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的戰(zhàn)火蔓延至中朝邊境,嚴重威脅到我國的國防安全。我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一起抗擊侵略者,將侵略者成功從中朝邊境趕到“三八線”附近。1951年7月,作戰(zhàn)雙方在朝鮮開城舉行首次停戰(zhàn)談判,后改至板門店。雙方在“三八線”一帶相對峙,打打談談。
從1952年下半年起,美國國內要求朝鮮戰(zhàn)爭停戰(zhàn)的呼聲越來越高。1952年是美國的大選年,美國前陸軍五星上將、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艾森豪威爾在競選中以承諾“早日結束朝鮮戰(zhàn)爭”為競選口號,在大選中獲勝。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上臺后,美方代表在談判桌上表現出很大誠意,并提出一些承諾和保證,談判進展很快,但每每在敲定談判簽字日期的關鍵時刻,美方總是借故推脫。
1953年4月上旬一天,我部奉命派往參加代表團的英文翻譯劉開政午飯后到廁所里小解,美方談判代表團的一名工作人員隨后跟進來,低聲對劉開政說:“總統(tǒng)(指艾森豪威爾)很愿意早日簽字,就是李總統(tǒng)不愿意?!彼谥械摹袄羁偨y(tǒng)”指的是韓國首任總統(tǒng)李承晚。美方人員同時用手指了指韓國首都漢城(今稱首爾)的方向,然后搖搖頭,匆匆離去,時間不到一分鐘。
美方這一動作顯然經過精心策劃。午飯后,許多人都在午休,板門店街頭行人稀少,地點是在廁所,那是人人都可以去的地方,不會引起任何懷疑,傳遞在兩個普通工作人員之間進行,當時沒有第三個人在廁所,傳遞過程的保密性可以保證。雖然傳遞的內容基于語言和表情,并沒有任何的書面依據,但其含義是不言自明的。
艾森豪威爾上臺后,雙方的談判進行得很順利,3月份已就停戰(zhàn)協(xié)定的全部條款達成共識,只等簽字,不料遭李承晚激烈反對,美方軟硬兼施都不能使李承晚改變態(tài)度,這是美方代表在談判桌上一再借故推遲簽字日期的原因。
李承晚與美軍叫板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近兩年的停戰(zhàn)談判都是由美方一手包攬,從未與韓方商量,李承晚多次抗議未果;二是李承晚手里掌握著約8個師團的軍隊,數量大于美軍,其中約半數是裝備相當精良的主力師團。因此,要迫使李承晚很快就范的唯一辦法就是向其施加巨大的軍事壓力,而美國本身不能那么做,因為畢竟是盟友,只有中方有采取行動的可能,這就是美方為何要送出那份情報的根本原因。
我軍在金城一線重拳反擊后,由于形勢的嚴峻,美軍不得不卷了進去,派重兵去支援韓軍,付出巨大代價,這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果,與美軍對送情報風險嚴重的估計不足有關。美軍向我方送出的那份情報,實際是其向我方提出的一種請求,我方之所以接受請求,是因為它符合我方的戰(zhàn)略意義和早日停戰(zhàn)的愿望,因此可以說,我金城反擊的勝利客觀上幫美國的政要和將軍們結束了那場為期3年多的戰(zhàn)爭。(摘自《環(huán)球時報》 李墨 口述 胡凱琳 整理記錄 口述者李墨時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六十軍政治部敵工科干事,農業(yè)部離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