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注重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提倡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中,實踐證明活動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任何一種新課程的推廣,都需要在課堂上實施,都會暴露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及時的總結、查缺補漏。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思考和研究語文活動教學策略已成為擺在當前廣大語文教師面前一個重要的課題,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努力,共同借助課程例文有效開展教學。
一、在語文教學中采用活動教學的重要意義
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在于幫助和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yǎng),實現整體素質的提升。但是現在的語文教學方法大多都片面注重理解,對文章簡單分析,背離了新課程要求,導致語言的學習效果不佳。在語文教學中采用活動教學能夠很好地彌補這些問題的缺陷,實現語文教學的全面發(fā)展。因此,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堅持從實踐活動出發(fā),重視語文的活動教學,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語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活動教學能彌補語文課堂教學的不足,使課堂知識得到延伸和拓寬,增加學生的眼界,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促使學生的學習得到鞏固和強化,對學生語文的提升有著很好促進作用,發(fā)揮著重要的教學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采用活動教學也是對新大綱的認真貫徹落實,大綱明確提出了語文要注重運用,要把語文作為交際的工具,幫助學生通過語言活動的交流實現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顒咏虒W注重的就是語文的應用,學生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實現與他人的思想交流,得到語言的鍛煉,才能有所收獲。開展活動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任務要求,也是對教材內容的延續(xù)和擴展。新課程明確提出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活動教學中,以此實現全面素養(yǎng)的提高這一目標,充實學生的課外知識,幫助他們獲得精神心靈上的收獲,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技巧具有促進作用。
活動教學開展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學生能否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開展語文的活動教學,學生不再是看客,而是作為主人翁參加,這對于表現欲強的學生來說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學生就會由此愛上活動教學,積極參與,學習的興趣也得到了極大調動,他們就能夠全身心投入,享受到其中的樂趣,獲得成就感,主動性會越來越強,語文素養(yǎng)也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二、語文活動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教學活動開展前準備工作不充分
語文教學活動是對教材內容的延伸和拓展,這些資料新課程并沒有提供,需要教師自發(fā)組織,收集完善好活動教學中需要用到的相關資料,以方便學生參與。實際中,部分教師對這項工作不重視,簡單的認為只要自己準備好就行了,學生認真聽,直接參與就行了,教學缺乏計劃。導致學生在參與中缺乏參考資料,不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跟進,甚至走神,學生不能有效參與到活動中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1]。
2.對活動教學缺乏整體性把握
活動教學的開展有一定的難度,要求較高。在語文活動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自身對活動缺乏整體性把握的情形,引領作用發(fā)揮不好,沒有很好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開展閱讀教學,也沒有做到將活動教學的中心掌握好,理清活動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對活動教學缺乏正確性認識。教師對活動教學缺乏整體性把握,造成教師對活動缺乏全面的認知,更沒有獨特的見解,一味按照參考教學,按部就班講解,對學生產生不了興趣,從而大大影響實際教學效果。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忽略活動教學的目的,不能認真投入,得過且過,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2]。
3.學生主體地位認識不足
有些教師雖然能認識到新課改的要求,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學生參與活動教學中,而不再是以往的布置大量作業(yè)練習等教學方式,但是部分教師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幫助學生開闊思維,發(fā)散思想,產生火花,在活動中有所收獲,大部分只是泛泛而談,導致學生的討論毫無意義。學生得不到關注,教師教學的重心還是放在課堂教學內容上,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忽視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心得得不到表達,就會感覺課堂毫無意義,收獲不大,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4.對閱讀教學盲目延伸和拓展
教學中,部分教師堅持舉一反三的教學理念,但在實際教學中會走樣,存在對活動教學盲目延伸和拓展的情況,沒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展開教學,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等,造成結果的不理想。另外,教師希望拓展延伸學生的知識面,但是在知識拓展時卻沒有把握好其中的“度”,在知識延伸時隨意進行教材知識拓展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種盲目的知識延伸和拓展,很容易使閱讀教學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造成學生的思維混亂[3]。
三、語文教學中活動教學的有效實施方法——以《我的母親》一課為例
《我的母親》是老舍為紀念母親而寫,老舍自幼喪父,由母親獨自帶大,和母親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本文就是對母親的懷念,敘述母親生前的點點滴滴,好像母親猶在身邊,語言真誠,感人肺腑,透漏出對母親的深切思念。誰人不是父母生養(yǎng),通過把《我的母親》引入課堂,開展活動教學,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深思,實現課堂教學的全員參與效果,和在潛隱默化中實現對學生孝道的教育。
1.培養(yǎng)引導學生多讀關于親情方面的作品
閱讀習慣很重要,特別是養(yǎng)成閱讀具有教育意義的好習慣,教師要抓住這一關鍵節(jié)點,幫助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啟發(fā)他們思考、討論關于表達對母親喜愛的文學作品,注重對感情表達和語言描寫的側重閱讀,不斷積累表達方式,提升學習閱讀能力的提升,也為下一步學好語文打下扎實基礎。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有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閱讀的意義,能夠靜下心來尋求自身的提升,從而提升閱讀的積極性。而且良好的閱讀還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彼此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交流、表達、思考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進步[4]。
2.引導學生做好小組討論
語文的魅力在于語言的運用,語文的應用價值體現在交流中。新課程也極為關注交流與合作,廣大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討論學習。把全班劃分成幾個小組,通過小組學習討論,能夠實現小組每一名成員都能夠參與到學習討論中,激發(fā)大家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加強交流,碰撞火花,集思廣益,獲得更多的見解。要組織好小組討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圍繞《我的母親》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心得體會,引導學生增長情懷,得到成長。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發(fā)現人物形象生動鮮明的特征,感悟語言的真誠,情節(jié)的感人。相信,通過討論,學生既能形成個人見解又能獲得對親情的認識重視,對全文掌握好,加深對親情的認識,引導學生融入到作者的寫作情境中。
3.要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活動教學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實現了從抽象到具體的轉化,使原本不易學生理解的知識變得便于理解,給學生帶來了直觀的圖像或者聲音印象,幫助學生很快進入情景,獲得直觀的感受,能大大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這也是新課程的基本要求,使課堂的教學方式為之一新,大大豐富了語文的教學方式。
相信,隨著新課改的慢慢推進,經過廣大教師對語文活動教學的不斷研究和探索、總結和完善,學生參與語文的實踐活動會越來越多,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活動教學效果會越來越好,語文的教學水平會得到全面提升,素質教育的目標也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王生菊.借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升有效課堂教學策略初探[J].當代家庭教育,2020(29):8-9.
[2]牛倩云.借助綜合實踐活動出彩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J].當代家庭教育,2020(29):20-21.
[3]李晨媛.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家鄉(xiāng)》為例[J].漢字文化,2020(18):104-105.
[4]謝橋紅.“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小學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0(28):35-36.
朱海玲,甘肅省金昌市理工中等專業(yè)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