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并攝影/李瑜
△相較于泡饃,小炒的配料和顏色搭配都豐富很多 王蓬勃 攝
清晨,天色微亮,街上還沒有多少行人,關(guān)中集市的羊肉館里卻已熙熙攘攘、人聲鼎沸。許多人趕早起來,只為最先吃到湯清味濃的“開鍋羊肉”??醋郎?,一碗熱氣騰騰的水盆,兩個半月形的燒餅,一份清爽可口的小菜,瞬間喚醒味覺。夾幾片羊肉于饃中,就一口生蒜,喝一口湯,擦一把額頭的汗,眉眼間全是滋潤、舒坦。
陜西的羊肉泡饃歷史悠久,史書對其形成最早有兩說。一說,起源于商周時代的“羊臐”,秦漢時叫“羊肉臐”,唐宋時被稱為“山煮羊”。另一說,起源于《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的羊羹,最初多用于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到了隋朝出現(xiàn)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jīng)》),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面食混作的烹調(diào)形式。蘇東坡詩句“秦烹惟羊羹”,意思是秦地的美食當推羊肉湯。羊肉性溫,羊肉湯鮮,湯中含有蛋白質(zhì)、維生素、脂肪、多種礦物質(zhì)等營養(yǎng)成分,有補中益氣、溫腸散寒的功效……
△碼好肉等待制作
水盆羊肉料重湯鮮、肉爛味醇,渭北平原的冬小麥粉白筋道,打制出的燒餅香脆可口。將煮好的羊肉撈出晾涼,按規(guī)矩擺放“肥瘦肋扇案中央,羊頭旄根案頭亮,腱子油腸分置放,雜碎染紫另一旁”。切好的羊肉碼放在老碗中,也可配以粉絲,冒熱后,盛以滾湯,放入香菜,淋少許明油,一碗地道的水盆羊肉就做好了。月牙餅一分為二,中間貼開的地方,正好是適合筷子撬開夾肉的地方。當然,也可以將燒餅掰塊泡入湯中。湯清香、肉酥爛、餅焦黃,這大口吃肉,大碗喝湯的架勢,也把古樸、厚重的黃土文化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剛剛煮好肉、開鍋的羊肉湯
許多百年泡饃老店隱藏在西安街道的角角落落
如今名揚四海的陜西牛羊肉泡饃主要是在明清時期逐漸發(fā)展,日臻成熟的。牛羊肉泡饃確切來講應(yīng)屬牛羊肉煮饃,相較傳統(tǒng)的羊肉泡饃在做法上發(fā)生了顛覆性改變。首先是饃,不再是熟的烙餅或燒餅,而是包含九成死面的饦饦饃,經(jīng)過手工揉制和炭火烤制,呈現(xiàn)出金剛?cè)?、菊花心、老虎背的外觀。因為是死面制成,所以不能直接食用,必須高溫烹煮。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將牛骨羊骨牛羊肉及牛油按一定量配比,加入各類佐料,按先后順序煮十多個小時,之后撇油、撈肉、兌燙備用。吃時將饦饦饃掰成花生粒大小放入碗內(nèi),再配以熟肉、粉絲、蔥花等,滾湯下鍋,撇沫、調(diào)味、不翻不攪,一個顛勺,美味即成。肉爛湯濃、饃香四溢,再配上糖蒜和辣醬就可大快朵頤。老孫家、老白家、伊品齋、鳳祥齋等羊肉泡饃老字號各有各的口味、各有各的特色。
△泡饃館里食客盈門時,爐頭火力全開
?西羊市原名羊市,歷史上牛羊交易的繁榮對泡饃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
△“金剛?cè)?、菊花心、老虎背”,饦饦饃的質(zhì)量關(guān)系著泡饃的口感
△掰饃是個“技術(shù)活”
△牛、羊肉泡饃確切來說應(yīng)屬牛羊肉煮饃 王蓬勃 攝
△吃著,諞著,閑適又滿足的一天
牛羊肉泡饃不僅講究烹調(diào),更講究會吃。第一種“干刨”,通過煮制,湯汁完全入饃內(nèi),此饃筋而韌、粘而滑。第二種“口湯”,煮的饃酥綿光滑,吃完碗內(nèi)留湯一口。第三種“云片”,將饃掰成薄片狀,界于“干刨”與“口湯”之間,越嚼越香。第四種“水圍城”,寬湯煮饃,碗四周是湯,中間是饃,湯多饃散、清香綿滑。廚師往往根據(jù)食客掰饃的結(jié)果來完成一碗泡饃的烹制,由此可見,牛羊肉泡饃是食客與廚師互動完成的美食。吃泡饃講究趁熱吃、順邊刨、慢慢品,切忌來回翻攪。吃完泡饃再飲熱湯一碗,渾身舒暢、心滿意足。美食帶給人的快樂簡單又直接。
泡饃的形式也是隨時代發(fā)展變化而來滿足大眾對口味的不同要求,牛羊肉泡饃又逐漸衍生出一種新吃法,就是現(xiàn)在廣為流行的小炒。小炒較之泡饃配料更豐富,制作時先炒后煮且加入鹵肉汁,味道濃郁厚重,還有酸辣爽口的獨到滋味,很受大眾青睞。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個地區(qū)的飲食文化反映著當?shù)厝说男愿裉卣?。牛羊肉泡饃看似粗獷豪放,實則精烹細制,就像陜西人的性格:豪爽、細膩、耿直、真實。
吃泡饃少不了糖蒜和辣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