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明禮
記得我結(jié)婚那天,親友們參加完中午的宴席后陸續(xù)散去,家里只剩下父母和我們小兩口。晚飯母親熱了幾個饅頭,下面是稀稀的米湯。接著,從一個大鋁盆里舀出幾勺菜,放在煤火爐上熱過。很快,簡單的飯菜就上桌了。妻子只喝了口米湯,便回房休息去了。
我吃飽喝足,來到妻子身邊。兩地傳書,苦戀三年,終得鴛鴦同衾,本以為她像我一樣高興。誰知新婚之夜,她卻一臉怏怏,面帶不悅之色。我忙問她怎么了。不問還好,我這一問,妻子的眼淚竟一下子滾出了眼眶。她說:“這可是咱們結(jié)婚第一天,爸媽就讓咱吃這個?我還不知道嗎,那些菜和饅頭,都是中午客人桌上剩下的!”我一聽,趕緊解釋:“爸媽節(jié)儉慣了,從來舍不得浪費任何食物。從某方面來說,節(jié)儉也并非壞事,我們理解一下……”妻子聽我這樣說,想了一下,點了點頭。
的確,勤儉持家是二老的習性,也是我們家一貫的家風。母親不識字,不會背什么“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講不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古訓,但常會把“吃不窮穿不窮,不知節(jié)儉才受窮”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她常教育我們說:“你知道這糧食來得多不容易嗎?割麥子時天不亮就要起來去撥,累得直不起腰,打場能把人曬掉一層皮呢……”剩菜剩飯,父母從不輕易倒掉,更容不得我們糟蹋糧食。不小心掉到桌上的飯菜,都會讓我們撿起來吃了,碗底里也不能剩有一粒剩米。
不光是食物,家里的舊衣衫、舊物件,父母也視若珍寶。我父母會過日子,在村子是有名的。我們兄弟姐妹五個,間隔都是兩歲,每件衣服都是老大穿過老二穿,老二穿過給老三……等穿到我這個老五身上,不是補丁摞補丁就是褪了顏色。實在做不成衣服的舊布,母親會裁成塊留著打補丁用,剩下不成形的則打成“夾紙”做鞋。父親也是一樣,一個空墨水瓶、一塊薄鐵片,經(jīng)他的手一搗鼓,便成了一盞油燈;幾塊廢鐵塊,他拿到爐匠那,回來就變成了一把鋤、一張锨;別人賣到廢品站的破自行車,他按價買回來,從家里的破銅爛鐵堆里翻騰翻騰,再買來些需要的配件,便攢成一輛“新”車子。在父母眼里,一草一芥都是天物,半絲半縷都是珍寶。他們用節(jié)儉的生活方式,締造著我家的幸福生活,也締造出良好的家風。
受家庭的影響,我從小便養(yǎng)成了勤儉持家的好習慣。每次買回來的菜,我都擇得非常仔細,只去掉有限的一小部分,能吃的絕不浪費;舊衣舊物,分類收好,或送人,或找機會再利用;舊報刊、舊紙箱,也歸置得整整齊齊,攢多了賣廢品。在我的帶動下,妻子和女兒也很節(jié)儉。計口下糧、不浪費食物自然不在話下,就連隨手關(guān)燈、外出切斷不用的電源之類的細節(jié),在我們家也是“習慣成自然”。
也許在有的人看來,我這是摳門,是不會享受生活,活得有些累,但我卻不以為然。在我看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崇尚節(jié)儉,既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一種優(yōu)秀文化基因,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責任加以傳承。我將把父母留下來的尚儉家風繼續(xù)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