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決定了文言文學習需要從晦澀難懂的文言知識走向學生語用的發(fā)展。在當下的文言文學習當中,簡單機械的記憶背誦依然存在,這背離了文言文教學的原生價值,忘記了文言文教學出發(fā)的起點。因此,找到文言文教學之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搭建符合學生言語發(fā)展的運用平臺,增強學生言語建構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落實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意圖,更好實現(xiàn)課程目標價值,也才能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基于文言文的文本價值分析
現(xiàn)行的高中語文教材是以單元主題組織文本,是以課堂教學作為學習的主陣地。語文老師應該有義務、有責任擔當起發(fā)展學生言語能力的教學使命。全面圍繞文言文學習,幫助學生建構起多元的言語實踐載體,讓學生找到抵達文言文學習的有效路徑。在本單元學習當中,五篇文本作者不同,表達的內容不同,情感不同,形式也不同,但單元主題是一致的,都指向了“人與自然”的主題,指向了學生運用言語的能力。因此,教師就應該基于編者的視角,具有語篇的意識,去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得到發(fā)展。
首先,發(fā)現(xiàn)文本結構,尋找文言文的語篇價值?!兜翘┥接洝肥且ω镜翘┥胶髮懙囊黄⑽?。全文四百余字,但內容豐富,不僅詳細介紹了登山經(jīng)過,描繪了泰山日出的情景,還羅列了所見的名勝古跡,既復現(xiàn)了隆冬臘月泰山的銀裝素裹的壯麗場面,也抒發(fā)了作者對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語篇意識,就是要讓學生經(jīng)歷與作者一次“同游”。從結構角度來說,這是一篇游記,作者是按照游覽的順序把泰山的圖景如同一幅畫在讀者的面前徐徐展開。從寫法的角度,既有面的描寫,也有點的刻畫,還穿插了相關的地理知識,作者的觀點看法。從線索角度,全文以游蹤為線索,有時間的變化,有地點的轉移。兩條線索雙線并進,前呼后應。其次,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內容安排。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游記,在游記的過程當中,作者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非常多。但作者重點介紹了泰山日出的場景,這樣的安排詳略得當,體現(xiàn)了泰山之美,美在日出。這樣的“篇感”是學生通過文本的閱讀能夠直觀獲得的。要想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篇感”特點,我們還可以圍繞桐城派的言語風格特點,進一步進行教學。最后,發(fā)現(xiàn)言語特點。這篇文章字字珠璣,短句紛呈,適當?shù)拇┎彘L句。這樣讀起來既朗朗上口,又韻味十足。從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非常巧妙,狀物摹形十分傳神。如“蒼山負雪,明燭天南”一句中,一個“負”字,不僅寫出泰山的坡度、山巒的層次,積雪的厚重,還寫出來以人作喻。“明燭天南”中,一個“燭”字,把雪的光亮透徹寫得活靈活現(xiàn)。當文本沒有被選入教材之前,它所承載的內容是豐富的。寒冬臘月,作者在風雪交加當中長途跋涉,歷經(jīng)千辛萬苦登上泰山。作者放棄與家人除夕團圓的樂趣,獨自登山??梢娮髡邔μ┥降那檎嬉馇?,面對如此的路途遙遠,他萬分神往。但當一篇文本進入教材當中,就需要體現(xiàn)編者的意圖。我們必須圍繞本單元的教學價值,不斷強化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在第七單元的五篇文章中,分別安排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節(jié)選)》《赤壁賦》《登泰山記》。編者把這幾篇課文放到一起,所要傳遞的教學重點與核心價值在于單元的人文主題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這一單元當中,有赤壁之上的江月?lián)u曳,有泰山之頂?shù)娘L雪交加,有荷塘夜晚的無邊神韻,有地壇之內的生機盎然。這些景物中人與自然是相融共生的,和諧統(tǒng)一的。在這幾篇課文當中,都包含了閱讀與寫作活動。這兩個閱讀寫作活動中,一是“我仿佛第一次走過,你未曾留意的小天地”;二是“選擇一個節(jié)氣,觀察此時的景物或人們的活動”。這兩個寫作活動,主題與自然密切聯(lián)系。因此,在教學當中,我們就要把生活當中常見的自然物象與人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自然與人的精神世界建立聯(lián)系,在言語實踐中表情達意。
二、搭建學生文言文內化的實踐平臺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加強學生文本閱讀鑒賞能力,提高借助相關資料對作品進行評價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對文言文所蘊含的寫作要素盡情挖掘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追求?;凇兜翘┥接洝穼懽鲀r值的分析,充分利用課文當中典型的語言結構,從學生言語素養(yǎng)發(fā)展來看,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讀寫交流,為學生建構起文言文學習的實踐平臺,才能讓學生不斷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首先,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泰山,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寫作的對象,無論是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是張養(yǎng)浩的“風云一舉到天關,平生快意有此觀”,都是不同時期的詩人墨客對泰山的贊頌。千百年來,大家對于泰山寫作有著豐富的觀察視角,那么如何才能進一步寫好泰山呢?姚鼐另辟蹊徑,他從雪中登泰山來寫。泰山還可以從什么角度來寫呢,我們還可以補充李雪健的《雨中登泰山》學習,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書上的一篇帶出一組,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物象,獲得不同的寫作思路。其次,找到作者言語特點。作者的語言十分簡練。往往是寥寥數(shù)語,就把山水走勢交代清楚。連用動詞,寫清游覽路線,讓讀者能夠跟隨作者的腳步,迎山而上。作者將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進行結合,在角度變化當中,獲得對景物的豐富認知。再之,姚鼐是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注重理據(jù),在本文中,需要引導學生從作者考證的角度去讀懂 “古長城”“三谷”“環(huán)水”“東谷”“石刻”“天門”等歷史痕跡。最后,要進行比較閱讀。描寫泰山的文章很多,同樣描寫的都是自然,但由于作者的生活不同,經(jīng)歷不同,觀察的對象不同,因此他們的情感也不同。教師可以通過表格的形式讓學生比較本單元的五篇文本當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獲得人與自然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哲學認知。通過對自然單元中文本描述對象的顏色、聲響、動靜、疏密的認知,獲得審美愉悅。
在單元教學當中,我們既要關注不同文本的言意價值,從單元主題價值出發(fā),發(fā)展品析文本語言的能力,又要在讀寫結合中拓展文言文學習的深度。文言文的讀寫結合,不是文言文的簡單翻譯,而是在讀通、讀順、讀懂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作者的游覽線路出發(fā),感受清楚作者的見聞感受,補充完整作者省略的部分。如在學習完姚鼐登泰山的過程后,讀寫結合并沒有停止,而是可以從寫作遷移的角度,讓學生說一說除了雪天登泰山,還可以什么樣的天氣下登泰山,什么樣的心境下登泰山,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登泰山。在不同的情緒當中,泰山又會給人帶來什么樣的感受。這樣,在老師的引領之下,學生就能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寫作的著力點。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就必須圍繞教學本體的語篇意識,為學生尋找到切實有效的學習出發(fā)點,在讀寫結合當中,發(fā)展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真正獲得言語能力的生長。
參考文獻:
[1]曹茂昌.單篇文言文教學中的任務設計——以《登泰山記》為例.語文建設.2020(01):35-39頁.
[2]董健.單篇文本的任務型教學嘗試——以《登泰山記》為例.語文教學通訊. 2020年(04):43-46頁.
高歡,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第二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