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
管大同,原名管重華,山東濰縣人。13歲時以優(yōu)異的成績讀完高小后,因家境拮據而輟學,到濟南一家醫(yī)院當了一年多學徒。16歲由叔父接濟,考入濟南第一中學。
當時,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新文化運動的熏陶,管大同已初步接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愛國主義思想,開始參加進步的學生活動;同時寫文章,發(fā)表在一些報紙和??稀?/p>
1930年,管大同考入高中,由于他經常帶頭抨擊腐敗的舊社會和反動政府,在同學中已嶄露頭角。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東北三省。消息傳出,舉國鼎沸。濟南學生和全國各地學生一樣,紛紛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要求國民黨政府出兵抗日,收復失地。然而,蔣介石卻叫嚷著“攘外必先安內”,對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主義。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年學生,對其賣國行徑深惡痛絕,當年12月初掀起了全國性的請愿浪潮。在濟南,為統(tǒng)一行動,成立了濟南市學生聯(lián)合會,推選管大同為主席。他不但組織學生罷課、游行、宣傳、抵制日貨,還在濟南抗日團體領導下組織濟南高中、一師、鄉(xiāng)師、育英、正誼、女師等13所學校成立了“濟南中學生赴京請愿團”,準備開赴南京。
12月7日,管大同和“請愿團”的同學們冒著雨加雪到了濟南火車站。但是,當局禁止學生集體赴京請愿。學生們又氣又惱,痛斥他們阻擋愛國行動的反動罪行。同時,不顧天寒地凍,為擴大影響而臥軌阻攔列車,從而切斷鐵路交通。他們的棉袍、大衣都淋濕了,但仍高唱進步歌曲,呼喊抗日口號。8日下午6點多,反動當局終于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在南京,同學們迫使蔣介石出面接見,管大同當面駁斥了蔣的喪權辱國謬論。18日,當局突然派出大批軍警憲兵,將管大同一行強行推上悶罐車箱,押回濟南。接著,管大同等人被開除學籍。
1933年春,管大同來北平求學。1935年,考入中國大學經濟系。該校有不少進步教授和老師,如李達、黃松齡、徐冰、張友漁、齊燕銘等;更有很多黨員學生,其骨干為段君毅、楊易辰、王其梅、任仲夷、高元貴等。為喚醒千百萬勞苦大眾,管大同和他們一起創(chuàng)辦了《現(xiàn)實》《抗戰(zhàn)日報》等報刊。為給這些刊物撰稿、油印,管大同常常工作到深夜。而白天,他又和段君毅、劉達等人上街游行、演講、散發(fā)傳單。他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和楊易辰同為中國大學的領隊,高舉旗幟,走在中大學生游行隊伍的最前列。1935年,在火線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被選為黨的北平學聯(lián)中國大學負責人、北平學聯(lián)常委。
1936年6月,管大同和清華大學代表郭健代表北平學聯(lián)到天津,同天津學聯(lián)代表一起到南京,找到南京學聯(lián)代表狄超白。他們聯(lián)合上海各界救國會的代表沈鈞儒、沙千里、史良等社會賢達,向國民黨二中全會提出要求:停止內戰(zhàn),團結抗日。管大同還參加了新聞界的招待會,代表中國大學學聯(lián)發(fā)表了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zhàn),團結抗日的聲明。
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淪陷,日寇又把戰(zhàn)火伸向華北各地。在此情況下,黨組織派管大同作為北平學聯(lián)代表,和一些平津流亡學生到濟南開展革命工作。
在濟南,管大同被中共山東省委分派到聊城。隨后,愛國將領、山東省第六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將軍派他到壽張縣建立山東第六區(qū)政訓處駐壽張辦事處,并任命他為少校干事。其主要任務是宣傳抗日救國,發(fā)動和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組建抗日群眾團體和抗日武裝。
當時,壽張縣地跨黃河南北,縣城在黃河北岸;梁山在黃河南,屬壽張縣。為躲鬼子兵,國民黨軍隊、政府官員紛紛撤退到黃河南岸的梁山一帶,只有國民黨縣長齊體元還沒跑,縣政府機關還存在。但到11月底,因傳說鬼子兵已侵入距壽張不遠的地方,齊體元也率縣政府官員退往梁山,不久又離職潛逃。
為穩(wěn)定局勢,發(fā)展抗日武裝,范筑先委任管大同繼任壽張縣縣長。
管大同到任的當晚,就和政訓處壽張辦事處的同志們商討組織縣政府領導成員,并就七個方面作出了布置,即:施行財產累進稅;救濟災民;廢除苛捐雜稅;推行抗日教育;舉辦抗日干部培訓班;加強對縣武裝的紀律整頓;組織群眾性抗日團體。而參加縣政府的成員,除第一科(民政)科長禮聘一位舊人員外,其余全從政訓處的同志中推選。其后不久,又把那位禮聘的舊人員辭退,由于笑虹任第一科科長。這樣,新縣府的重要部門全被共產黨人接管。
隨著工作的開展,原有政訓處的人員已人力不足,不敷分配。同時,也需要培養(yǎng)和使用當地人才。于是,又開辦了壽張縣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學生。訓練班課程主要有游擊戰(zhàn)術、政治常識、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日戰(zhàn)爭和帝國主義論,原政訓處的干部兼課任教。經考試,第一期招收將近100人。
在縣長任上,管大同還提出了為建立抗日民主廉潔的縣政權而奮斗,并為之帶頭執(zhí)行,率先垂范。其中,包括自動降低薪水以支持抗日武裝,打破門禁制度,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深受民眾的歡迎和擁戴,人們都親切地稱他“咱們的管縣長”。
與此同時,管大同領導的抗日政府十分注重武裝建設,不但對現(xiàn)有武裝的改造常抓不懈,而且組建了壽張縣抗日骨干武裝——警務大隊。
然而,縣府的一些惠民措施卻受到壽張封建勢力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忌恨,他們暗地里派人向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告黑狀。沈鴻烈及省民政廳廳長李樹椿等人,早已把范筑先為抗日旗幟的魯西北視同眼中釘。于是,在1938年4月下令:“查壽張縣管大同,人地不宜,著即免職,另候任用”,免去了管大同的縣長職務。
管大同被免去縣長職務后,壽張及鄰縣政訓服務員們曾開會向范筑先建議拒絕。范考慮再三,終為顧全大局,未予頂回。至此,管大同只好辦移交,但槍支和錢款并未全部交給國民黨,而是設法轉給了中共魯西北特委親手組建、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山東第六區(qū)第10支隊,然后回到聊城,即到政訓處工作。
5月,政訓處改為山東第六區(qū)政治部,管大同被任命為政治部宣傳科科長。此前,黨組織已在聊城創(chuàng)辦了一所政治干部學校,校長張郁光,教務長齊燕銘,集齊魯英才而育之,培養(yǎng)了不少抗日干部。管大同常到學校宣講革命道理。另外,他還創(chuàng)辦了一個名叫《戰(zhàn)地文化》的刊物,并建立了一個宣傳隊和劇團。
8月中旬,為配合、支援保衛(wèi)大武漢的戰(zhàn)爭,范筑先親自率領五六個支隊的兵力,發(fā)動了對濟南的進攻。
戰(zhàn)爭開始前,中共魯西北特委為了幫助范筑先抗日,并開辟泰西和運東地區(qū),曾在長清潘店鎮(zhèn)組織了一個前方政治部,由姚第鴻兼任政治部主任;9月間,改由管大同任主任。同時,抽調了一部分干部率領政治干部學校的學員組成工作隊、戰(zhàn)地服務團,到前方宣傳抗日,發(fā)動群眾支援前線。
抗日隊伍的到來,令當地人民群眾歡欣鼓舞,踴躍支援。管大同在與他們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抗日先進分子,其中有不少是知識青年。管大同報經特委批準,并取得范筑先同意,就地辦了個隨營學校,自任校長,學習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及國內外形勢。經過培訓,學員思想覺悟提高很快,為建立新的抗日武裝培訓了骨干力量。
這時,政治部已動員了長清、高唐、夏津和茌平、博平、清平的幾萬農民支援部隊作戰(zhàn),并配合政治干部學校的鐵路工人中隊(后發(fā)展為鐵道游擊隊),對津浦鐵路北段進行大反擊,使從天津增援濟南的日軍不得不從德州步行南下。支前的大車不斷將后方募集的糧食、肉類、咸菜和軍鞋等送往前方,將前方部隊繳獲的戰(zhàn)利品鋼軌、枕木、大米、布匹等運回后方,同時還派有經驗的政工人員率領政干學校學員和各縣工、農、青、婦抗日救亡團體成員,組織了幾十個工作團,到戰(zhàn)地深入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新收復區(qū)的人民抗日情緒空前高漲,紛紛要求組織起來打鬼子。在此情況下,范筑先于10月初決定成立山東第六區(qū)第31支隊,委任管大同為司令,讓他把長清北部和齊河一帶的老百姓組織起來抗日救國。
管大同受命后,首先以隨營學校和戰(zhàn)地服務團為基礎,迅速組成了一支二三百人槍的隊伍,在長清縣孫樓打出了31支隊的番號。接著,收編了一些當地民團隊伍,使隊伍增加到五六百人;而到11月中旬,31支隊已發(fā)展成擁有700多人槍的戰(zhàn)斗部隊。他們在魯西一帶殺日寇、奪槍支、打列車、拔據點,搞得日偽惶惶不可終日。
11月15日,聊城淪陷,范筑先將軍殉國,魯西北地區(qū)的抗戰(zhàn)形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由我黨掌握的一部分武裝和撤出的政治工作人員,全都向31支隊集中,從而使31支隊迅速擴大起來。
12月,紅軍干部、第10支隊政治部主任袁仲賢,奉命從長清大峰山區(qū)帶八路軍東進縱隊獨立營的兩個連來到31支隊,傳達魯西區(qū)黨委的決定:把31支隊改編為“八路軍平原縱隊”,由袁仲賢任縱隊司令員,管大同任副司令員。
1939年1月,10支隊奉命改為筑先抗日縱隊,袁仲賢調任該縱隊政治委員,管大同繼任平原縱隊司令員。這時,平原縱隊已有1300多人。
1939年5月,八路軍平原縱隊主力轉移到肥城縣陸房編入115師343旅686團;另有500人并入山東縱隊第6支隊。時任115師政委的羅榮桓進一步得知管大同和31支隊的有關情況后,曾當面稱贊他:“沒想到你這個秀才,還是一個擴軍司令!”
1940年4月15日,魯西北、泰西兩個行政委員會合并,成立魯西行政主任公署,選舉肖華為主任,段君毅為副主任。5月,管大同調到魯西行政主任公署,主管文教工作。
管大同到任后,在區(qū)黨委和行署統(tǒng)一領導和部署下,首先制定了中小學教育、師范教育、社會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當年10月,又以魯西行署的名義發(fā)布了國民教育計劃,其中規(guī)定:每3個村設初小1所,每8-12所初小設中心小學1所,每縣設完全小學1所;筑先學院設初中部;各專、縣成立教育巡回團,加強師資培訓;各村設立俱樂部,開辦夜校、識字班;并計劃每個專區(qū)設中學1所。中小學教材,全都是管大同主持編寫的。
據1940年統(tǒng)計,到年底,全區(qū)已恢復建立的小學、完全小學57處,中心小學39所;全區(qū)小學學生總數達4.24萬人;建立的群眾俱樂部846處,民眾夜校940處。
1941年初,區(qū)黨委又制定了《魯西文教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了全區(qū)文教工作的總方針。據此,管大同領導文教系統(tǒng)廣泛開展了抗日戰(zhàn)線民族愛國社會教育,如進一步創(chuàng)立民眾學校,開辦俱樂部,提倡開展文化戲劇活動,大量創(chuàng)辦各種報刊,等等。尤其顯著的,是冬學得到了廣泛的發(fā)展,提高了民眾文化素質。
所謂冬學,是指農村在冬閑時開辦的季節(jié)性學校,主要從事成人教育。冬學教育的內容,一是識字學文化,二是時事政策教育,并時常將兩者結合起來。冬學教員,有抗日小學老師,有在鄉(xiāng)的進步知識分子和擁護抗日民主政府的鄉(xiāng)紳、私塾老師,也有各機關團體的宣教人員。冬學教育的對象,以有組織的基本群眾為主,如民兵、自衛(wèi)隊、農救會、工救會、青救會、婦救會會員,并通過他們動員全體民眾參加學習。冬學的教材,大都是當地教員配合黨的中心任務,并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自己編寫的對聯(lián)、順口溜。如“好爹娘送兒上前線,好妻子送夫把軍參”,“鬼子快完蛋,趕快壘豬圈,喂豬積肥多生產”,等等。
1941年7月,魯西、冀魯豫兩區(qū)合并為新的冀魯豫區(qū),管大同任冀魯豫區(qū)行署文教處長。據資料,當時中心區(qū)濮縣、范縣、觀城3縣約80%的青壯年都參加了冬學。有些少年、老年人也參加,甚至還有不少是全家都去,互幫互學,情景十分動人。大家通過學習,提高了覺悟,提高了文化素質,推動了基層各項工作。有些積極分子,還被發(fā)展為中共黨員,成了農村中的骨干力量。
1943年9-10月,日寇對冀魯豫邊區(qū)進行秋季大“掃蕩”。他們由南向北,先湖西,再魯西南、運東、沙區(qū),最后全力合圍濮、范、觀中心區(qū)。在這次“掃蕩”中,魯西南地區(qū)損失最為嚴重,軍分區(qū)司令朱程、專員袁復榮都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在此情況下,管大同受命于危難之際,挑起了魯西南專署專員的重擔,及時做了大量的恢復生產和救災工作,鞏固了當地革命政權。
1945年之后,管大同工作調動頻繁:先是被任命為水西地委代理書記兼水西專員公署專員,接著又調任北平軍事調處執(zhí)行部黃河小組中共代表和解放區(qū)救濟總會中共代表。
在水西,管大同到任不久,即公布了專員公署施政方針的布告,并召開了縣、區(qū)長工作會議,布置了工作:鞏固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政權,改造保甲基層政權,組織群眾團體和抗日自衛(wèi)隊。還公布了減租減息和向惡霸地主要回土地的法令,建立征糧、征稅、合理負擔的辦法,實行擁軍優(yōu)屬,號召參軍,貫徹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經過幾個月群眾運動,農民得到了土地,實行了減租減息,大家欣喜若狂,積極開展勞軍運動,青年農民踴躍參軍,部隊擴大了一倍,秋收繳納2萬多斤愛國公糧。
在調任北平軍調處執(zhí)行部黃河小組中共代表和解放區(qū)救濟總會中共代表期間,管大同和段君毅、王笑一隨同周恩來參加了黃河問題的國共談判。在南京梅園新村談判桌上,他以大量事實揭露美國和國民黨當局利用黃河歸故復堤工程分割解放區(qū),以水代兵,配合軍事進攻的陰謀,爭取解放區(qū)應得的復堤工款、物資和故道居民遷移安置費;以及他們違反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分配原則,利用救濟物資支持國民黨反動派打內戰(zhàn)……常使敵人瞠目結舌,為解放區(qū)人民爭取到應得的聯(lián)合國援助。
1947年,管大同任解放軍救濟總會駐天津代表。他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其間,他還利用往返滬津之機,在宋慶齡的直接幫助下,為解放區(qū)運送了大量救濟物資,受到周恩來、董必武的好評。
1948年,管大同調任華北財辦出入口管理委員會主任,從此轉到經濟戰(zhàn)線,開始了新征程。
1949年濟南解放后,管大同始任濟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9月起改任市政府秘書長,協(xié)助姚仲明市長全面處理市政府的日常事務。
1950年春,管大同奉調進京。當時,外交戰(zhàn)線缺少干部,董必武推薦他為第一批大使培訓班學員,擬派他到捷克任大使。后因國內經濟工作更缺業(yè)務干部,陳云把他留在了中財委,以制訂經濟政策草案,供中央領導決策。
此后,管大同先后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黨組成員,中央外資企業(yè)管理局外資處處長,中央私營企業(yè)管理局外資處長兼秘書處長、副局長。
1952年,私營企業(yè)局更名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后改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任副局長、常務副局長、黨組副書記,國家機關黨委委員和國務院財貿黨委委員等職。
在擔任中央私營企業(yè)管理局副局長時,因為局長由中財委秘書長薛暮橋兼任,而薛在中財委工作繁忙,私營企業(yè)局的日常工作實際上由管大同主持。在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時期,局長為許滌新。管大同協(xié)助他總結各地的實踐經驗,制定了一系列規(guī)定和辦法,把各類工商企業(yè)的登記管理、對小商小販的管理、商標的注冊管理和城鄉(xiāng)市場管理等項工作,都逐步開展起來,為維護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1953年,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導下,國家開始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為推動公私合營企業(yè)的發(fā)展,中央工商局首先代國務院起草了《公私合營工業(yè)企業(yè)暫行條例》,于1954年9月公布施行。接著,又代國務院起草了《關于私營企業(yè)實行公私合營的時候對財產清理估價幾項重要問題的規(guī)定》,于1956年2月公布施行。隨后,又起草了《對公私合營企業(yè)清產核資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的報告》,于1957年8月由國務院批轉下達施行。這時,許滌新已調任國務院第八辦公室副主任,工商局的許多具體工作,都是管大同主持開展的。
在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之后,為利用市場對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1956年黨提出了在一定范圍內開放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包括農村集市貿易,也包括城市中的小商品市場。1960年后,又開放了大中城市集市貿易。為利用它們的積極作用,限制它們的消極作用,城鄉(xiāng)市場管理便成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為此,管大同經常下去調研,及時抓住城鄉(xiāng)市場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向黨中央和國務院反映,并提出對策建議、代中央和國務院草擬相關文件,多次受到周總理和主管財貿工作的李先念副總理的表揚。管大同還曾給中央寫了一篇《市場經濟的階級斗爭分析》。周總理看后,轉主席。毛主席親自批示分析得好,推薦高級干部學習;并讓《紅旗》雜志轉載,供全國經濟戰(zhàn)線干部學習。
1963年12月至1964年4月,應西哈努克親王要求,管大同受中國政府委派,率經濟計劃、財政、銀行、農業(yè)、外貿等各方面專家組成的中國專家組,赴柬埔寨工作了4個月,受到柬埔寨政府的贊揚,西哈努克親王還親自給專家組成員授予勛章。
管大同早在1958年已受聘兼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教授;1964年,又代表國家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國際科學討論會,被國內外公認為“著名經濟學家”。
在“文化大革命”中,管大同受到“四人幫”的殘酷迫害,直到1977年才被解放。1978年,國務院恢復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他任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黨組書記。
1981年2月27日,管大同逝世。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為他舉行的追悼大會上,鄧小平、李先念、陳云等同志送了花圈,薄一波、楊勇、段君毅等同志參加了追悼會。
(本文作者 原勞動部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