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常言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隨著收入的不斷提升,如何打理現(xiàn)有資金、“錢生錢”成為了很多職工的現(xiàn)實需求。
很多沒有專業(yè)背景或投資經(jīng)歷的職工,都希望在業(yè)余時間通過學習理財知識來提高自己的投資賺錢能力。近年來,大量名為“理財課”“理財訓練營”的在線課程出現(xiàn)。央視曝光北京的張女士花1 元加入了某機構的線上“理財小白營”,又花了7999 元購買了進階課程。然而,不少職場中人很快發(fā)現(xiàn),所謂的進階課程效果并不好,遂提出退款,卻被以各種理由拒絕,甚至被拉黑。
網(wǎng)絡理財課的推銷套路本質(zhì)上是販賣焦慮,通過夸張的標題引起讀者興趣,通過雞湯故事進一步引起共鳴,在讀者被故事感染時,順水推舟推出相關課程借此盈利。焦慮都是正常的人類反應,商家正是營造焦慮感,然后誘導大家買單。
理財本就是運氣、技術、心態(tài)等多種因素雜糅在其中,沒有什么固定的“萬能公式”。想通過在線學習課程,就能變身投資高手,靠投資獲得財富自由,本身就是偽命題。如果老師真的有投資秘籍,為什么不自己投資,還要大費周章地花心思賺授課費呢?
理財究竟該如何操作?你在職場打拼多年、好不容易積蓄下的“理財金”會不會因為不合適的“理財心”而翻車呢?
在鋪天蓋地的自媒體和某些理財金融機構的宣傳下,總有一些我們看似“正確”、實則偏頗的觀點,不斷深入人心。例如,以下四種觀點。
錢不僅是賺出來的,也是省出來的。在日常開銷中,我們需要開源節(jié)流,不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賺錢能力,也在控制住自己的物質(zhì)欲望,將一部分收入節(jié)省下來,買入可以產(chǎn)生現(xiàn)金流的資產(chǎn),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至于如何開源,則需要根據(jù)每個人不同的情況而定,有的人可以依靠加班加點來升職加薪,有的人則可以通過努力銷售獲得提成,有的人可以去兼職,開滴滴、送外賣、擺地攤,都是一種開源增加收入的方法。
至于節(jié)流,則需要依靠每個人的意志力,消費是一件令人心曠神怡的事情,“買買買”令人愉悅,但是每次滿足了消費的沖動和欲望以后,往往又會后悔,大呼要“剁手”,這樣的情況在“雙十一”等購物節(jié)時比比皆是。因此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和沖突,能做好開銷的節(jié)流。
理財是需要有一筆錢才需要去理,像自己沒錢的話,根本不需要理財。這樣的觀點,有失偏頗。其實存錢,本身就是一種理財?shù)姆绞?。樹立起存錢意識,也是一種對抗沖動消費的可行辦法。如果我們認同“本金少=無錢可理”,很大概率在安排收支和儲蓄上,我們會缺失“定存”的動作和意識,久而久之,“以事小而不為”,難以控制收支的平衡,就可能會陷入本金一直很少的死循環(huán)。
因為,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本金的多少,是一個積蓄的過程。萬事開頭難,如果你不跨出這第一步,不存下第一筆錢,可能永遠都無法開始理財之路。對于職場人來說,從零開始,一點一滴,先從把工資存入余額寶開始,等積累幾千、幾萬的時候,去存銀行買入收益高于余額寶的理財,看著自己的財富,從零開始慢慢增長,也是一種成就。
不過需要著重說明的還有,理財其實是相對于投資的,理財?shù)谋举|(zhì)是“保本”后有所增長,而投資相對來說是理財?shù)难由欤L險與收益是正比的。
投資是用錢去賺更多的錢,以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標,投資看重回報,關注投入產(chǎn)出比。理財是指資產(chǎn)的最優(yōu)配置,需要綜合考慮不同投資者的資產(chǎn)負債情況、人生財務規(guī)劃、風險偏好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平衡收益率和風險,優(yōu)化投資組合。
理財其實是一種戰(zhàn)略,注重的是資產(chǎn)的布局,通過各種資產(chǎn)的互補,以實現(xiàn)財務的平穩(wěn)發(fā)展;投資則是戰(zhàn)略的運用,是理財規(guī)劃的具體執(zhí)行,僅僅是理財?shù)囊粋€部分而已。
理財因為初期資金量小,大家的理財知識比較匱乏,所以剛開始接觸到的理財比較單一,收益率低,風險也低。比如銀行理財、余額寶等。隨著工作收入的提高,以及日積月累,資金量也逐漸多了起來。
這個時候,銀行理財、余額寶的收益率已經(jīng)無法滿足職工的理財需求,那么通過學習,大家可以了解到債券基金等其他投資籃子。債券基金的收益率長期來看一般是高于銀行理財和余額寶的,但卻多了個短期凈值波動的風險。
這個風險對于一些新手來說,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去適應,最后適應了,就順利過渡到這個階段。而有些人克服不了這個債券基金凈值波動的風險,就可能永遠止步于余額寶、銀行理財這個階段。當然,這樣的風險浮動也控制在了一定比例內(nèi),至少不會傷及本金。
而往往,不少職場人在積蓄了一筆可觀的本金后,并沒有循序漸進開始理財,而是抱著“拼一拼,單車變摩托”的激進風格選擇投資籃子,脫離了理財?shù)谋举|(zhì),選擇自己尚未涉足的高風險的偏股基金、股票型基金等領域,在中高風險中“玩心跳”,在一頭霧水中患得患失。去年以來,各類公募基金的抱團現(xiàn)象,不失為眾多“新手玩家”的新打法,在缺乏經(jīng)驗和判斷下,從眾心理認籌當紅基金,很可能就虧多盈少。
在成功跨越到債券基金這個階段后,長期收益得到了一個提升,隨著工作收入的結余再投入,以及債券基金本身的投資收益,財富會越積越多,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有些人可能希望更上一層樓,進入下一個階段,那就是股市,包括股票型基金等。
因此,理財小白想成長為理財高手,勢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資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是循序漸進,一步一腳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