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華, 王 鋒, 張 迪, 杜 璨, 馮 帆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研究的意義】設施草莓已逐漸成為陜西省特色農業(yè)經濟產業(yè)之一,2019年陜西省設施草莓種植面積突破3 000 hm2,產量超過 3萬t[1],市場需求量大,經濟效益顯著。但由于草莓炭疽病和白粉病頻發(fā),嚴重影響陜西省草莓產業(yè)健康發(fā)展。隨著生物防治技術的發(fā)展,微生物制劑目前也在草莓生產上用于防治白粉病及炭疽病病害,但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單劑對其防治效果較差,研究不同單劑復配對草莓苗期徒長及病害防效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產指導意義?!厩叭搜芯康倪M展】胡曉穎等[2]利用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葡萄膠孢狀炭疽菌的毒力較高,防治效果較好,劉猛道等[3]研究表明,植株徒長時的嫩葉易感病菌,應用戊唑醇防治植株病菌的同時也對其徒長具有抑制效果。戊唑醇屬于三唑類化學藥物,是甾醇脫甲基抑制劑,可作為高效低毒的殺菌劑,在一定有效成分時有抑制植株赤霉素生物合成的作用,控制細胞的分裂和伸長,防止植株徒長,促進花芽分化[2];唑醚代森聯對羽衣草單囊殼菌和草莓炭疽菌等病原病具有高效抑制作用[4]?!狙芯壳腥朦c】陜西設施草莓產業(yè)起步較晚,未見利用低毒高效的生物農藥復配防治設施草莓炭疽病和白粉病的研究報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擇戊唑醇和唑醚代森2種單劑,研究其復配處理對草莓苗期徒長及白粉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探明戊唑醇和唑醚代森聯配施對草莓苗期徒長及白粉病與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為陜西省設施草莓的種植及其白粉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于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在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大學生種植園創(chuàng)業(yè)基地的標準化溫室進行,試驗地土壤pH 8.57,有機質1%,水解氮99.3 mg/kg,有效磷47.6 mg/kg,速效鉀125.1 mg/kg。
1.2.1 藥劑 97%戊唑醇原藥,山東濰坊潤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60%唑醚代森聯,德國巴斯夫公司生產。
1.2.2 草莓定植苗 品種為章姬和紅顏,楊凌九魅園草莓研究所提供。
1.2.3 儀器 G35-25L電動噴霧機,雅馬哈公司生產。
1.3.1 試驗設計 共設5個處理:對照(CK),施等量清水;T1,95%戊唑醇25 g/hm2+60%唑醚代森聯75 g/hm2;T2,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聯150 g/hm2;T3,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聯225 g/hm2;T4,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聯300 g/hm2。藥劑用量均為有效成分含量,各處理每個品種各形成1個試驗小區(qū),3次重復,數據以平均值統(tǒng)計。在草莓定植后10 d,即緩苗結束后(2018年8月30日)選擇氣溫22~28℃時采用電動噴霧機均勻噴施植株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間隔7 d噴1次,連續(xù)噴4次。
1.3.2 草莓栽培方式及常規(guī)施肥 2個草莓品種均于2019年8月20日定植于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草莓產業(yè)發(fā)展示范基地,在標準化溫室內采用高壟雙行栽培,壟高35 cm,小行距25 cm,大行距55 cm,南北起壟,每壟長600 cm,株距20 cm,每壟定植60株,每個小區(qū)3壟,面積20 m2。常規(guī)施肥:施羊糞3 000 kg/667m2。溫室內環(huán)境因子控制及管理措施一致。
1.3.3 指標測定 4次用藥結束7 d后調查炭疽病發(fā)病率,在白粉病爆發(fā)期調查白粉病病葉數,計算病葉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參照文獻[5-8]的方法,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 5株,考察記錄每株的葉片數、病葉數和葉片病級數;顯蕾期測定每個小區(qū)植株高度、根狀莖直徑和葉柄長,花期測定頭茬花枝數、花朵數和新葉與地面夾角,果實成熟期累計測定單位產量等指標。
草莓白粉葉片發(fā)病分級標準:0級,無病;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 5%~15%;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6%~25%;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 50%以上[9-11]。
發(fā)病率=發(fā)病株數/調查株數×100%
病情指數=100×∑(各級病葉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葉數×9)
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采用Excel 2010和 SPSS 19.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從表1可知,不同處理2個草莓品種株高、新葉葉柄長、新葉與地面角度、根狀莖直徑和葉片數的變化。株高:章姬不同處理為15.95~40.22cm,依次為CK>T1>T2>T3>T4;CK顯著高于其余處理,T3與T4間差異不顯著,二者顯著矮于T1和T2,T1與T2差異顯著。紅顏不同處理為18.12~40.13 cm,依次為CK>T1>T2>T3>T4;CK顯著高于其余處理,T4顯著矮于其余處理,T1與T2間和T2與T3間差異不顯著。新葉葉柄長:章姬不同處理為8.21~17.23 cm,依次為CK>T1>T2>T3>T4;CK顯著長于其余處理,T4顯著短于其余處理,T1與T2間和T2與T3間差異不顯著。紅顏不同處理為14.21~25.23 cm,依次為CK>T1>T2>T3>T4;CK顯著長于其余處理,T4顯著短于其余處理,其余處理間差異顯著。新葉與地面角度:章姬不同處理為32°~71°,依次為CK>T1>T3>T2>T4;CK顯著大于其余處理,T4顯著小于其余處理,T2與T3間差異不顯著,二者顯著小于T1。紅顏不同處理為41°~80°,依次為CK>T1>T2>T3>T4;CK顯著大于其余處理,T2、T3、T4間差異不顯著,三者均顯著小于T1。根狀莖直徑:章姬不同處理為19.9~26.6 mm,依次為T3>T2>T4>T1>CK;CK顯著小于其余處理,T2、T3與T4間和T1與T4間差異不顯著。紅顏不同處理為17.8~23.1 mm,依次為T3>T2>T4>T1>CK;T3顯著大于除T2外的其余處理,CK顯著小于其余處理,T1、T2與T4間和T2與T3間差異不顯著。葉片數:章姬不同處理為7.5~11.2片/株,依次為CK>T1>T2>T3>T4;CK顯著多于其余處理,T4顯著小于其余處理,T1、T2與T3間差異不顯著。紅顏不同處理為8.2~13.4片/株,依次為CK>T1>T2>T3>T4;CK顯著多于其余處理,其余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表1 不同處理草莓植株的生長狀況
2.2.1 炭疽病感病率 從圖1看出,不同處理章姬植株炭疽病的感病率為2.2%~16.7%,依次為CK>T1>T3>T4>T2。紅顏植株炭疽病的感病率為2.9%~18.2%,依次為CK>T1>T2>T3>T4??傮w看,紅顏炭疽病發(fā)病率高于章姬,2個品種4個施藥處理炭疽病的發(fā)病率均遠低于CK,T2、T3和T4發(fā)病率差異不大,且低于T1。表明,T2、T3和T4有效成分的復配比例對草莓植株炭疽病菌的防治效果較好。
圖1 不同處理2個草莓品種植株的炭疽病感病率
2.2.2 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從圖2看出,不同處理章姬和紅顏白粉病的病葉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的差異。病葉率:不同處理章姬和紅顏分別為2.89%~19.21%和4.07%~35.24%,均為CK>T1>T2>T3>T4,2個品種T1~T4遠低于CK,T2、T3和T4接近。病情指數:不同處理章姬和紅顏分別為1.45~18.97和2.09~36.28,均為CK>T1>T2>T3>T4;章姬T1是T2~T4的1.77~2.61倍,CK是T1~T4的12.08~26.27倍;防治效果:不同處理章姬和紅顏分別為77.24%~92.35%和75.3%~94.23%,均為T4>T3>T2>T1;章姬和紅顏T1的防治效果相對較差,分別為77.24%和75.30%,T4的防治效果相對最好,分別為92.35%和94.23%。
圖2 不同處理2個草莓品種植株白粉病的病葉率、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
從圖3看出,不同處理章姬和紅顏的顯蕾時間、花枝數、花朵數和產量的變化。60%植株的顯蕾時間:章姬和紅顏分別為48~62 d和53~66 d,依次為T4>CK>T3>T1>T2和T4>CK>T1>T3>T2,2個品種均是T2時間最短和T4時間最長。花枝數:章姬和紅顏分別為1.9~3.2個/株和1.9~3.3個/株,依次為T2>T1>T3>T4>CK和T2=T3>T1>CK>T2。花朵數:章姬和紅顏分別為12.21~22.45朵/株和15.21~22.67朵/株,依次為T2>T3>T1>CK>T4和T3>T2>T1>CK>T4。產量:章姬和紅顏分別為53 232~62 231 kg/hm2和58 123~63 760 kg/hm2,依次為T2>T3>T1>CK>T4和T3>T2>T1>CK>T4。
圖3 不同處理草莓植株的顯蕾時長、花枝數、花朵數及產量
炭疽病和白粉病是危害草莓生產的主要病害,炭疽病在9月上旬的緩苗期集中爆發(fā),田間由分生孢子借助雨水及帶菌操作工具等進行傳播,是造成大量田間死苗的主要原因[12-14]。研究結果表明,戊唑醇與唑醚代森聯4個復配處理對章姬和紅顏炭疽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聯150 g/hm2、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聯225 g/hm2和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聯300 g/hm22個品種炭疽病的感病率差異不大,說明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聯150 g/hm2對草莓植株炭疽病菌已達有效預防用量。白粉病是由真菌子囊菌亞門單囊殼屬的羽衣草單囊殼菌侵染所致。病原菌是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病殘體中越冬和越夏,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主要通過帶菌的草莓苗等繁殖體進行中遠距離傳播[15]。白粉病在低溫高濕環(huán)境極易爆發(fā),病情嚴重時造成50%以上的病果率。白粉病主要以預防為主,大規(guī)模爆發(fā)時藥劑防治效果極差。戊唑醇與唑醚代森聯4個復配處理章姬和紅顏白粉病的病葉率和病情指數遠低于對照(等量清水),由于品種間的抗性差異,章姬白粉病的病葉率和病情指數較紅顏更低;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聯150 g/hm2和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聯225 g/hm2對章姬白粉病防治效果接近;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聯225 g/hm2和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聯300 g/hm2對紅顏白粉病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聯300 g/hm2最高防效達92.35%。
戊唑醇是三唑類殺菌農藥,能夠抑制真菌合成麥角甾醇,從而避免其在作物上大量繁殖,引發(fā)病害。但其會對植物細胞的生長和分裂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抑制植物的生長[16-19]。從而適宜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草莓苗期徒長,促進草莓花芽早分化,草莓早上市。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處理章姬和紅顏的株高、新葉葉柄長、根狀莖直徑和葉片數分別為15.95~40.22 cm和18.12~40.13 cm、8.21~17.23 cm和14.21~25.23 cm、19.9~26.6 mm和17.8~23.1 mm、7.5~11.2片/株和8.2~13.4片/株;其中,株高、新葉葉柄長和葉片數均為CK>95%戊唑醇25 g/hm2+60%唑醚代森聯75 g/hm2>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聯150 g/hm2>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聯225 g/hm2>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聯300 g/hm2;根狀莖直徑為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聯225 g/hm2>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聯150 g/hm2>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聯300 g/hm2>95%戊唑醇25 g/hm2+60%唑醚代森聯75 g/hm2>CK。表明,戊唑醇與唑醚代森聯4個復配處理對章姬和紅顏植株徒長均具有抑制作用,株高及葉柄長較CK減小,根狀莖較CK變粗。根狀莖是草莓植株營養(yǎng)貯藏器官,干物質積累到根狀莖,沒有被過多營養(yǎng)生長消耗,為以后花芽分化及高產奠定了物質基礎。戊唑醇與唑醚代森聯4個復配處理中,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聯300 g/hm2章姬和紅顏的葉片減至7.5片/株和8.2片/株,但2個品種的根狀莖直徑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聯300 g/hm2反而小于95%戊唑醇120 g/hm2+60%唑醚代森聯225 g/hm2,說明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聯300 g/hm2有效成分過多,葉片生長緩慢影響植株的正常代謝。
草莓產量除受品種遺傳因素的影響外,病害與苗期營養(yǎng)生長也是2個重要因素。苗期大量死棵染病,病株病果率高造成減產;苗期營養(yǎng)生長過旺,造成植株徒長,花芽不分花、少分化、晚分化造成產量下降。章姬和紅顏都是淺休眠品種,花芽分化的需冷量多為5~12℃ 200 h,章姬花芽分化時長早于紅顏。
戊唑醇與唑醚代森聯4個復配處理均具有抑制章姬和紅顏徒長的作用,章姬和紅顏炭疽病的有效預防用量為95%戊唑醇75 g/hm2+60%唑醚代森聯150 g/hm2,白粉病防治效果最好的用量為95%戊唑醇225 g/hm2+60%唑醚代森聯300 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