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蕙利
春日是野菜的盛宴。就當(dāng)薺菜剛以花開滿地的姿態(tài),宣告了其最后美麗之時,另一個“野丫頭”又冷不丁地在微風(fēng)下粉墨登場了,它就是——枸杞頭。
枸杞頭,即枸杞的嫩芽莖,也稱枸杞菜、枸杞苗、枸杞尖等。在吾鄉(xiāng)方言中,“頭”有時被用來對嫩的一種描述。
這種茄科植物的生命力極旺盛,只要有一個縫、一點土,外加些許雨水,它們便能生根發(fā)芽。因此,對鄉(xiāng)人而言,枸杞頭并非稀罕之物。
當(dāng)年我家院后不遠(yuǎn)處有條小河,河岸長滿了一叢叢的枸杞。枸杞與柳樹一樣,萌芽特別早。當(dāng)樹木依舊裸露著枯槁肢體,畏縮于冬的殘夢里時,睡了一季的枸杞老枝上,一簇簇新綠業(yè)已悄然綻開。數(shù)個晴日后,那叢生的新蔓,便能迅猛鋪展成一派水潤潤的綠。
因打小就聽外婆念叨:枸杞頭既是菜又是藥,多吃點,以后不用戴眼鏡。兒時的我,每每到了這個時節(jié),便借個晴朗天氣的清晨或黃昏,提著個小籃子到河岸轉(zhuǎn)悠了。
雖說同為嫩芽,枸杞頭與剛剛吐綠的小草,還是有些差別的。吾鄉(xiāng)的枸杞頭,葉子綠瑩瑩的,莖和葉的根節(jié)處帶有或深或淺的紫色,使之即便同雜草混在一起,也容易區(qū)分。
萬物生長的早春時節(jié),是枸杞頭最嫩之時。如同采茶般一把一把輕輕掐下那嫩頭,再把綠油油、蓬松松的枸杞頭堆到籃子里,一股沐浴了鄉(xiāng)野春風(fēng)、自然而生的味道,便由那抹新碧中蔓延開來。帶著指頭上半天不散的青蔥氣回家,交給外婆洗去芽葉上沾染的細(xì)塵,出落得一塵不染的新生枸杞頭便可供炒菜了。
在我國,食用枸杞頭的歷史很長,古人多有記述。明代王世懋在《瓜蔬疏》中贊“枸杞苗,草中之美味?!薄蹲裆斯{》中也說:“枸杞頭:枸杞子嫩葉及苗頭采取如上食法,可用以煮粥更妙。四時惟冬食子?!?/p>
至于如今枸杞頭的吃法,更是可葷可素,殊為豐富。但有一種春光里極動人的吃法,最是雅俗共賞,不僅鄉(xiāng)間人家常見,就連《紅樓夢》里都不忘題上一筆,那便是被老饕汪曾祺先生大贊為“極清香”的油鹽枸杞芽,也就是鄉(xiāng)人口中的清炒枸杞頭。
鍋燒到滾熱,倒入枸杞頭。熱油旺火中,伴著“咝啦咝啦”的爆響聲和鍋沿升騰起的白霧,原本蓬蓬松松的一堆枸杞頭,于鐵鏟三撥兩撥,略施食鹽間,便裹上了油脂。待其浸潤出汁并縮水后,起鍋裝盤。
一份端上桌的清炒枸杞頭,那嫩嫩的、翠翠的綠意,瞬間便將春天帶進(jìn)了盤里。再加上騰騰熱氣中,飄散出的一股淡淡藥香味,攜著隱約的鄉(xiāng)野氣息,很能撫慰煩躁的心靈。
夾一小筷入口。那一吹就破的芽葉,起初有股略帶清香的苦澀。該種獨特的滋味,好似一個小女子恰到好處的嬌嗔,惹人愛憐。然美妙的感覺還不止于此,正當(dāng)你吃到第三筷時,那雅致的苦澀忽地消失了,繼而在味蕾漫渙開的是一種有如晨霧般的清涼感覺,溫柔撞擊著記憶中屬于春天的那口鮮美的同時,還出生一種“沾衣欲濕杏花雨”的舒爽。
枸杞頭,可吃的時日很短。其食用黃金期,前前后后也就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等到葉莖在春光里漸漸老去,淺綠變成了深綠,枸杞頭已不堪食。我想,所謂之“佳蔬”,興許就是這樣,倏地出現(xiàn)一下,卻讓你記掛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