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江蘇省丹陽市云陽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丹陽212300
輪狀病毒為腸病毒科下屬的一種病毒類型,其具備雙股RNA,依據(jù)病毒具備的抗原性可將其分為7組,分別為A~G組,其中A組、B組與C組可對人體造成感染[1]。A組輪狀病毒的主要感染對象為嬰幼兒,其是導致嬰幼兒發(fā)生腹瀉的主要病毒類型,有資料顯示嬰幼兒腹瀉中A組輪狀病毒感染率接近80%,其中又以2歲以下幼兒為主要發(fā)病群體[2]。輪狀病毒主要經(jīng)由糞-口傳播,病毒感染后會導致患兒出現(xiàn)嘔吐、脫水、腹瀉等癥狀,可引發(fā)機體水、電解質失衡,甚至對患兒生命產生威脅。為有效改善疾病預后,就需盡早診治[3]。因此分析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對嬰幼兒腹瀉的診斷價值,對于嬰幼兒腹瀉的診治均具備積極意義[4]。該次研究就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因腹瀉到該院就診的150例患兒的臨床資料,探討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對嬰幼兒腹瀉進行診斷的臨床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因腹瀉到該院就診的150例患兒的臨床資料,年齡1~6歲,對其他病毒感染引發(fā)腹瀉的患兒進行排除。
檢測試劑盒為輪狀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20人份/盒,購自英科新創(chuàng)(國械注準20173401226)。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開展檢測工作,首先將滴管旋開,取出采便勺,采集患兒糞便標本,采集量為100 mg左右,取樣后抹平勺面,將采便勺放入滴管內,與樣本稀釋液混合,將滴管蓋旋緊后震蕩滴管。在干燥臺面上放置測試卡,注意保持測試卡平整,將滴管上的蓋帽折斷,向測試卡加樣端中心加入2~3滴樣本,應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法對A群輪狀病毒進行檢測。于硝酸纖維素膜上的檢測區(qū)包被A群輪狀病毒抗體,并用膠體金標記A群輪轉病毒單克隆抗體,若檢測區(qū)出現(xiàn)1條紅線,則檢測結果為陽性,若無紅線形成,則檢測結果為陰性。加樣后5~10 min內對結果進行判讀。
①該組患兒的A組輪狀病毒陽性率;②不同性別患兒A組輪狀病毒陽性率;③不同年齡組(0~1歲、>1~2歲、>2~6歲)患兒A組輪狀病毒陽性率;④不同季節(jié)(春夏季、秋冬季)發(fā)病患兒A組輪狀病毒陽性率;⑤不同性狀糞便(黏液便、水樣便、蛋花湯樣便、其他)患兒A組輪狀病毒陽性率。
數(shù)據(jù)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與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該組150例患兒在接受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后,48例患者為陽性,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為32.00%。其中男82例,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27例(32.93%)例;女68例,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21例(30.88%)。男性與女性患兒的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71,P=0.789)。
>1~2歲組患兒的陽性檢出率最高,不同年齡段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患兒A組輪狀病毒陽性率比較
春夏季發(fā)病患兒共70例,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15例(21.43%),秋冬季發(fā)病患兒共80例,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33例(41.25%)。秋冬季節(jié)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高于春夏季節(ji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741,P=0.009)。
黏液便或水樣便腹瀉患兒的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較高。見表2。
表2 不同性狀糞便患兒A組輪狀病毒陽性率
輪狀病毒為呼腸病毒科中輪狀病毒屬,其是引發(fā)低齡兒童死亡的主要病因,輪狀病毒引發(fā)的腹瀉一般具備自限性,病程通常為7 d左右,病情痊愈后基本無后遺癥,但若患兒出現(xiàn)嚴重輪狀病毒感染,同時未能得到及時治療,或治療方法不合理,則可能引發(fā)小兒心臟損害等嚴重并發(fā)癥,因此做好輪轉病毒檢測,根據(jù)檢測結果實施積極治療對于預后改善尤為重要[5]。該次研究應用的膠體金法在對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感染進行檢測時,操作簡單,檢測速度快,同時具備極高的特異度,在各級醫(yī)療單位特別是基層醫(yī)院中屬于檢測輪狀病毒感染的首選方法[6]。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150例患兒在接受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后,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為32.00%。與前人研究報道[7]中輪狀病毒感染率30.82%基本相符。表明嬰幼兒腹瀉因素中,輪狀病毒感染占比較高,屬于引發(fā)嬰幼兒腹瀉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男性與女性患兒的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無明顯差異,表明性別不會影響輪狀病毒的感染幾率。>1~2歲組患兒的陽性檢出率為52.94%,高于0~1歲組的18.18%與>2~6歲組的7.41%(P<0.05),0~1歲組患兒的輪狀病毒感染率較低,可能是由于患兒經(jīng)由母體獲取的特異性IgG抗體以及分泌型IgA抗體可使新生兒抗感染能力增強,因此可有效預防部分輪狀病毒的侵入,由此取得較低的輪狀病毒感染率[8]。而>1~2歲組患兒大多已經(jīng)停止母乳喂養(yǎng),該部分幼兒主要應用混合喂養(yǎng)方式,使得其通過飲食攝入的IgA抗體水平明顯降低,自身具備的IgA抗體也會逐漸減少,加之隨著年齡加大,幼兒的活動范圍與活動強度增加,暴露風險提高,因此其具備較高的輪狀病毒感染風險[9]。>2~6歲組患兒的陽性率明顯降低,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該年齡段幼兒自身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逐漸發(fā)育完善,加之其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輪狀病毒感染,自身機體sIgA水平提高,主動免疫功能增強,使得輪狀病毒感染風險降低[10]。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春夏季發(fā)病患兒共70例,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15例(21.43%),秋冬季發(fā)病患兒共80例,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33例(41.25%)。秋冬季節(jié)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高于春夏季節(jié)(P<0.05)。與國內研究報道基本相符[11]。導致輪狀病毒感染呈現(xiàn)出明顯流行趨勢的原因可能與空氣溫度、氣候、濕度、菌株變異存在關聯(lián),由于秋冬季節(jié)具備較低的溫度以及濕度,因此可使病毒增殖以及傳播效率提高,同時在溫度較低的環(huán)境中,病毒具備更長的存活時間,這也可能是秋冬季節(jié)輪狀病毒感染高發(fā)的原因之一[12]。
同時該次研究發(fā)現(xiàn),黏液便或水樣便腹瀉患兒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較高,分別為44.23%與38.71%,因此臨床上在為腹瀉嬰幼兒開展樣本檢測時,當發(fā)現(xiàn)樣本表現(xiàn)為黏液便或水樣便時需引起重視,避免造成輪狀病毒漏檢,同時做好與其他因素導致的腹瀉之間的鑒別。有學者[13]通過對輪狀病毒感染個體腸道內菌群情況應用分子方法開展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當機體受到輪狀病毒感染后,患者機體腸道菌群內的豐富程度會明顯降低,認為導致這一情況發(fā)生的原因和輪狀病毒的致病機制相關。輪狀病毒引發(fā)的腹瀉為滲透型腹瀉,輪狀病毒進入腸道后會在小腸絨毛細胞內進行增殖,由此導致細胞出現(xiàn)空泡變性以及壞死,使腸黏膜具備的水分以及電解質回收能力降低,使腸黏膜吸收蛋白質、脂肪以及糖的能力減弱,進而使腸腔內滲透壓提高,導致腸蠕動性明顯增強,使腹瀉癥狀加重[14]。并且在開展鏡檢時還可檢測出不同數(shù)量的白細胞與脂肪球,因此在對糞便標本進行鏡檢時,若發(fā)現(xiàn)存在白細胞與脂肪球,則患兒可能出現(xiàn)輪狀病毒感染,需為患兒開展A群輪狀病毒抗原檢測,使感染病原體類型得到盡快確定,為后續(xù)治療的實施提供參考,使疾病預后得到有效改善。
綜上所述,輪狀病毒為嬰幼兒腹瀉發(fā)生的主要病原體之一,盡早開展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工作,可為患兒疾病診斷與治療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