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良,胡靈飛,黃紆寰
1.撫州市中醫(yī)院,江西 撫州 334000;2.撫州市臨川區(qū)中醫(yī)院,江西 撫州 344100
更年期是女性必須經歷的一個生理時期,因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導致雌激素水平減退,可引起相關的內分泌紊亂、神經衰弱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功能性便秘是其中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以往臨床上針對便秘常采用西醫(yī)保守治療,包括飲食療法、瀉劑、促動力劑等,雖可暫時緩解癥狀便秘,但存在遠期療效不佳、易反復發(fā)作、副作用大的特點[2]。近年來研究證實,中醫(yī)療法應用于功能性便秘的治療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3]。本研究針對女性更年期便秘患者采用加味小柴胡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探討該療法的臨床療效?,F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撫州市中醫(yī)院收治的女性更年期便秘患者70 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年齡(50.87±5.16)歲年齡范圍45~56 歲,病程(2.19±0.65)年,病程范圍6 個月~4 年;對照組:年齡(50.12±5.54),年齡范圍44~55 歲,病程(2.03±0.65)年,病程范圍6 個月~5 年。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均符合更年期綜合征診斷標準、功能性便秘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及肝郁氣滯型便秘的中醫(yī)診斷標準,意識清楚,表達順暢,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排除藥物性便秘或器質性疾病導致的便秘,心肺肝腎嚴重功能障礙,精神病史、意識不清、認知障礙,過敏體質或對研究所用藥物組成的已知成份過敏者。
1.3.1 對照組給予加味小柴胡湯治療。方劑組成:柴胡15 g、梔子15 g、黃芩10 g、白芍15 g、當歸15 g、胡麻仁20 g、郁李仁10 g、生白術30 g、旱半夏10 g、黨參10 g、陳皮10 g、枳實10 g、甘草10 g、生姜10 g、大棗4 枚。同時根據辯證加減,伴厭食、大便不暢者,加用焦三仙;伴脘腹脹痛、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者,加用厚樸、檳榔;伴面赤身熱、舌苔黃燥、小便短赤者,加用龍膽草、知母;伴自汗、面色蒼白者,加用炙黃芪。1 劑/d,水煎分早晚溫服,7 d 為1 個療程,共2 個療程。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穴位貼敷治療。貼敷方劑組成:大黃10 g、吳茱萸10 g、炒萊菔子10 g、枳實10 g、玄明粉10 g、公丁香10 g、蘆薈10 g、沉香6 g、肉桂6 g、冰片3 g。上述藥物共研極細末,加適量凡士林調成膏狀,填在貼敷貼的內圈里待用。穴取神闕、關元、中脘及雙側天樞、大腸俞,將貼敷貼于指定穴位處,6~8 h/次,1 次/d,7 d 為1 個療程,共2 個療程。
(1)臨床療效。治愈:治療后便秘癥狀完全消失,排便規(guī)律、通暢,便量及性狀基本正常;顯效:治療后便秘癥狀明顯改善,排便次數增多、較前通暢,但低于正常,便量及性狀接近正常;有效:治療后便秘癥狀有所改善,排便仍欠暢;無效:治療后便秘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2)排便相關指標:包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排便頻率、大便性狀、排便時間、排便困難程度等。排便頻率:排便間隔時間<24 h 計0 分、24~72 h 計2 分、≥72 h 計4 分;大便性狀:成形計0 分、干結計2 分、糞球計4 分;排便時間:<5 min 計0 分、5~10 min 計2 分、≥10 min 計4 分;排便難度:排便不費力計0 分、排便費力計2 分、需借助外力計4 分。
采用SPSS 19.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57%,對照組為68.5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患者治療后排便頻率、大便性狀、排便時間、排便困難程度評分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上述指標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中醫(yī)學認為,便秘根源位于大腸,與肺肝脾腎心皆密切相關。肺主降,與大腸相表里,肺的肅降有助于大腸傳導功能的發(fā)揮;肝主升,與肺相協(xié)調,使全身氣機通暢,推動肝臟血液進入大腸周圍;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受熱于心,移熱于大腸,故大腸中的水受小腸之熱而生氣化;脾主升、運化,思傷脾,脾受損而無以充養(yǎng)于腎;腎主二便,腎氣不足,則造成排便無力[4]。女性至更年期后,情志失調,腎氣漸變,天癸將竭,沖任脈虛,五臟不調,氣機郁滯,冷熱之氣結于腸胃,腸道失于濡養(yǎng),則燥熱內結、津液不足,大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導致便秘[5]。
表2 兩組患者排便相關指標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排便相關指標比較(分,)
本研究針對女性更年期便秘患者采用加味小柴胡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加味小柴胡湯方中柴胡,味苦、辛、微寒,升陽達表,透瀉肝膽之邪熱,又可疏散肝膽氣機之郁滯,用于肝郁氣滯;梔子主治心火懊惱,泄大小腸熱,與柴胡并用,合而為君。黃芩,味苦,性寒,以養(yǎng)陰,有順降上逆之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清瀉肝膽之熱;當歸養(yǎng)血和血,兼可理氣,又有潤導之力,白芍斂陰養(yǎng)血柔肝,當歸、芍藥與柴胡同用,補肝體而和肝用,條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不傷陰血,與黃芩共為臣輔助君藥和解清瀉,以除肝膽之邪熱。胡麻仁、郁李仁質潤多脂,潤燥滑腸,白術、大棗、半夏健脾益氣和胃,陳皮、枳實理氣解郁、瀉熱破結,黨參扶助正氣,生姜辛散開結,甘草調和諸藥,眾藥共為佐使[6-7]。全方配伍使肝體得以滋養(yǎng),郁結得以消散,大便得以排出[8-9]。且《本草求真》記載:“白術味苦而干,既能燥濕實脾,復能緩脾生津?!爆F代研究證實,白術對腸胃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大劑量單味生白術有促進胃腸蠕動而通便作用,而小劑量則有止瀉作用[10]。穴位貼敷療法則以“臟腑學說”與“中醫(yī)經絡學說”作為理論基礎,將中藥制成糊、丹、膏、散、丸等劑型刺激穴位對全身起到調節(jié)作用[11]。本文中穴取神闕、關元、中脘及雙側天樞、大腸俞,神闕穴既與十二經脈相連,又與五臟六腑相通,具有激發(fā)經氣、溫補下元、利水固脫之效,能治泄痢、繞臍腹痛、脫肛、五淋;關元穴為手太陽小腸經募穴,可調節(jié)臟腑相聯屬器官的病證,具有培補元氣、分清泌濁、調理沖任之效[12];中脘穴屬奇經八脈之任脈,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化滯之功效;大腸募穴天樞屬足陽明胃經,具有疏調腸胃、理氣消滯之功效;大腸背俞穴大腸俞屬足太陽膀胱經,具有外散大腸腑之熱、通經活絡之功效[13]。貼敷藥物中大黃、枳實有瀉熱除積利氣消痞之功,公丁香、玄明粉、蘆薈、吳茱萸、炒萊菔子、肉桂、沉香、冰片配伍能達到活血行氣、共同推動大便傳導的作用[14-15]。上述藥物通過貼敷實現對穴位的藥力刺激,起到了清熱導滯、疏肝解郁、理氣通便的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加味小柴胡湯聯合穴位貼敷應用于女性更年期便秘中臨床效果顯著;此外,觀察組治療后排便頻率、大便性狀、排便時間、排便困難程度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提示兩種方法聯合使用可有效患者緩解便秘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