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
1948年,季羨林去山東郭城找朋友。田野里,他看到一個背著書包的小男孩兒,正坐在田埂上玩木棍和石頭。季羨林細細一看,原來是朋友家的孩子,名叫孫維剛。
季羨林問孫維剛為什么不去上學。孫維剛認出是父親的朋友,就實話實說:“我沒寫完作業(yè),老師說不完成作業(yè)的人要挨手板子,所以我不想去學校。”
季羨林正想鼓勵孫維剛鼓起勇氣快去上學,孫維剛又搶著說,“我很討厭學校,上學一點兒也不好玩,每天要背很多書、寫很多字,實在太痛苦了,我寧可被學校開除,那樣我就能每天在田野里捉青蛙、捉小鳥了,多快樂呀!”
季羨林這才意識到,孫維剛不僅僅是怕被老師處罰,而是厭學了,這可是一個大問題。他指著菜地里的菜苗對孫維剛說:“你看這些菜苗,從播種到長大,如果它們有感覺的話,你覺得它們在什么時候最痛苦?”
“一定是從地底下生根發(fā)芽的時候吧!”孫維剛想了想又說,“它要從泥土里面鉆出來,一定要費很大力氣才行?!?/p>
季羨林哈哈地笑著說:“你說得太對了,生根發(fā)芽是植物最痛苦的時候,如果把人比作植物,那么讀書就是生根發(fā)芽,這是最艱難的階段,因為讀書會讓一個小孩兒失去很多玩耍的時間,但只要度過這個艱難時期,學業(yè)有成就是破土而出,你就會成為一棵好苗甚至成為一棵大樹、成為棟梁。所以,你現(xiàn)在不想讀書,就像是一粒種子不想發(fā)芽,不想發(fā)芽的種子只能腐爛在泥土里,你愿意成為那粒腐爛的種子嗎?”
孫維剛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站起來說:“我明白了,我不愿意做腐爛在土里的種子,我要長成大樹。”
后來,孫維剛雖然沒能成為季羨林那樣的大師,但也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優(yōu)秀人民教師等諸多榮譽,他推行的“大循環(huán)教改實驗”,對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