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萍
(貴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0)
脂肪肝屬于肝臟病理學改變,由于患者肝細胞內部脂肪含量過多,易增加機體血液循環(huán)壓力,進而增加冠狀動脈病變風險[1]。研究[2]數據顯示,脂肪肝的發(fā)病率僅次于病毒性肝炎,是威脅人體健康的第二大肝臟疾病。中醫(yī)治未病理念的歷史十分悠久,而通過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該種理念現(xiàn)已成為中醫(y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研究通過分析中醫(yī)治未病結合康復護理的優(yōu)勢,并進行對比。報告如下。
1.1基線資料 研究對象為收治時間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脂肪肝患者,80例患者中,40例為觀察組、40例為對照組。納入標準:符合疾病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的相關文件,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存在心肺功能異常、全身系統(tǒng)疾病;伴有精神異常。觀察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平均值(56.22±1.52)歲,疾病類型:肥胖型脂肪肝25例、酒精型脂肪肝10例、其他類型5例。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平均值(56.69±1.89)歲,疾病類型:肥胖型脂肪肝26例、酒精型脂肪肝10例、其他類型4例。兩組的各項資料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實施中醫(yī)治未病結合康復護理、常規(guī)護理,如下:常規(guī)護理:加強患者日常生活干預,并開展健康教育。中醫(yī)治未病結合康復護理,護理內容:(1)防?。鹤o理人員需結合患者病情特點,糾正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并使其能夠認知到脂肪肝的危害,并了解危險因素。對于肥胖型脂肪肝人群,在制定飲食和運動計劃的同時,需對患者糖類、脂肪類的攝入量進行限制,并將低糖食物作為日常飲食;對于酒精型脂肪肝患者,應對其酒精攝入量進行嚴格限制,并勸解其戒煙戒酒。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家族病史進行詳細分析,并告知其保證休息充足,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適當運動。(2)治?。涸诮o予患者對癥治療的同時,護理人員需對患者早期發(fā)病征兆進行觀察,并進行疾病預防,可采用祛痰化濕、消脂行氣等方式,從而避免疾病加重。同時需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嚴密觀察,并選擇中醫(yī)康復護理模式,比如穴位貼敷、艾灸、足浴等,避免疾病加重[3]。(3)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為患者講解有關脂肪肝的相關知識,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存在的疑惑進行耐心解答,并重點強調情志在疾病康復中的重要性。在進行疾病防治過程中,應充分應用情志調節(jié),使患者能夠保持樂觀心態(tài),從而達到提高康復效果目的。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各項護理指標、護理滿意度。
2.1對比2組各項護理指標 對照組各項護理指標不及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項護理指標的對比
2.2分析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脂肪肝患者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分析護理滿意度(%)
在人體正常肝臟組織中,通常存在少量的脂肪,肝臟中正常脂肪的儲存量占肝臟總量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若人體肝臟中積聚的脂肪大于百分之五,則判定為脂肪肝[4]。對于輕度脂肪肝,其臨床癥狀不顯著,當疾病發(fā)展為重度時,易影響身體機能,對健康造成影響。
中醫(yī)治未病為中醫(yī)學的核心理念,其主要是借助合理用藥、運動、飲食調配、情志調節(jié),能夠恢復機體陰陽平衡,達到補氣活血目的,使機體抵抗力得以增加。采用該種理念,能夠達到無病防病、有病避免加重的效果。中醫(yī)治未病主要是通過合理的干預,將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促進人體恢復身體機能。將該種理念與康復護理結合,能夠改善其體重指數、血脂和血糖水平,促進疾病的轉歸[5]。本研究數據顯示,對照組各項護理指標不及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脂肪肝患者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脂肪肝患者在護理中應用中醫(yī)治未病結合康復護理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