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月流火的日子里,也正是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火熱的日子。我于宅家的無聊之時收到了劉均田自西安寄來的新書——《秋的回望》。
我展開書,粗粗地翻看:他那滿滿的回望,依舊是濃濃的煙火。
我與均田,算是廣義的戰(zhàn)友。雖彼此相知,卻并無交往。翻罷書,我給他打了電話,交往便從此開始了。隨后,他又在微信里發(fā)來一篇散文給我看,標題為“消防人”。
是的,劉均田正是消防人。
這個出生于黃土高原的青年,剛滿十八歲時便走出了清澗的大山溝,來到古都西安,成為一名消防戰(zhàn)士。
自此,他在火中行,煙里走,成就了自己壯麗的火線人生。期間,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又西出陽關,經(jīng)大漠,走樓蘭;在西部邊陲的火焰山下,守邊關,闖火海,一直戰(zhàn)斗到天命之年。在長達三十載的歲月中,他不僅造就了獨特的消防情懷,而且亦武亦文,又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情懷。工作之余他搜字索句,寫文著書,發(fā)表了不少作品。退休之后,他雖定居古都,然而卻并非“困居長安”,依然是一如既往地勤奮,筆耕不輟。
不錯,眼下的劉均田可謂功成名就,且上有慈愛的父母,下有貼心的“棉襖”,家有美麗的妻子,日子和諧而溫馨。作為一名消防人,他在生命的秋季,完全可以遠離昔日的煙火,盡情享受生活的甜美,收獲秋的充實。然而他卻并未如此,而是通過一篇篇文字,不斷地在沒有了煙火的日子里,回望過去戰(zhàn)斗歲月中的煙火……
我翻開劉均田的書,他回望的第一篇作品是一部電視專題片的腳本。那部專題片記錄的是1988年3月5日發(fā)生在西安的一場液化石油氣爆炸事故的火災搶險戰(zhàn)斗,消防界行內(nèi)稱之為“3·5”爆炸。
每年都有一個“3·5”,每年的“3·5”都會有不同的事件發(fā)生。每個“3·5”事件都會為這個日子注入新的內(nèi)涵。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從此,一個平民英雄,一個偉大的戰(zhàn)士被人民熟知,一個精神的豐碑在人民中豎起。從此,“3·5”便成為學雷鋒的紀念日。
1988年的“3·5”那天上午,西安市公安消防支隊的官兵在副政委賀軍勝的帶領下走上街頭,開展為民服務的“學雷鋒”活動,這是他們每年必有的傳統(tǒng)活動?;顒又?,賀軍勝做了動員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雷鋒精神的實質(zhì)是奉獻,消防精神的實質(zhì)也是奉獻,我們要為國、為民全心全意地奉獻……
雷鋒是一名戰(zhàn)士,賀軍勝帶領的也是戰(zhàn)士。戰(zhàn)士是什么?是軍隊最基層的成員,是共和國最忠誠的人?!皯?zhàn)士”二字永遠與“奉獻”二字關聯(lián)。難怪賀軍勝在簡短的動員中反復講奉獻。
“3·5”注定是個奉獻的日子。
上午,賀軍勝帶領戰(zhàn)士們學雷鋒、做奉獻,他們在上午的奉獻活動中誰也沒有去想下午的事。但是幾個小時后,當日下午,他們卻在一場戰(zhàn)斗中奉獻了所有——賀軍勝和另外六名戰(zhàn)士一同犧牲了。他們中最年輕的二十歲,而賀軍勝,也僅有四十三歲。
其實,就在賀軍勝上午帶領戰(zhàn)士學雷鋒、做奉獻,下午先忙工作,后赴火場,為國盡忠的同時,他身上還背負著最后一次盡孝的家庭責任——為父親買壽衣。他那身患絕癥、久病在床的老父已經(jīng)生命垂危,正等著他買回壽衣,料理后事呢……然而誰能想到,妻子張臘梅一次又一次打電話,他沒接;一次又一次發(fā)傳呼,他沒回;電話不回,人也不回;直到晚上,仍不見人影。作為消防人的妻子,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干什么的,對于那些不能回、不能歸的日子已司空見慣。盡管如此,這夜以繼日的不聞人聲、不見人影,加之那消防車的聲聲警報仍然震得她心神不寧。
當妻子提心吊膽地熬過了一夜后,下決心一定要去現(xiàn)場看看。然而當前來接她的支隊司機見了她后卻連車也開不動了,竟蹲在地上大哭不止。這下子張臘梅什么都明白了……
就在賀軍勝犧牲七天之后,老父親也含悲而逝。生離作死別,臨終也沒有穿上兒子盡孝的壽衣,兒子也沒有見上父親最后一眼,彼此各帶著遺憾遠赴黃泉……
看到這里,我的雙眼不由得被淚水模糊,再也看不清下面的段落。
發(fā)生在西安的“3·5”爆炸,作為消防人,無一不曉。然而二十幾年過去了,今日回望,仍不免讓人感傷。那時,劉均田正戰(zhàn)斗在西安。那與煙火相伴的歲月,是劉均田難以忘懷的。而除了西安的“3·5”爆炸外,還有深圳的“8·5”爆炸,天津的“8·12”爆炸……,那是每一個消防人都難以忘懷的。
有難忘,必有回望。
我在閱讀劉均田的《秋的回望》之后,又從他“回望”之外的散文里看到,他當初的“小棉襖”已經(jīng)長大成人,并已成為勇敢的消防員,接替了他的事業(yè),走上了搶險救援的現(xiàn)場……
人生之秋,常需回望?;赝牡钠D辛。
人生之秋,也需展望,展望冬的收藏,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