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軍 林玲 李茗玉
武漢東藝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32
本文針對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文件提出的現(xiàn)代教育八大基本理念,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分別從“跨界思維”、“模糊空間”、“個性塑造”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和闡述,就設計師如何應對中小學建筑設計的發(fā)展趨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由政府投資的教育建設項目要經(jīng)過嚴格的流程審核,一般要經(jīng)歷的項目流程如圖1所示。在以往的項目設計中,設計師常常對與設計相關聯(lián)的工作階段十分重視(如設計圖紙、現(xiàn)場配合等),而對其他的項目流程關注度不高,導致項目在后期實施和資金審查的階段遇到設計瓶頸,而隨著近年來政府對國家投資建設項目的流程及資金管控愈發(fā)嚴格,項目建設過程的容錯率也越來越低。
在這個宏觀政策背景下,設計師需要具備跨界思維。以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為例,此階段是項目決策的主要依據(jù),是項目編制設計任務書,列入國家計劃,向信貸部門提出貸款要求等的重要依據(jù)。以往該階段的設計配合工作僅僅是對項目規(guī)模和項目基本功能進行布局和測算,設計方案不具備強落地性,對可研投資估算的指導性不強,很多分項價格只能靠相似項目和工程經(jīng)驗去評估,隱患較大。為了有效改變這樣的被動局面,近年來我們與相關部門在前期階段緊密配合,對項目的功能配置,總體布局,規(guī)劃指標和立面材料展開了多輪的協(xié)商,并與科研編制單位一起對項目的指標和投資額度進行溝通和把關,使之順利通過相關專家的可研評審,為后續(xù)項目的深化和資金使用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1]。
后期評價階段也是中小學建筑設計的重要階段。通常在學校交付使用后,設計師不太關注項目的后期運營和使用,而更多關注建成效果和美觀的問題。以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為例,在設計驗收一年后,通過與校方建管科的相關人員展開座談交流會,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設計的很多教學空間沒有考慮后期裝修的需求,這促使我們在其他學校項目中開展裝飾一體化設計的嘗試,在土建方案確定后就讓裝飾部門介入設計,對學校的教室,多功能廳,風雨操場,架空層等功能空間進行二次精裝設計,發(fā)現(xiàn)土建問題后及時與業(yè)主溝通,避免后期使用上再留遺憾。其具體的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建設流程圖
綜上所述,中小學項目流程中的每個階段對建筑設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設計師只有跨過設計的界限,全面了解各個流程環(huán)節(jié)的重點,才能做好對項目的整體把控,掌握設計的主動權。
教育建筑設計的發(fā)展與教育理念的進步息息相關,更加注重全面發(fā)展,融合發(fā)展和共建共享是未來教育改革的大方向。為適應教育理念更新?lián)Q代的需求,中小學建筑空間設計應具備多義性、多功能性及高互動性。與此同時,城市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土地資源,打造適應教育持續(xù)發(fā)展的校園空間也是設計師面臨的新課題[2]。
通過與業(yè)主的交流和項目實踐,我們采用校園“模糊空間”的設計解決土地資源緊張和教育融合問題?!澳:臻g”(fuzzy space)最早由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它的存在滿足了人們從公共空間到私密空間轉(zhuǎn)換的需求,有利于人們溝通信息,交流感情。而校園中的模糊空間如庭院、廊道、架空層,屋面等能夠?qū)鹘y(tǒng)的相對封閉的教學空間和具有開放性的公共活動空間很好地融合起來。利用其內(nèi)外交接,功能滲透的空間特性,既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又能使校園空間具有足夠的彈性適應教學需求的變化,最終形成建筑設計與教學發(fā)展相得益彰,校園環(huán)境與教學場地完美融合,為使用者留有充分想象和發(fā)揮的空間[3]。
武漢市某中學用地面積約2.23萬平方米,除去運動場地,可建設用地僅為1.23萬平方米,局部用地容積率高達2.38。在項目之初,我們就將實現(xiàn)其教學空間的互動性和可拓展性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展開設計。通過方案的反復比對,最終我們將學校一層局部架空處理,同時釋放地下空間,打造下沉庭院,形成通透自由,功能多樣的公共交往空間(圖2)。此外,還利用建筑屋面形成“屋頂植物園”,既節(jié)能環(huán)保又使屋頂成為室外教學場所。這些“模糊空間”既滿足目前的教學需求,又保留未來改造余地,為使用者提供多種可能(圖3)[4]。
圖2 公共交往空間示意
圖3 多種可能校園建筑設計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普及,“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理論被更多的教育者接受,中小學建筑設計也越來越注重打造有特色的校園環(huán)境,建筑已然成為校園文化的物質(zhì)性表現(xiàn)。具有文化設計內(nèi)涵的建筑能在學子心中建立母校印象,讓師生產(chǎn)生自豪感和歸屬感,增強使用者與校園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5]。
因此,如何“個性塑造”,擁有獨一無二的校園空間成了近些年來業(yè)主方關注的重點。針對這一變化,以辦學理念為導向,充分考慮場地特性,將教學目標與校園規(guī)劃緊密融合,突出教學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校園建筑設計的新方向。
圖4 宜昌中南路小學鳥瞰
宜昌中南路小學改擴建項目中,“書法”教學是該校的特色科目,校方期望打造具有書法韻味的校園環(huán)境,并要求增加風雨操場、食堂等大空間使用功能。根據(jù)以上述求和現(xiàn)場踏勘情況,學??傮w布局充分利用場地高差來化解大空間建筑高度,利用建筑平屋面為孩子們提供大量的室外活動空間。外立面設計獨具匠心,教學綜合樓的整體建筑形象則如書法筆勢,頓挫布局(圖4)。屋面采用新中式折坡屋頂,立面以博古架為原型,參考中國水墨山水畫的配色原理,以黑白灰為基調(diào)。建筑材料選用面磚和高級仿石涂料,整體校園空間將建筑與景觀一體化設計,塑造了一座古韻悠然,書香濃郁,又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特色校園空間,成為當?shù)靥厣@的典范[6]。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中小學建筑作為兒童成長的必要空間載體,是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要素。深入剖析和探索新常態(tài)下的教育理念和需求,有助于引導未來中小學建筑設計的新方向,為實現(xiàn)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總體目標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