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洲,梁鐙月,陀 鵬,廖昭海,高玉廣,趙 旋,鄧海霞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530023)
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作為心臟驟停與呼吸驟停的首要救治技術,是每一位臨床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核心技能。據(jù)統(tǒng)計,我國每年發(fā)生心臟猝死患者多達54.5萬人,其中約70%的患者猝死發(fā)生于院前,如若能在心臟發(fā)生停跳時4 min內給予心肺復蘇,8 min內采取進一步的高級生命支持,則患者的生存率可提高至43%[1]。由此可見,掌握心肺復蘇技術對于挽救患者生命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對于剛踏入臨床實習的學生而言,如何有效地掌握心肺復蘇技術,這是每一所教學醫(yī)院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所處教研室將工作坊教學模式應用于中醫(yī)實習生心肺復蘇培訓中,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5月于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科輪轉的廣西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本科實習生50名,隨機分為傳統(tǒng)教學組25名,工作坊教學組25名。其中傳統(tǒng)教學組男生18名,女生7名,年齡20~23歲(21.08±0.70歲);工作坊教學組男生15名,女生10名,年齡20~22歲(21.04±0.45歲),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等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學方法
1.2.1 傳統(tǒng)教學組 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提前預習急救理論知識,帶教老師在臨床實訓中心教室內先進行1個課時的理論授課。技能方面:教師采用PPT集體授課,展示操作視頻,同時進行示范教學,由教師在復蘇模擬人上進行心肺復蘇的技能操作演示,再由學員們分組進行練習操作,練習操作均在模擬人上進行。指導教師在學員們練習期間對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和答疑,練習時長2.5課時,最后,教師提出思考題并進行講解??偣才嘤枙r長4課時。
1.2.2 工作坊教學組 采用工作坊教學模式,將納入該組的25名學生均分為5個小組。①主題講解:臨床帶教以講授法講述徒手心肺復蘇術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初步明確培訓目標。②理論學習:由5個小組成員自行對《2015版心肺復蘇指南》(簡稱“指南”)進行學習,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歸納總結指南中的重點與難點;以報告的形式,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將本組總結歸納的要點進行匯報,帶教老師對匯報內容的問題與不足進行記錄,待匯報結束后進行總結討論。③操作教學:帶教老師梳理心肺復蘇術重點及難點,對周圍環(huán)境的安全評估、生命征判讀,實施心肺復蘇術的體位選擇、按壓頻率及深度,人工通氣頻率等進行系統(tǒng)講解;學生兩人一組進行練習,一位學生扮演醫(yī)生,另一位學生站在模擬人旁看施救者的動作,采用情景模式讓學生進入醫(yī)生的角色,進一步深化了解徒手心肺復蘇術中的重點與難點,操作結束后進行自評與互評,帶教進行綜合評價。培訓時長為4課時。
1.3 考核方法 兩組學生分別在培訓前與培訓后進行理論與技能的考核,并對培訓方式滿意度進行打分。理論考核及技能考核均采用同一套試卷及評分標準,滿分均為100分。理論考試采取傳統(tǒng)試卷方式,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案例分析題,60分合格;技能考核采取在SimMan 400綜合模擬人上進行考核,以口述結合實操的方式進行考核,80分合格。技能考核由2位老師共同進行打分,取平均值;如對同一項目評分差異超過2分,則取在場的第3位老師的評分,并在前2位老師評分中選與此第3位老師評分相近的分數(shù)相加并取平均數(shù)。教學滿意度采用調查問卷方式進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基線資料中性別、年齡等資料用頻數(shù)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使用頻數(shù)表示,采用秩和檢驗;理論及實操分數(shù)等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學生理論及實操成績比較 參與培訓的50名學生中,培訓前的理論成績及實操成績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工作坊教學組的理論成績與實操成績顯著高于傳統(tǒng)教學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培訓前后理論及實操成績比較 (分,±s)
表1 兩組學生培訓前后理論及實操成績比較 (分,±s)
注:與同組培訓前比較,①P<0.05;與傳統(tǒng)教學組培訓后比較,②P<0.05
組 別工作坊教學組傳統(tǒng)教學組n 理論成績培訓前56.78±7.21 55.23±8.36實操成績培訓后93.78±6.25①②83.56±2.75①25 25培訓前54.47±7.72 53.67±7.88培訓后96.71±6.21①②85.56±3.76①
2.2 兩組學生對培訓方式的滿意度調查 工作坊教學組學生對培訓方式的總滿意度(滿意、一般合計)為96%,傳統(tǒng)教學組總滿意度為68%,兩組滿意度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對培訓方式的滿意度比較 (例)
心肺復蘇術是每一名臨床醫(yī)務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臨床核心技能,雖然該項技能不是一項復雜的操作技術,但在教學中如不能將該項技術的重點與難點教授予學生,那么學生也難以熟悉掌握該項技術。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臨床教師往往通過“填鴨式”教學模式,在規(guī)定的學時內將心肺復蘇術的理論與單項操作方式灌輸給學生,不能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加以結合,更加缺少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生往往通過拍照或者筆記形式將知識點進行記錄,在該項課程結束后就棄置一旁[2]。一項研究表明[3],單純的進行知識點的聽講,而不加以思考知識點之間的連貫性,將導致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不能系統(tǒng)串聯(lián)起來,難以應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學模式被應用于臨床及理論課堂教學中,大大提高了課堂授課的質量。如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在輔導教師的參與下,圍繞某一醫(yī)學專題或具體病例的診治等問題進行研究的PBL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CBL教學法(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以團隊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TBL教學法(team-based learning);以及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指導和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按自己的進度學習的翻轉課堂等。這些教學方法都各有優(yōu)缺點,且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法都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
而本研究通過工作坊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加強學生與臨床帶教老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通過自主的學習,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動手能力。本研究結果也表明,通過工作坊教學模式教學,學生無論是在理論成績,還是操作成績方面均高于傳統(tǒng)教學組。由此可見,工作坊教學模式著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工作坊理念最早科追溯至20世紀德國魏瑪共和國的“包豪斯學院”,該理念最初源自于現(xiàn)代建筑設計領域的實踐教學[4],工作坊的基本特點為教學-科研-實踐的相互促進[5-6]。該項教學模式在21世紀開始應用于我國的醫(yī)學教育領域,其針對于醫(yī)學這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將醫(yī)學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提高基礎理論的同時,也將實踐技能的操作緊密結合至一起,在醫(yī)學生實習階段這一重要時期,發(fā)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本項研究,在醫(yī)學生實習期這一重要階段,針對心肺復蘇術這一臨床核心技能,將工作坊教學模式應用于培訓當中。在培訓中,臨床帶教通過講述心肺復蘇的基本內容,以提問與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懂的問題,激勵學生通過自主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自行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脫離以往教學模式中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轉為主動學習狀態(tài),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融合情景模擬教學方式,讓學生扮演醫(yī)者,有機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極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工作坊教學模式,對學生而言是一項提高自身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調動自身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模式;對于臨床帶教者而言,也是一個鍛煉自身教學能力的平臺。在該項培訓模式中,帶教老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與中心,而是與學生共同參與至學習的過程,承擔引領者、推動者的身份[7],這對帶教者的教學素養(yǎng)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帶教老師不僅需要扎實的臨床理論知識與熟練的技能操作,還需要掌握教育教學知識,跨學科、多領域地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有機地將臨床醫(yī)生與臨床帶教者這兩個角色相互結合與轉換,并且需要深入理解“教”與“學”的過程和意義[8],這樣才能夠在培訓中正確地引導學生,推動培訓的進行。
綜上所述,心肺復蘇培訓采取工作坊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實習生的理論成績與操作成績,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還能夠在培訓中提升臨床帶教老師的教學能力,這將對于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