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瑾
(浙江省錢塘江管理局勘測設計院,浙江 杭州 310016)
近年來,上虞區(qū)經濟迅猛發(fā)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根據《上虞市平原河道整治規(guī)劃報告》,虞北平原規(guī)劃通過“四橫三縱”骨干行洪排澇通道和4 個外排口門建設,平原排澇標準達到20 a 一遇。目前,虞北平原“四橫二縱”骨干行洪排澇通道和3 個外排口門已按規(guī)劃要求進行整治,平原排澇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但仍未達到20 a 一遇規(guī)劃標準,迫切需要實施崧北河綜合治理工程。本工程的任務為以排澇、擋潮、防洪為主,兼顧改善河道水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新建水閘,提高虞北平原的防洪排澇能力。
上虞區(qū)地處紹興市東部,虞北平原指上虞市北部水網平原地區(qū),西臨曹娥江,南接豐惠鎮(zhèn),東連余姚市,北靠杭州灣,近年來隨著杭州灣圍墾工程的逐步推進,虞北平原總面積達480 km2,地勢上呈自西向東傾斜。本工程場區(qū)地貌單元屬錢塘江三角洲相堆積,其第四系松散沉積物上部主要為錢塘江相新近沖淤物,中部為全新世河海相沉積,下部為晚更新世海陸相沉積及中更新世陸相沉積。
工程區(qū)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夏季風交替明顯,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豐沛、日照充足等特點。該區(qū)域多年平均最高氣溫37.8℃,多年平均最低氣溫-5.7℃,多年平均氣溫16.1℃,歷史最高氣溫39.5℃。常年降水量約1500 mm。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不僅年際變化大,而且年內差異顯著。春末夏初為梅汛期;夏秋季節(jié)常發(fā)生大暴雨,是形成流域大洪水的主要因素,如“620906”“630912”“880730”“890916”“970817”等,稱臺汛期;10月下旬~翌年4月稱非汛期。
工程區(qū)域為錢塘江河口段,潮流為往復流,最大流速基本上出現在中潮位。潮流動力強勁、主流垂線平均最大流速與潮差、地形、徑流等因素有關。根據2002年3月的實測資料,南股槽中沙以北區(qū)域漲潮垂線平均最大流速為2.96 m/s~2.98 m/s,流向281°~287°;落潮垂線平均最大流速3.27 m/s~3.43 m/s,流向84°~123°。
本工程位置應與一線海塘位置相協調,并做到平順連接,閘中心線應與崧北河中心線一致,所在的虞北平原上河區(qū)中水位為(即正常水位)2.80 m。三號閘布置于堤內側,為內凹式布置,閘與堤軸線距離約110 m,閘兩側堤線內凹。本工程建設需要破堤,長度306 m,新建及修復堤防連接段單側長182 m。閘前大橋與現有錢塘江一線堤防順直布置。三號閘閘前護塘河水系,西側與現有護塘河溝通,東側填筑封堵,經與管理部門溝通,護塘河東側水系擬與新東進閘溝通,三號閘管理房布置于三號閘東側。
2.1.1 水閘規(guī)模論證
在推薦的百崧河~崧北河規(guī)模基礎上,進一步論證水閘的規(guī)模,本次擬定水閘比較方案如下:方案一,水閘4 孔×6 m,總凈寬24 m,閘底高程-0.5 m;方案二,水閘6 孔×6 m,總凈寬36 m,閘底高程-0.5 m。
經過計算各方案虞北平原各代表點20 a 一遇的水位見表1,各排澇閘20 a 一遇外排水量的統計見表2。
表1 百崧河~崧北河規(guī)模比較表(P=5%) 單位:m
表2 各方案排澇閘排水量統計 單位:萬m3
由表1 和表2 可知,在推薦河道規(guī)模下,水閘規(guī)模的增加可一定程度降低虞北平原最高水位、增加總排水量:方案二較方案一,閘規(guī)模從4 孔×6 m 增加至6 孔×6 m,虞北平原上河區(qū)各代表站水位降幅0.00 m~0.03 m,平原總排水量增加285 萬m3。水閘的建設新增了排水口門,增加虞北平原總排水量,但同時也會削弱其他口門排澇閘的排澇效益。綜合虞北平原上河區(qū)高水位和平原總排水量的變化情況,推薦方案二,即水閘規(guī)模為6 孔×6 m,總凈寬36 m,閘底高程-0.5 m。
2.1.2 閘室結構布置
(1)閘室及上部結構
水閘共6 孔,單孔凈寬6 m。閘室為整體式,3 孔一連,中間設置縫墩。為保證閘下滲流的安全,在閘底板樁號0-002 及0-019 處,各設置鋼板樁防滲墻一道,墻底高程均為-19.5 m。
(2)消力池
外海側設二級消力池,其中一級消力池深1.75 m,池長25 m,尾檻頂高程-0.75 m;二級消力池深1.50 m,池長25 m,尾檻頂高程-2.50 m。
(3)海漫
自二級消力池出口樁號閘0+050~閘0+140.2 總長度約90.2 m,本段渠底保護段統稱海漫,采用C35 鋼筋砼底板。
(1)閘頂高程計算
閘頂高程按《水閘設計規(guī)范》進行計算:
式中:ZP為閘頂高程,m;HP為兩百年一遇潮位(最高擋水位)8.20m;hp為波列累積頻率p的波高,1 級水閘,h1%=2.26 m;ΔH為安全超高,按規(guī)范,ΔH=0.5 m;hz為波浪中心線超出計算水位的高度;0.53 m。
經計算:Zp=8.20+2.26+0.53+0.5=11.49 m。
(2)過閘流量計算
過閘流量按照常規(guī)堰流公式計算:
式中:Q為排澇流量,m3/s;m為流量系數;B為閘室總凈寬,m;H0為計入行進流速水頭的堰上總水頭,m。
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閘下自由出流情況下的閘室排澇流量
(3)消力池后至錢塘江連接河段防沖設計
①防沖設計工況
內河設計水位3.47 m,過閘流量為476 m3/s,下游連接河段底高程由-2.50 m 漸變?yōu)?0.50 m,多年平均低潮位-1.66 m。
②海漫末端河床沖刷深度[1]計算:
式中:dm為海漫末端河床沖刷深度,m;qm為海漫末端單寬流量,m3/(s·m);[v0]為河床土質允許不沖流速,粉砂土取0.2 m/s;hm為海漫末端河床水深,m。
經計算,在經過二級消力池消能后,海漫末端天然河床沖刷深度仍然達到18.91 m。
(4)閘下防滲設計
1)閘下防滲墻布置
本閘采用φ800C30 灌注樁作為閘室基礎。閘室地基為粉土,在高程-18.0 m~-28.0 m 為淤泥粉質粘土,可視作相對不透水層。
為保證粉土地基的滲透穩(wěn)定,在閘室連同兩側空箱式岸墻下設置上游、下游、左側、右側封閉式的防滲墻,樁號0-002 及0-019 處各設置鋼板樁防滲墻一道,底高程為-19.5 m。閘室上下游鋪蓋及防滲墻不加入閘下防滲輪廓線。
2)閘下防滲墻結構方案型式選擇
方案一:鋼板樁防滲墻
①鋼板樁防滲墻布置
本方案在閘室上游,樁號0-019 處設置鋼板樁防滲墻一道,頂高程-1.5 m,底高程-19.5 m,同時在閘室下游,樁號0+002 處設置另一道鋼板樁防滲墻,與上游防滲墻相同。
②鋼板樁的耐久性
鋼板樁處于與大氣隔絕的地基(泥下區(qū))中具有良好抗腐蝕性,腐蝕率采用每年每邊0.05 mm,在設計使用年限50 a 內,雙面總腐蝕量約為5.0 mm,在鋼板樁的設計厚度內加以考慮。
方案二:高壓噴射灌漿防滲墻
利用鉆機把帶有噴嘴的注漿管鉆至土層預定深度以后,利用高壓使?jié){液或水從噴嘴中噴射出來形成噴射流,來沖擊破壞土層。當能量大、速度快的脈動狀射流,動壓力大于土層結構強度時,土顆粒便從土層中剝落下來。一部分細顆粒隨漿液或水冒出地面,其余土料在射流的沖擊力、離心力和重力作用下,與漿液攪拌混合,并按一定的漿土比例和質量要求,有規(guī)律地重新排列。漿液凝固后便在土層中形成固結體。固結體的形狀和高壓噴射流的作用方向、移動軌跡及持續(xù)噴射時間有關。當噴射流作35°擺噴時,固結體呈菱形,從而形成連續(xù)防滲體。
3)防滲墻結構方案比較
表4 防滲墻方案綜合比較表
根據表4 可得,本工程推薦方案一作為防滲墻方案。
2013年上虞撤市設區(qū)加快了上虞城市化的進程,使得該區(qū)域下墊面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特別是虞北平原濱海新城變化較大,地坪高程普遍抬高,用地類型發(fā)生顯著變化,新東進閘實施導致的排水路徑延長,均對排澇要求和排澇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崧北河綜合治理工程的建設對滿足城市化快速發(fā)展和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需要,完善錢塘江上虞區(qū)防洪潮能力,增加可利用土地、確??沙掷m(xù)發(fā)展以及保護重要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