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論語·季氏》中,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dú)馕炊?,戒之在?及其壯也,血?dú)夥絼偅渲诙?及其老也,血?dú)饧人ィ渲诘??!蔽矣X得,不要等到老年,一到壯年就要開始懂得“戒得”。
為何要“戒得”?在《論語·陽貨》中可以找到答案:“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這就是成語“患得患失”的出處。一個人得到的越多,他就越害怕失去,越害怕失去,他就會采取一切手段來保護(hù)自己的既得利益,到頭來會“無所不至矣”,多么可怕!
孔子罵“患得患失”的人為“鄙夫”,這比罵“小人”還要厲害??鬃邮且粋€溫文爾雅的人,但他動起怒來也是很厲害的。孔子之所以要老人“戒得”,大約是因?yàn)槔夏耆吮绕鹎鄩涯陙砀ε率グ伞?/p>
年近半百,精力開始衰退,也就慢慢懂得比起“戒色”和“戒斗”,“戒得”是多么迫在眉睫。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貪得”的欲望是無限的,要不怎么會有“貪得無厭”的成語?這二者間產(chǎn)生沖突,如果一心“求得”,則必然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巨大的負(fù)擔(dān),顧此失彼,舍本逐末。柳宗元寫過一個寓言《蝜蝂傳》,故事里那只貪得無厭的小蟲子,最后就因?yàn)樨澯錾怼_@個寓言實(shí)在是意味深長,原來“少私寡欲”與“戒得”的精神實(shí)質(zhì)是相通的。
壯年時要“戒得”,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要珍惜羽毛。經(jīng)過年輕時的奮斗,到了壯年,人也積累了相當(dāng)?shù)娜嗣}和社會資本,社會地位高了,經(jīng)濟(jì)實(shí)力強(qiáng)了,這時,就會有人找你做些事。這些事,有些是對社會有益的,有些是對社會無益,甚至有害的,但你貪得其中的某些好處,該做的,不該做的,都去做了,很可能會毀了你的一世英明。有時候,明知是個坑,但你的眼睛看不到坑,因?yàn)槟强拥谋砻姹婚W閃發(fā)光的利益掩蓋著,你奮不顧身撲上去,結(jié)果就掉到坑里,再也爬不上來。
對一個人來說,正當(dāng)?shù)睦嬉掠跔幦。@是沒問題的。有問題的是,不正當(dāng)?shù)睦?,非必要的利益,就要懂得“戒得”了。什么是“非必要的利益”?就是對人生來說顯得贅余的東西。莊子在《逍遙游》中有段話:“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痹谖镔|(zhì)欲望上疊床架屋、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實(shí)在是巨大的浪費(fèi)。追求富裕的生活無可厚非,但也要懂得適可而止。在這里,我想到前華中師范大學(xué)校長章開沅的一則逸事。因?yàn)樵谥袊诽貏e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上的開拓性貢獻(xiàn),他退休后學(xué)校給他一個資深教授的稱號,每年還有10萬元的津貼。但章校長說:“名譽(yù)可以接受,津貼就不必了。”他主動將每年10萬元的津貼放棄了。很多人覺得,這個津貼是實(shí)至名歸的東西,沒有必要推掉。但章校長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戒得”。
我還是主張,“戒得”的時間表應(yīng)該往前提一提。在壯年時就懂得“戒得”,這樣循序漸進(jìn),到了老年,水到渠成,也就不會再把名利放在心上。往前提一提,有好處。有些人有點(diǎn)薄名,圈子里有些地位,到老了還熱衷于跑場子,今天出席這個會,明天出席那個局,只是為了在社會上露露臉,表明我還有影響力,累不累啊!“戒得”就像戒煙,還是越早越好?。?/p>
(責(zé)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