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霜霞
濱州市濱城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山東濱州 256651
兒科在醫(yī)院眾多科室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患兒的年齡普遍較小,缺少完整的社會經驗和自我意識,其對于疾病的感受和表達往往較為模糊,也因此給護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工作難度[1]。對于部分發(fā)病較急、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如護理人員不能給予患兒科學的護理,預防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就可能由于護理風險事件增加患兒痛苦,威脅患兒健康,甚至引發(fā)護患糾紛,損害醫(yī)院的形象[2]。風險防范式護理,進一步突出了患者的主體地位,可以實現多種風險的科學管理,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保障患兒護理安全[3]。該文選擇 2018 年 9 月—2019 年 9 月該院兒科收治的80 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就風險防范式護理的應用與護理效果,進行了探究,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兒科收治的患兒80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雙盲隨機分組方法,隨機均分為兩組,即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對照組40 例患兒中,男女患兒分別有22 例和18 例;最小年齡2 歲,最大年齡8 歲,平均年齡(5.23±2.41)歲。研究組 40 例患兒中,男女患兒分別有19 例和21 例;最小年齡3 歲,最大年齡 10 歲,平均年齡(5.77±2.52 歲)。
分別就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等實施對比,各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組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兒與家長對研究內容全部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兒全部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常規(guī)護理措施包括信息采集、常規(guī)穿刺護理、常規(guī)健康宣教等。
研究組患兒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基礎上,進一步接受風險防范式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護理風險識別。兒科護理風險的來源較為復雜,不規(guī)范的護理操作、未能及時交流等均可能導致護理風險,同時面臨著患者方面的風險。對此,護理人員首先要在工作整理和總結的基礎上,明確兒科護理中的常見風險,對主要風險進行分類,并以此為基礎,明確風險相關影響因素,制定初步的風險防范計劃[4]。風險防范計劃要根據風險的成因、影響因素等信息,綜合兒科護理實踐,從實踐出發(fā)制定可操作性強、科學的防范措施,要避免風險防范流于形式,切實突出患兒主體地位,確?;純鹤o理安全;②基于風險識別的風險防范式護理。兒科的風險種類眾多,要根據不同風險的種類、特征等,給予患兒全方位的護理,以避免風險的發(fā)生。首先,科室內部要進一步優(yōu)化工作安排,實現各項資源的科學配置,在護理人員數量不變的基礎上,通過靈活的工作安排,進一步緩解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激發(fā)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配合責任制管理制度,規(guī)范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行為,避免由于護理人員操作不當造成的護理風險[5]。其次,兒科要重視風險防范和護理,科室內部要成立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出任組長,統(tǒng)一負責內部風險管理工作,監(jiān)督各項風險管理護理工作的落實,指導其他護士工作。最后,對于患兒方面的風險,考慮到患兒的年齡較小,護理人員要注意與患兒的溝通,尤其是語言、語氣的調整,要從患兒的角度,積極了解患兒的需求和問題,幫助患兒完成完整的自我表達,從而了解患兒的需要和潛在的風險,通過科學的護理,避免風險的發(fā)生,提高護理質量和安全性。護理人員要同時對患兒和家長開展健康教育,要根據患兒實際情況,明確告知患兒與家長疾病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要通過溝通提高患兒與家長的護理依從度,最大限度避免風險的發(fā)生[6];③基于風險防范的患兒心理護理?;純河捎谀挲g較小,對于兒科護理有著天然的恐懼,在護理過程中很容易由于恐懼、緊張等不良心理,出現不配合護理的情況,從而增加護理風險。對此,護理人員還要注意對患兒開展心理護理,及時安撫患兒情緒,幫助患兒排解不良心理,以此為基礎獲得患兒的信任,提高患兒護理依從度和護理滿意度。
分別對比兩組患兒護理期間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
分別對比兩組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完成,調查表共20 項問題,每項問題5 分,問卷滿分100 分。問卷得分未超過60 分,表示“不滿意”;問卷得分在60~80 分區(qū)間,表示“滿意”;問卷得分高于 80 分,表示“非常滿意”。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 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兩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對比
護理風險事件是護理工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安全事件。兒科在醫(yī)院眾多科室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僅護理工作任務繁重,并且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很難有效配合護理工作以及完整表達自身感受,加之患兒對于兒科護理的天然恐懼,故而面臨著更多的護理風險[7]。與此相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健康意識、維權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如患兒在護理過程中出現風險問題,還很容易導致護患糾紛,甚至損害醫(yī)院的社會形象。對此,在兒科落實風險防范式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8]。
風險防范式護理,進一步突出了患兒的主體地位,可以通過對兒科護理常見風險的有效識別和管理,避免各類風險的發(fā)生,提高患兒護理依從度,給予患兒全方位的護理,從而達到提高患兒和家長護理滿意度的目的[9]。風險防范式護理可以從護理、管理、患兒等不同角度,開展風險防范和護理工作,同時注重護理人員的培訓和患兒的心理護理,對于減少患兒哭鬧、靜脈穿刺風險、不良心理等常見護理風險,有著積極的作用[10]。另外,風險防范式護理強調制定科學的風險防范計劃和加強管理,有利于科室內的資源優(yōu)化培訓和責任制管理的落實,是減輕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和質量的重要舉措。
該組研究中,研究組患兒全部接受風險防范式護理。對比兩組患兒及家長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和護理滿意度可以發(fā)現,研究組兩項指標均要優(yōu)于對照組,其中研究組40 例患兒僅有2 例出現護理風險事件,而對照組40 例患兒中9 例患兒出現護理風險事件,研究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5.0%低于對照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22.5%(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5.0%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7.5%(P<0.05)。這與吳媛媛等[11]的研究結果: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83%(P<0.05),基本一致。證明,風險防范式護理可有效識別兒科護理工作中的常見風險問題,給予針對性的風險管理,同時護理人員的業(yè)務水平、職業(yè)素養(yǎng)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從源頭控制了風險的發(fā)生,進而達到減少風險、提高護理滿意度的目的。
綜上所述,將風險防范式護理應用與兒科護理管理,可有效減少患兒的護理風險事件,提高患兒與家長的護理滿意度,有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