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兵
近來讀到兩則黨史故事。一則是,敵人圍剿中央蘇區(qū),革命先烈江善忠為掩護傷員,獨自把敵人引向絕壁孤峰,彈盡糧絕時,用鮮血在襯衫上寫下“死到陰間不反水,保護共產(chǎn)黨萬萬年”,縱身一躍,英勇犧牲,年僅21歲。另一則是,湘江戰(zhàn)役中,為掩護黨中央和紅軍主力渡江,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腹部中彈不幸被捕,他從傷口處掏出自己的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踐行了“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僅29歲。
這兩則故事中,先輩們的壯懷激烈令人震撼,也讓我們從歷史情境中去理解是什么支撐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們前赴后繼、勇往直前,是什么讓我們黨篳路藍縷、披荊斬棘走到今天。1
堅定信仰具有不可阻擋的力量。一代代共產(chǎn)黨人信仰堅定不移,凝聚在同一旗幟下,在接續(xù)奮斗中產(chǎn)生深厚情誼,聚合成無堅不摧的力量。毛澤東同志曾說:“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庇辛酥髁x的旗幟,有了為主義而勵志奮斗的人,就會生發(fā)出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
回望百年黨史,多少令人心潮澎湃的瞬間,多少令人心生敬仰的人。他們?yōu)槿嗣裰\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因共同的信仰聚合在一起,成為革命的同志。鐵索橫江時,有人甘作人梯,讓戰(zhàn)友踏過前行;沖鋒陷陣時,有人縱身一躍,用身軀堵住槍口;饑寒交迫時,有人把棉衣讓給別人,自己卻被凍死……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yè)路到復興路,正是一代代共產(chǎn)黨人堅定信仰,不怕犧牲,奮勇向前,我們才走到光輝的今天。2
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我們腳下的土地浸染著革命先輩的鮮血,我們背后的江山挺立著共產(chǎn)黨員的忠魂。作為黨員干部,無論身在何處、身居何職,都應(yīng)時常叩問初心,學習先進,與身邊的同志互相激勵,共勉同行。如此,信仰更加堅定,行動更有方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踏上了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新征程上依然會有艱難險阻,會有激流險灘,會有挑戰(zhàn)考驗。每一名共產(chǎn)黨員都要積極響應(yīng)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中發(fā)出的偉大號召,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繼續(xù)為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3
——摘自《人民日報》(2021年10月12日第19版)
①文章以江善忠和陳樹湘兩位革命先烈的故事開頭,令人讀之大為震撼,接下來作者便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更宏大的時代主題,絲毫不顯突兀。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有時也會遇到要寫一些比較宏大的主題,比如信仰、初心、家國情懷、中國夢等,這些主題容易寫得不接地氣、口號連篇。而在文章中如果看不到真情流露,那么文章就必然會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我們要學會把那些較為宏大的主題跟鮮活的人生結(jié)合起來,用真實的人和事去詮釋它們,讓它們變得真實可感、觸手可及。要相信能夠打動你的文字,必然也能夠打動讀者。
②我們在舉例的時候,如果遇到不記得人物的姓名或者有許多個類似人物的情況,就可以像本段一樣,用“有人……有人……有人……”的方式來進行舉例。而且排比式的列舉法不僅能讓文章顯得素材豐富,也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③文章緊緊圍繞“信仰的力量”展開論述,回望百年黨史,通過一個個革命先烈的故事,來論證信仰的偉力,闡明共產(chǎn)黨人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最后再發(fā)出號召,呼吁全體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可謂慷慨激昂、振聾發(fā)聵。
〈素材延伸1〉
江善忠:用鮮血書寫革命信仰
1928年冬,江西省興國縣長岡鄉(xiāng),15歲的貧苦農(nóng)家子江善忠毅然投身革命,后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裁判部長。紅軍長征開始后,作為當?shù)厝罕婎I(lǐng)袖,江善忠留在蘇區(qū)堅持游擊戰(zhàn)爭。敵人對他恨之入骨,貼出告示懸賞5000塊大洋收買他的人頭。
1934年10月,江善忠?guī)ьI(lǐng)隊員將20多名紅軍傷病員轉(zhuǎn)移安置在長岡鄉(xiāng)石門寨冰心洞。不料遭叛徒出賣,敵人糾集大批人馬追來。為了給傷病員轉(zhuǎn)移贏得時間,江善忠決定把敵人引向岔道。然而,這條唯一的岔道是一條通往石門寨芒槌峰的絕路。
芒槌峰地勢險要,巖洞密布,江善忠利用山巖做掩護,一步步、一槍槍把敵人引向峰腰。子彈打光,他就用石頭往敵人身上砸,最后將周邊能搬動的石頭都用光了。臨近芒槌峰頂,身負重傷的江善忠平靜地脫下灰布褂,蘸著汩汩流淌的鮮血,用顫抖的手指慢慢地在灰布褂上寫下“死到陰間不反水,保護共產(chǎn)黨萬萬年”兩行血書。在敵人“繳槍不殺”的叫囂聲中,他一步一步爬上峰頂,渾身是血的身軀挺立著,雙手舉起一塊大石頭,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向敵人砸去,然后望著北方——紅軍長征的方向高喊:“共產(chǎn)黨是殺不盡的,勝利屬于共產(chǎn)黨!”隨后毅然跳下了懸崖。
〈素材延伸2〉
陳樹湘:斷腸明志鑄忠魂
陳樹湘,生于1905年,湖南長沙人,中共黨員,2009年被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1919年,湖南早期革命運動組織“新民學會”成立,年僅14歲的陳樹湘即受到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熏陶。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陳樹湘受到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等人的影響,投身革命。1922年秋,陳樹湘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34年春,陳樹湘接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五軍團三十四師師長,長征開始后,該師一直擔任后衛(wèi)掩護任務(wù)。在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戰(zhàn)役中,陳樹湘率部浴血奮戰(zhàn)七天七夜,完成了掩護黨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主力紅軍強渡湘江的任務(wù),創(chuàng)立了歷史功勛。
在遵照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東返湘南的戰(zhàn)斗中,陳樹湘腹部受傷,可他仍率部分傷員頑強阻擊,掩護師余部近百人成功轉(zhuǎn)移,直至彈盡糧絕,不幸被俘。面對敵人的審訊,陳樹湘閉口不言。當敵人要為他醫(yī)治傷口的時候,他也堅決不配合。在被捕的時候,陳樹湘就已經(jīng)下定決心,不管是生是死,都堅決不能給敵人任何打擊紅軍的機會,一定要為革命流盡最后一滴血。敵人只好把他押送到長沙去。不過,押送人員顯然低估了陳樹湘的決心。路上,他竟然趁敵人不備,忍著劇痛,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最后壯烈犧牲,年僅29歲。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2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