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嘯
《幽居圖》 劉玉柱/作
有時候,證明一個人的氣度,并不是靠他的語言、模樣或身份,更多的時候是看他所做的事或出自他手中的作品。
如果沒有見過劉玉柱的作品,絕對想象不出,這位個頭并不高的藝術(shù)探索者心境是如此廣大、寬闊、豐繁、奇巧,完全可以用“胸藏萬壑”來形容。
山水,是劉玉柱最喜愛的題材。它們多是嵯峨的北方山水:一類是峻拔嶙峋的山岳奇峰;一類是具有西北特征的黃土塬。偶有江南情趣秀美之小景。前者以山石、林木、云霧為主要構(gòu)成元素,后者以黃土、山梁、溝壑為主要構(gòu)成元素。但無論哪一類,它們大多屬“全景山水”,高聳入云,寬闊無邊,蒼蒼茫茫,氣勢逼人。
劉玉柱的山水多為大幅面的立軸,構(gòu)圖取高遠法,并且作品多以細致的筆觸來展示一種宏大、復雜的山水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此兩點與宋人繪畫頗為相似。然而,他并不是在臨摹或者抄寫宋畫,而是在描繪他自己所看、所想、所理解的山水。
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體系中,山水畫以其深邃的精神內(nèi)涵占據(jù)著異常重要的位置,其境界既高又深,難以企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融禪、道、玄諸學于一爐,將中國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基本看法——傾注于筆端,外化為山川、河流、林木、云霞、村舍,所以非高人韻士,無可理會其真義。這樣的山水,自然不會是大自然中原本的山水,而是畫家胸中之水、心中之水,正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堅持不懈的多樣性的藝術(shù)實踐,大大拓展了他國畫創(chuàng)作的道路,也使其作品的面目比眼下的多數(shù)畫家豐富、全面、扎實。傳統(tǒng)味、鄉(xiāng)土味,密集型、散淡型,重彩畫、筆意畫……在他那里,我們似乎看不出有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凡是他喜愛的景物、感興趣的形式,他都會勇于去嘗試,就像他山水畫中的皴法,解索皴、斧劈皴、折帶皴、雨點皴,變幻多樣,無有定法。
藝術(shù),是需要一個人花費畢生精力去完成的事業(yè),是一項永無休止的苦差,而且我們每做完一件工作、每前進一步,回首望去,總有許多的不如意。筆墨當隨時代,他在創(chuàng)作探索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風順,不斷探求、不斷求變,不斷豐富自己的繪畫語言和表現(xiàn)方法,近年來他又回過頭來,重拾傳統(tǒng)、重塑“筆墨”,這樣便有了那類勾、皴、點、染得群峰林立、郁郁蒼蒼、生機無限的意筆“山水”,運用淡墨淡彩,層層罩染,加強了作品的感官效果和感染力。
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藝術(shù)來自個性?,F(xiàn)實的生活,于我們許多人并沒有多大差別,但我們筆下的形象卻是千差萬別,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個性的不同。玉柱是屬于執(zhí)著、堅毅、敢于直抒己見的那種人,所以,在他筆下,一切顯得利落、挺拔、充滿陽剛氣質(zhì)。當然包含在這陽剛氣質(zhì)里邊的是他的情感、他的修養(yǎng)以及他對生活與社會的種種體驗與見解。正如清人王原祁所說:“神與心會,心與氣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絕無求工求意之意,而工處奇處斐然與筆墨之處?!?/p>
盡管劉玉柱筆下不少東西來自他生活的那個環(huán)境、那片土壤,但在多數(shù)畫幅中,它們并不是真的山水,而是他心中的山水——是他所理解、神往并探究的那個精神家園。
《一夜春雨》 劉玉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