧、內疚和無助。有時候,壓死駱駝的,未必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父母在孩子遇到大大小小挫折時候的反應,有時候會給孩子帶來跨越困境的底氣,有時候卻會成為讓孩子無法擺脫的枷鎖。
父母包容接納的態(tài)度,是孩子把挫折說出來的底氣
上海語文教材上有一篇課文。似乎能解釋為什么很多孩子遇到挫折,第一反應是瞞著父母自己承擔,而不是尋求父母的幫助。那篇課文的名字叫《我喜歡小動物》,作者回憶小時候跟自己養(yǎng)過的一些小動物們的趣事。他說:“有一次,家里買回幾只鱉來吃,我要求留下一只給我玩,大人不答應。我再三懇求,大人不勝其煩,只好答應,但是再三囑咐道:‘要小心哪,不要給咬著,如果給咬了,還得打你一頓鞭子!”
在正常的邏輯看來,孩子被動物咬了,父母應該做的事情是幫助孩子處理傷口,安撫孩子的情緒。但是在生活中,常有些父母覺得這是孩子“自作自受”。 背后的想法是,希望能夠通過懲罰性的后果,讓孩子提高警惕,不敢犯錯。
可是這樣做真的管用嗎?課文后面的話正好可以印證。作者偷偷跟那只鱉玩,他覺得鱉不敢咬他,不斷伸出手指逗弄那只鱉??墒菦]想到,當他再次把手指伸到十分接近鱉的時候,它突然迅速伸頸一咬。他的手一下子就被咬住了。作者寫道:“鱉咬的痛楚,是很難形容的。但我強忍著,不敢哭喊,生怕給大人們知道。我舉起手來,企圖甩脫它。但鱉懸在半空中,仍然不肯松口。我只好拼命用力甩,過了好一陣子,才把它甩脫,可是手指已經變得血淋淋了?!?/p>
生活中,很難想象到底有多少孩子被挫折“咬得鮮血淋漓”卻不敢開口。成年人以為自己的告誡能夠讓孩子“長記性”,可實際上,在孩子眼里,這成了一種威脅。當他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害怕承擔“罪責”,本能地想著躲避父母。
對于孩子來說,只有父母能夠接納他包容他,他才會感覺到安全和放心,才有底氣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如果父母能夠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幫孩子改正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才會真正信賴自己的父母,才有底氣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
明智的父母,會幫孩子分析問題,給他一個向更好方向邁進的動力和支持。孩子會明白,原來犯錯了也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父母會跟他一起面對。那么,孩子以后再遇到困難,會從正面的角度去想怎樣解決,而不是被挫折壓得喘不過氣,困守在惡性循環(huán)里。
父母支持維護的態(tài)度,是孩子跨越挫折的底氣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在他的《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叫阿蘭的姑娘在高中畢業(yè)之前,一直都是聰明、漂亮、性格活潑的尖子生,人人都覺得她能考入重點大學。但她在高考中卻考砸了,只能上一所普通的本科。上了大學的阿蘭性格很快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她不再跟高中同學聯系,因為擔心被嘲笑;她也瞧不上自己的大學,不跟大學同學來往,因為覺得他們不配做她的朋友。最后她連課都沒辦法上,大二就退學了,在家把自己關在臥室里不再出門。
心理咨詢師跟進之后發(fā)現,這個姑娘把自己關起來,其實都是為了逃避來自他人的否定。原來阿蘭的媽媽一直以來對孩子都是高壓政策,如果孩子考不到前三名,就懲罰她面壁跪半個小時“思過”。媽媽的想法是,這種教育方式能夠督促女兒專心學習??墒菦]想到,長期的這種教育,讓女兒把高壓內化成了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考得不好時,阿蘭會自動跪上半個小時自我懲罰。好成績,成了阿蘭最大的心理支柱。一旦這個支柱垮了,她的精神世界就崩塌了。
孩子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很多事情都容易繞到死胡同里出不來。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在日常的點滴小事中,給孩子傳遞出我們的支持和愛。我們要告訴孩子:“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無論你怎么樣,我都會無條件地愛你?!?/p>
父母接受了那個不完美的、失敗了的孩子,孩子才能接受那個不完美的、失敗了的自己,才能走出改變自己的第一步。當他面對生活以后的曲曲折折,大大小小的不如意,想到父母是他的退路,家是隨時可以依靠的港灣,他心里就能平添一份勇氣。
作為孩子的父母,只有用接納、積極、信任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他才會有底氣跨越一次又一次的難關,最終成為內心強大,陽光健康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