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儀,杜涓,張一舟,西繞多杰,于博,吳進菊
湖北文理學院食品科學技術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襄陽 441053)
雞蛋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質,是很好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供給源,并且雞蛋具有易于吸收、價格低廉等特點,因此被人們譽為維持生命的營養(yǎng)食品[1],深受老百姓歡迎。目前,雞蛋的烹飪方法主要有煮雞蛋、炒雞蛋、蒸雞蛋、荷包蛋和烤雞蛋等,不同的烹飪方法會產(chǎn)生不同的熟雞蛋滋味,其揮發(fā)性成分也會有所差異[2]。
在對雞蛋品質進行評價的指標中,風味是評價雞蛋感官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3-4]。由于人的感覺器官有所局限,無法對營養(yǎng)成分種類及含量等做出準確的判斷,使用電子舌、電子鼻可以客觀、可靠地分析雞蛋的品質,避免檢測結果受到人的誤判[5]。畢玉芳[6]利用電子舌對貯藏期間的雞蛋風味特征變化進行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蛋清的苦味、苦味回味、鮮味、鮮味回味、酸味五個味覺指標變化明顯,而澀味、澀味回味、咸味三個味覺指標變化不明顯;蛋黃的酸味、苦味、苦味回味、鮮味四個味覺指標變化明顯,而澀味、澀味回味、鮮味、咸味四個味覺指標變化不明顯。李佳婷等[7]采用電子鼻技術,檢測20 ℃、70% RH儲存條件下雞蛋中的揮發(fā)性風味物質及理化指標,來預測其新鮮程度,判別函數(shù)的總貢獻率為75.70%,表明電子鼻技術可以將不同儲藏時間的雞蛋區(qū)分開,并能較好地預測雞蛋新鮮度。GC-MS在樣品揮發(fā)性物質分析檢測中具有很好的效果,被廣泛應用于食品中,如香腸[8]、葡萄酒[9-12]、雞蛋[13-17]、魚[18]、果汁[19-20]等。李萌等[21]采用GC-MS分析煎雞蛋中的揮發(fā)性物質,確定了50種揮發(fā)性風味成分,包括16種醛類、14種含氮化合物、8種醇類、3種烴類、3種酮類、3種含硫化合物、2種酚類、1種雜環(huán)化合物;其中2,5-二甲基吡嗪、2-甲基吡嗪、壬醛等含量較高,這些物質和低閾值的含硫化合物可能對煎雞蛋的風味有較大的貢獻。目前為至,未有關于不同烹飪方法的雞蛋滋味研究的報道。此次試驗以雞蛋為研究對象,利用電子舌、電子鼻和GC-MS比較分析不同烹飪方法對雞蛋滋味和揮發(fā)性物質的影響,為消費者選擇雞蛋的烹飪方法提供一定參考,為雞蛋的深加工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礎。
新鮮雞蛋,購自當?shù)厥袌?;酒石酸、氯化鉀、氯化鈉、無水乙醇、氧化鉀等,均為分析純。
SA 402B電子舌,日本Insent公司;PEN3便攜式電子鼻,德國Airsense公司;GCMS-TQ8040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日本島津公司;TGL-20M高速冷凍離心機,湖南平凡科技有限公司;KP-767攪拌機,廣州市祈和電器有限公司;YP5002電子天,上海佑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1.3.1 雞蛋烹飪方法
煮雞蛋[22]:將雞蛋放入微沸水中煮10 min,冷卻至室溫,剝殼。
荷包蛋:將雞蛋去殼打入微沸水中,5 min后將荷包蛋撈起,冷卻至室溫。
烤雞蛋[23]:將雞蛋在微沸水中煮3 min,冷卻、去殼并包裹錫紙,然后在烤箱中180 ℃的烤制溫度下烤制40 min,取出,冷卻至室溫。
炒雞蛋:打蛋液,攪拌均勻,用油進行炒,將炒好的雞蛋冷卻至室溫。
蒸雞蛋:將雞蛋去殼放入容器中,攪拌均勻,稱其質量,先按1∶1比例加入純水,微沸水中蒸5 min后取出,冷卻至室溫。
1.3.2 電子舌測定方法[24]
每種烹飪方法的雞蛋隨機取出2枚,處理后按1∶2的蛋水質量比加入純水,用攪拌機打碎,將蛋液搖勻后裝入50 mL離心管,以8 000 r/min離心15 min,再進行抽濾,將上清液分裝在樣品杯中進行電子舌數(shù)據(jù)采集。每個樣品測試4次,取后3次的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1.3.3 電子鼻測定方法[25]
每種烹飪方法的雞蛋隨機取出2枚,處理后用研缽研碎并混勻,精確稱取3.0 g,置于頂空瓶中,迅速壓緊瓶蓋,在60 ℃條件下超聲15 min,室溫下放置1 h,待測。
電子鼻參數(shù)設置:沖洗時間1.5 min,調(diào)零時間5 s,探頭插入時間5 s,進樣測定時間2.5 min,吸氣流量300 mL/min,進樣流量300 mL/min,樣品間間隔時間1.5 min。經(jīng)測試,金屬傳感器在90 s后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選取89,90和91 s時的響應值,計算其平均值,重復操作3次。
1.3.4 GC-MS測定方法
樣品處理同電子鼻,只是在頂空瓶中需加入2 mL飽和氯化鈉。
色譜條件:色譜柱Rtx-5MS毛細管柱(30 m× 0.25 mm×0.25 μm);升溫程序:初始溫度40 ℃,保持3 min,然后以5 ℃/min升溫至200 ℃,不保留,最后以10 ℃/min升至230 ℃,保持3 min;壓力49.5 kPa;總流量19.0;進樣口溫度270 ℃;載氣,He氣;柱流速1.00 mL/min;不分流進樣1.0 min;分流比15∶1。
質譜條件:電離方式EI源,電子能量70 eV,電壓100 V,接口溫度280 ℃,離子源溫度230 ℃。質量掃描范圍35~400 amu。每組測3個樣品,選取測出揮發(fā)性風味物質最多的一個樣品作為參考結果。
采用分析軟件Stat進行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較,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軟件SPSS 123.0對雞蛋樣品滋味品質的差異進行主成分分析。
雞蛋采取不同方法烹飪后,采用方差分析考察雞蛋各滋味的差異性,結果見表1。8種味覺指標中,酸味、苦味、咸味、鮮味、豐味5種指標差異均極顯著(p<0.01),而澀味、后味A和后味B差異不顯著。由樣品間變異值的大小可知,不同烹飪方法雞蛋的咸味和酸味差異性最大。進一步采用Duncan多重比較法比較采用不同烹飪方法雞蛋的8個味覺指標,結果如表2所示。在5種烹飪方法雞蛋中,炒雞蛋酸味最弱,為-11.11,其次為烤雞蛋、荷包蛋、蒸雞蛋和煮雞蛋。荷包蛋苦味和澀味最強,咸味和鮮味最弱。蒸雞蛋豐味最豐富,達到2.49,顯著高于其他4種烹飪雞蛋。5種烹飪方法雞蛋咸味差異均顯著,其中炒雞蛋咸味最高,為9.38;荷包蛋咸味最低,為-6.65。
表1 不同烹飪方法的雞蛋滋味指標的差異性分析
表2 不同烹飪方法的雞蛋滋味指標的差異性分析
接表2
由表3可知,傳感器W1C、W3C、W5C對煮雞蛋、蒸雞蛋、荷包蛋和炒雞蛋的響應值差異均不顯著(p>0.05),但對烤雞蛋的響應值差異顯著偏高(p< 0.05),說明烤雞蛋中芳香類物質、苯類和烷烴顯著高于其他4種烹飪雞蛋;傳感器W6S對煮雞蛋、烤雞蛋、荷包蛋和炒雞蛋的響應值差異均不顯著,但對蒸雞蛋的響應值差異顯著偏高,數(shù)值為1.24;相比于煮雞蛋、荷包蛋、炒雞蛋,傳感器W2S對烤雞蛋的響應值差異顯著偏低,數(shù)值為3.81,而炒雞蛋數(shù)值最高,為4.09;傳感器W2W對蒸雞蛋、烤雞蛋、荷包蛋和炒雞蛋的響應值差異均不顯著,但對煮雞蛋的響應值差異顯著偏高,數(shù)值為1.37。值得一提的是,傳感器W5S、W1S、W1W和W3S對不同烹飪方法雞蛋的響應值差異均不顯著。
表3 不同烹飪方法的雞蛋各氣味指標相對強度的差異性分析
如表4所示,5種烹飪方法雞蛋中均檢測出醛酮類,對不同烹飪方法的雞蛋風味具有較大的貢獻。其中,炒雞蛋檢測出特有的醚類物質——叔丁基乙烯基醚,相對含量為6.95。5種烹飪方法的雞蛋共檢測出23種揮發(fā)性風味物質。這些揮發(fā)性風味物質包含8大類,分別為醛酮類、醇類、酯類、酸類、氰化物、烴的衍生物、胺類和醚類。煮雞蛋、蒸雞蛋、烤雞蛋、荷包蛋、炒雞蛋分別檢測出13,14,16,13和15種揮發(fā)性風味物質。其中,蒸雞蛋中酯類含量最高,包含丙內(nèi)酯和乙酸異丙烯酯兩種酯類,相對含量分別為10.433和2.267;煮雞蛋中乙二醇甲醚乙酸酯相對含量為9.2,而其他3種烹飪雞蛋中不含酯類。叔丁基乙烯基醚為炒雞蛋特有風味物質,而乙醛酸水合物為荷包蛋特有風味物質。另外,煮雞蛋、烤雞蛋、荷包蛋、炒雞蛋中均為醇類含量最高。
表4 不同烹飪方法的雞蛋揮發(fā)性風味物質成分表
接表4
采用電子舌對不同烹飪方法的雞蛋進行滋味研究,5種不同烹飪方法的雞蛋酸味、苦味、咸味、鮮味、豐味5種指標差異均極顯著(p<0.01),而澀味、后味A和后味B差異不顯著。通過電子鼻和GC-MS對不同烹飪方法的雞蛋揮發(fā)性成分變化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其風味物質的種類和相對含量存在一定的差異。所有雞蛋樣品中共檢測出8大類共23種揮發(fā)性物質,包括醛酮類、醇類、酯類、酸類、氰化物、胺類、烴的衍生物和醚類。此次試驗為消費者選購雞蛋的烹飪方法提供了一定參考,為雞蛋的深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