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節(jié)奏太慢,日子也就顯得格外的悠長、寂寥、乏味、煎熬。但這在母親眼里,卻充滿著詩意,她說冬天不是熬過去的,是要慢慢煨,像文火慢燉一道美食。
記憶深處的冬日,母親總是最先起床,燃一爐炭火,煮一鍋白花花的稀飯。稀飯熬煮過程緩慢,以小火煨煮,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處處在意。粥太濃了,米就顯得寡淡;粥太稀了,滋味就彰顯不出來。單單一鍋稀飯,母親都會用十分的心思,更何況那些美味佳肴?
小腳爐是冬日的主角,有它的日子也就多了回味。有時候,父親會吩咐我給他煮酒,圍爐煮酒的過程里,我的事情就多了起來,比如在里面煨蠶豆,煨黃豆,煨玉米、煨饅頭干……煨豆子最有趣,把豆子埋入爐灰,過一會就發(fā)出“叭”的一聲,這是豆子熟透的歌聲。豆子雖然香噴噴,卻也不敢多吃,吃多了會放屁,被大人聽到了,就知道這小屁孩子又借機貪饞了一回。酒煮好后,水也開了,灌湯婆子煨湯婆,可以將溫暖延續(xù)到冬日的每一個角落。
抱著湯婆子看書、鉆被窩、串門子,湯婆子成了保暖的利器。湯婆子有好多種,富貴人家用橡膠的新式熱水袋,窮人家用掛鹽水時收集起來的吊瓶,我母親的祖父是銅匠,因而家中不缺湯婆子。外曾祖父的手藝非常好,做的湯婆子由大到小,都雕刻了精美圖案,有國富牡丹,還有喜上眉梢,也有單獨刻字的,父親用的那一只就刻著“家和萬事興”,短短幾個字,蘊藏著無限的人生期許。
記得母親說,剛結婚那幾年,父親脾氣大,稍有不順就與母親吵架,吵得最厲害的時候,兩個人動釘耙鋤頭,砸鍋摔碗。母親一氣之下跑回了娘家,外曾祖父從箱底摸出了這只刻字的湯婆子交給她。一開始,這湯婆子是母親自己用,時時自省,但父親看見她用這么大的不適合,便要了過去。有一次,我正把玩他的湯婆子,父親小聲透露,說每次手指不經(jīng)意間觸摸到這幾個字,心都會咯噔一聲響,原本想吵架的心都化掉了。別人煨湯婆子只是取暖,父母煨湯婆子,卻煨出了家和萬事興。后來,外曾祖父去世,我們意外發(fā)現(xiàn)他的樟木箱里還藏著好幾只“家和萬事興”的湯婆子,想必他擔心晚輩的婚姻不寧,想要以此警醒他們,煎熬生活無趣,煨煮日子有味。
很多地方有“煨冬”這個說法,煨冬到底是煨什么呢?冬日的漫長與寒冷,原本就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煎熬,但人們有心將一個“煨”冠在“冬”字之前,冬的寂寥,冬的寒冷,冬的悠長,都變了味,這味兒滋潤著飲食男女,也熨帖著家庭生活,冬經(jīng)過火苗的舔舐成了一道美味,由此看來,煨冬,煨出來的不再只是一個美好季節(jié),更是一段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