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寶
1986 年,從上海大隆機器廠技校畢業(yè)后,陳聯進入了百年老廠上海大隆機器廠;1996 年,因工作上的需要,他調入了中德合資的上海沃馬—大隆超高壓設備有限公司工作,開始了和公司所有早期員工一起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拔宜诘奈竹R—大隆公司創(chuàng)建至今有25 年了,我也在沃馬—大隆整整工作了25 年。這些年,我親歷了公司生產規(guī)模由小到大,經濟實力由弱到強,用自己的雙手和公司一起打拼成長。”20 多年來,陳聯先后被評為上海電氣“李斌式”職工與“李斌式”職工標兵;由他領銜、擔任骨干的生產班組也并評為“上海市工人先鋒號”。2020 年,陳聯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
百年老廠上海大隆機器廠是陳聯職業(yè)生涯的起點,1986 年從技校畢業(yè),他進入大隆廠的超高壓分廠工作,主要從事車間生產設備的維護管理?!斑@個崗位主要就是修理機床,當時廠里的機床設備很多,包括大型的龍門刨床、臥式鏜床等等,林林總總、大大小小,有數百臺不同類型的設備?!睂τ趧偖厴I(yè)入行的陳聯來說,要短時間把這么多設備的結構熟悉起來,簡直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任務”。師傅鼓勵陳聯的話也很實在:“要學走,先學爬”?!氨е彩露加械谝淮蔚男?,我開始跟著師傅學技術,先是試著操作,再到拆裝各種機床。回想起來,我特別感激師傅的嚴厲,我對機械的了解在那段時間飛速進步,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p>
1996 年,因工作需要,陳聯調入了中德合資的上海沃馬—大隆超高壓設備有限公司工作,開始了和公司所有早期員工一起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那時公司剛剛成立,面臨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產品沒有市場?!皼]有市場我們就利用各種辦法創(chuàng)造市場,當時,我們公司成立了一支清洗隊伍,每天帶著自己的設備到上海周邊的化工廠、藥廠、焦化廠清洗換熱器管道、反應釜?!?/p>
清洗工作是一項繁重的體力活,又臟又累,經常要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每次清洗結束,整個人都渾身濕透、沾滿污垢??吹疥惵摵屯逻@樣上門服務,那些廠里的工人都很震驚。“但我們大家都沒有叫苦叫累,也不覺得不好意思,看到廠家對我們的工作露出贊許的目光,大家的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也正是通過做這些清洗工作,許多廠家很快都訂購了我們的產品?!?/p>
“當前這個時代,對創(chuàng)新的需求和要求都遠遠超過二三十年前。作為一名一線技術工人,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發(fā)展,我們時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不論碰到什么困難、什么難題,凡事都要動手試一試,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鑰匙?!?/p>
沃馬—大隆是一家小型企業(yè),規(guī)模雖小但人員卻很精干。粗粗計算,這25 年,陳聯組裝了近2000 臺不同類型的國產配套高壓水射流系統(tǒng),參與了許多重大服務項目和千余次售后服務。在為用戶及時解決問題同時,他力所能及把自己掌握的技能知識傳授給用戶,助力公司打響品牌。
2014 年春,公司承接了為上海寶鋼提供多套不同規(guī)格高壓水除磷系統(tǒng)的研制、裝配、試車以及現場服務項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系統(tǒng)終于研制、組裝出來了。但沒想到的是,系統(tǒng)剛開始運行時就出現了劇烈振動。陳聯連忙帶著幾個同事趕往現場。經反復排查,大家發(fā)現高壓泵沒問題,原來是現場管路的布置存在缺陷。問題變得有些棘手,企業(yè)的管道已經很難改變。經過多次思考、反復試驗,陳聯提出了加裝“補水閥”的建議。通過改進,寶鋼的管路振動小、運轉平穩(wěn),提高了系統(tǒng)的安全可靠性和作業(yè)率,也達到了穩(wěn)定高效除磷的目的。
2015 年春,德國沃馬向山東日照鋼廠的3 條ESP 生產線提供了40 臺550ARP 大流量高壓泵,主要用于生產線除磷。這也是陳聯經歷過條件最為艱苦的“硬仗”之一。首先,鋼廠的環(huán)境十分炎熱,平時就有四五十攝氏度,烤得人熱汗橫流。另外,現場是一個狹小的地下室,十幾平方大小。為了把數噸重的設備卸下來,只能用最簡陋的“手葫蘆”一寸一寸地挪。
“為了按時完成任務,我和幾個同事不得不經常加班到深夜。多少次,大家走出地下室時,外面已是漫天星斗了。”就這樣,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陳聯曾二十多次奔赴日照鋼廠。工作任務終于完成了,但他卻并不完全滿意。通過大量總結和思考,陳聯撰寫了近萬字的《山東日照鋼廠德國沃馬有限公司550ARP 高壓泵故障的分析報告》,并提出了自己的改造設想。這份報告得到了技術專家的認可,改造后的高壓泵不僅可以24 小時連軸轉,設備故障率也大為降低。
在25 年的工作生涯里,陳聯從一個普通的3 級鉗工,成長為一名高級技師,公司曾先后4次派他去德國沃馬公司進行技術培訓。不過,這條出國培訓的路,一開始卻并不好走。德國的技術人員以嚴謹著稱,甚至于有些傲慢,起初對陳聯的到來是不太重視的。
“在德國公司的總裝車間,我常常被晾在一邊,被要求打打下手。我心中憋著一口氣,想著一定要讓他們刮目相看?!标惵撜f,自己干活有個特點,手腳比較快、注重效率。也正是這一點,即使被安排一些最基礎的工作,在相處中,德方技術人員還是漸漸開始對陳聯有了認可。一來二去,第二次到德國,對方已經對陳聯很熱情,一些技術上的竅門、設備組裝上的關鍵問題,都肯毫無保留地傳授。
這四次交流培訓,時間跨度上有20 多年。每次學習回來,除了對學到的技術消化、運用,陳聯還不間斷地在自學英語,為進一步的學習交流打基礎?!叭说街心觊_始學英語談何容易,但是公司派我去培訓,我一定不能白白浪費了機會。”從一開始只會一點兒英語和打手勢,到逐漸積累了更多專業(yè)詞匯。四次技術培訓,陳聯的收獲越來越多,也更能展示自己的技術特長,德方技術人員對他豎起大拇指。
“回國后,我吸取德國沃馬產品先進的控制方法和裝配技術,把這些技術都運用到我們自己組裝的產品上,使得我們自己組裝產品的性能不斷提高,接近和達到德國沃馬原裝產品的技術要求?!?/p>
對于機械行業(yè)來說,技術上的學習交流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陳聯說:“上海電氣的著名勞模李斌在多種場合分享過關于技術交流的故事,他曾說,中國工人的形象已經不再是那種五大三粗的體力勞動者了,而是有知識、有技能、有智慧的產業(yè)工人。通過知識、技能和智慧,產業(yè)工人能夠實現中國制造技術進入世界一流行列的夢想。我們當代產業(yè)工人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永遠‘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