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季高等
“漢文帝”應(yīng)為“漢元帝”
柯季高(安徽合肥)
《匡衡是一面鏡子》(《雜文月刊》2021年2月原創(chuàng)版)一文,先后寫到:“公元前49年,漢宣帝劉詢歿,其子劉奭繼位,稱漢文帝”,“公元前33年,漢文帝歿,漢成帝劉驁繼位后,司隸校尉王尊以匡衡明知多占封地而不退還,犯有欺君之罪為由,向新皇帝舉報”。
該文兩次寫到的“漢文帝”實為“漢元帝”之誤。漢文帝劉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是西漢第五位皇帝,文中講述匡衡的故事主要發(fā)生在西漢第十一位皇帝“漢元帝”劉奭(公元前75年——公元前33年)和他的兒子“漢成帝”劉驁(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時代。
“漢文帝”與“漢元帝”兩者之間隔了西漢5位皇帝、100多年??赡苁恰拔摹?“元”字形相近所形成的筆誤。
《雜文月刊》亮點多
彭友茂 (山東臨沂)
《雜文月刊》是我喜愛的刊物之一。每當(dāng)新的一期雜志到來,我總是放下手中的事,先睹為快,并盡量在短時間內(nèi)一篇不落地讀完,生怕不讀哪一篇,就讓我與里邊的好東西失之交臂。當(dāng)然,每一期里的文章,質(zhì)量有高下之分;而質(zhì)量上乘的文章,哪怕是文章中的一個段落,一句表述,甚至一個詞的吟安,出新出彩,也會讓我暗暗稱贊。就說正月大年初七我收到的“2上”這期吧,讀之,我的“興奮點”著實不少。
李志遠的《令人忐忑的文學(xué)群》說出了一直以來我想說又沒好意思說出來的話。文中說:“在群里……更多的,則是個人作品的晾曬。有的人,一篇文章,一天之內(nèi),在這個群連發(fā)數(shù)次,還分別發(fā)到其他各個群里。”老朽我參加的群不多,對一篇文章,一天之內(nèi),在同一個群連發(fā)數(shù)次的現(xiàn)象倒沒見過,但同一個人的同一篇文章(或與文章有關(guān)的信息,比如獲某獎),在同一個時間里,在同質(zhì)的幾個群里,一并晾曬的并不少見。我一直不理解:有必要這樣做嗎?上世紀,偉大領(lǐng)袖教導(dǎo)我們說,階級斗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只給少數(shù)人講不行,要使廣大群眾都知道。我猜想,對自家的作品有著濃稠晾曬情結(jié)的同志,顯然是覺得自己的作品“只給少數(shù)人講不行,要使廣大群眾都知道”。只是,廣大群友喜歡不喜歡,是否起膩,晾曬者未必知道。依我看,微信誠可貴,晾曬非不行;頻率不宜高,范圍當(dāng)自控。
另外,好多文章中的亮點,讓我羨慕不已。喬貝《尊重“小人物”》里醒世:“別打了個滴滴拼車,就以為有了專職司機;別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就沒來由地把自己定位成人上人;別一邊鄙視著某一個職業(yè),還理所當(dāng)然地享受著這個職業(yè)帶來的便利。” 這“三別”,對那些明明只有半桶水卻偏要淌得很的主兒,不啻當(dāng)頭棒喝。馮磊的《像個文人》和鳴弓的《富貴之后》,均蘊含著挺拔的識見、豐富的文史知識和不俗的文字功夫,這樣的文章,僅讀一遍了事,都對不起作者和編輯。商子雍老先生,為文老成持重,又似信手拈來漫不經(jīng)心,本期刊發(fā)的他那篇《亭長·廳長·處長》,單是文中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給出的單音詞“亭”釋義的補充和完善,就足以顯示出其大家風(fēng)范。盧汴生的《武大郎的膽子》從人們熟悉的歷史故事中,用一雙慧眼,發(fā)現(xiàn)了美,也揭示出丑,文末“靠山像把雙刃劍,它可以為你遮風(fēng)擋雨,也可能讓你無辜遭殃”的幾句議論,畫龍點睛,也恰似豹尾,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牢騷聲里有民意
劉曰建(北京)
《牢騷有益論》(《雜文月刊》2021年1月原創(chuàng)版),出人意料且有新意。辭書載“牢騷”兩個義項:煩悶不滿的情緒,滿腹牢騷;說抱怨的話,牢騷了半天?!袄巍?,甲骨文是屋內(nèi)有牛;《說文·宀部》:“牢,閑養(yǎng)牛圈也?!崩斡袌怨?、牢獄義;騷,從馬,蚤聲,蚤即跳蚤,困在牢中又被蚤叮咬,能不煩悶、抱怨?況且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又不“常思一二,不思八九”,便生牢騷。有人說現(xiàn)在是牢騷社會,幾乎沒人沒牢騷,只是對象、場合不同而已。當(dāng)官的嫌官小,經(jīng)商的恨錢少,居廟堂之高畏不勝寒,處江湖之遠感嘆潦倒。貪官被抓發(fā)牢騷:“說我貪,哪個官不貪?”黑社會頭目被抓發(fā)牢騷:“我們只是手段不同,與貪官、奸商差得遠呢。”啃老男對父母牢騷:“沒有一百萬,你們生我出來干嘛!不是害我嗎!”于是乎,如今處處有牢騷,天下誰人不牢騷?!度龂萘x》的“豹尾”竟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
牢騷還有另一面:反映民意。當(dāng)年“三講”,有的地方走形式,群眾說,“轟轟烈烈搞三講,認認真真走過場。問題出在前三排,根子就在主席臺”,深刻!餐桌上的腐敗盛行,群眾說,“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筷子一提,可以可以”,尖銳!讀《黨史文匯》“毛澤東倡導(dǎo)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文章,說,1941年的一天,參加會議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云被雷擊身亡。當(dāng)天固臨縣一農(nóng)民的毛驢被雷劈死了,他當(dāng)街大罵:“這瞎了眼的老天爺,為甚不讓雷公劈死毛澤東,偏要打死李縣長、打死我的毛驢!”他被當(dāng)?shù)馗刹孔テ饋?,送中央保衛(wèi)部門處理。毛澤東說:“罵人又不犯法,罵人也是提意見的一種方式嘛!老鄉(xiāng)這樣罵我,說明我們工作中存在錯誤和問題,需要查清改正?!彼?dāng)即指示放掉罵他的農(nóng)民,并查清是當(dāng)?shù)卣骷Z太重了,農(nóng)民有怨氣。毛澤東襟懷坦蕩,指示區(qū)政府要認真調(diào)查研究征糧問題,該免的要免,該減的要減,決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對待老百姓的批評和牢騷,有此心胸,還有什么問題解決不了?
切勿“因小失大”
張良漢(安徽馬鞍山)
讀徐德瑞先生《匡衡是一面鏡子》(《雜文月刊》2021年2月原創(chuàng)版)一文后,深有感觸,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該文好就好在針對時弊上。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現(xiàn)實生活中,“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是常見的。有些人貪圖小利,而因小失大;一些黨員干部因“不拘小節(jié)”,最終走上違紀犯罪的道路。其實,“小節(jié)”是一面鏡子,反映的是人品,是做人底線。自認為收幾件土特產(chǎn)不犯法,帶著僥幸的心理,逐漸放松了警惕,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最終將走上貪腐的不歸路。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要在思想深處筑牢拒腐防線,守住底線,勿踩紅線,關(guān)緊貪欲的閥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越軌、不越界,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讓廉潔從政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守好“第一次”,謹防“不拘小節(jié)”釀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