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遠,陳熾新,吳聰,陳芳,周洋,余少華,賈磊,時翠
1.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廣州海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廣州 510075
2.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 511458
硅藻為光能自養(yǎng)型單細胞植物,分布廣泛,繁衍迅速,易于保存,對水體營養(yǎng)鹽、鹽度和pH等指標變化較為敏感[1-4],是古環(huán)境古氣候信息的良好載體,其化石記錄了豐富的古環(huán)境信息。因此查明沉積物中硅藻的變化特征,能夠反演該地區(qū)沉積環(huán)境變化過程[5-8]。
伶仃洋河口灣位于中國南海大陸架和中國華南大陸的過渡地帶,同時受到海洋和河流堆積的影響,海陸相互作用強烈,是研究古氣候和古環(huán)境變遷的重要場所。相關研究成果揭示了華南地區(qū)的氣候與環(huán)境演變,為區(qū)域環(huán)境地質(zhì)調(diào)查、古環(huán)境演化、城市建設和未來環(huán)境預測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和研究依據(jù)[9-11]。前人在伶仃洋以及萬頃沙、中山、珠海等地區(qū)做了大量關于晚更新世珠江三角洲和伶仃洋地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變遷的研究,主要從沉積相、孢粉、有孔蟲、硅藻和地球化學等方面著手[12-28],認為伶仃洋地區(qū)在晚更新世以來經(jīng)歷了兩次海侵-海退旋回,但是對海侵時間存在爭議,尤其是距離人類歷史較近的全新世海侵事件。同時大部分研究鉆孔集中在伶仃洋西岸的三角洲地區(qū),對伶仃洋東岸地區(qū)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利用位于伶仃洋東岸的sz17QZ-20-3鉆孔中的硅藻進行相關分析,依據(jù)鑒定出的硅藻組合,結(jié)合已有的巖性分析和測年結(jié)果,恢復伶仃洋地區(qū)中晚更新世以來的古環(huán)境演變,探討全新世海侵事件,同時為區(qū)域古環(huán)境、古氣候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據(jù)。
研究區(qū)域位于伶仃洋東岸的深圳西岸科學用海區(qū),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影響,降雨充沛,雨熱同期,6-9月份為臺風盛行季,臺風影響期間會帶來大風和暴雨,年均降雨量為1 660~1 748 mm,降雨季節(jié)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10月;多年平均氣溫21.4~22.4 ℃。sz17QZ-20-3鉆孔位于研究區(qū)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的西北方向,北部有東寶河河水注入伶仃洋,西北部有獅子洋和蕉門水道,地理位置為 22°42′18″N、113°45′13″E(圖1),由于靠近珠江三角洲入??冢诤G制陂g較易被海水淹沒,在海退期間又容易被剝蝕而帶走部分頂部沉積物。
sz17QZ-20-3鉆孔水深1.6 m,進尺40.1 m,第四系松散沉積物厚度約23.6 m,下部為基巖。本文對該孔0~23.6 m地層,以0.2~1.5 m間隔進行取樣,共獲取31個樣品進行硅藻分析,分析鑒定工作在廣州海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實驗測試研究所完成。
沉積物中提取硅藻的步驟主要為去除有機質(zhì)、去鈣、重液浮選和離心富集等步驟。具體流程為每個樣品取已經(jīng)烘干的樣品1g放入100 mL燒杯內(nèi),加入過氧化氫約20 mL,使樣品充分反應,分散沉積物顆粒,然后用純凈水換洗數(shù)次,再用鹽酸浸泡至沒有氣泡產(chǎn)生為止,用純凈水沖洗至中性;將沖洗成中性的樣品倒入50 mL的離心管,用密度為2.4的重液進行浮選,把浮選液收集到10 mL離心管,使硅藻相對富集。把提取出的硅藻用純凈水稀釋到一定濃度后,用滴管取1/n到蓋玻片上晾干,蓋片規(guī)格為22 mm×22 mm,用中性樹膠制成固定片,將固定好的玻片置于Zeiss Axio Imager.A1相差顯微鏡下進行鑒定,放大倍數(shù)200~400倍。每個樣品統(tǒng)計200粒左右,若單個固定玻片不足200粒則統(tǒng)計3個蓋片,最后計算各樣品中的硅藻豐度,單位為“粒/g”。經(jīng)換算得出每個樣品的豐度(粒/g)[12,20]。硅藻的分類與鑒定標準參照了鄰近區(qū)域相關文獻和圖版的屬種描述[1-8]。
圖1 鉆孔sz17QZ-20-3地理位置圖Fig.1 Location map of the borehole sz17QZ-20-3
樣品以0.1 m間隔連續(xù)取樣進行粒度分析,分析工作在海南省地質(zhì)實驗測試中心完成,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法,使用儀器為百特BT-2003激光粒度分析儀。沉積物粒級采用尤登-溫德華氏等比制Φ值粒級標準,沉積物粒度參數(shù)(平均粒徑Mz、分選系數(shù)σ、偏態(tài)系數(shù)Sk、峰態(tài)Kg)利用矩值法計算,沉積物的分類和命名采用Folk分類圖解法。
對研究區(qū)sz17QZ-20-3鉆孔沉積物中富含有機質(zhì)或貝殼碎片層位的木屑和貝殼取樣作為測年材料進行AMS14C測年,測年工作在美國Beta Analytic完成,使用加速器質(zhì)譜儀,測定值以5 568 a為半衰期計年。并利用高概率密度范圍法(High-Probability Density,HPD)對部分測年數(shù)據(jù)進行日歷年校正,具體結(jié)果見表1。
表1 sz17QZ-20-3鉆孔測年數(shù)據(jù)Table 1 Chronology of the borehole sz17QZ-20-3
粒度分析是揭示海洋沉積環(huán)境水動力狀況的主要手段。在同一沉積環(huán)境中,底質(zhì)沉積物粒度分布的空間變化,反映了多種動力搬運的綜合,粒度在沉積柱中的垂向變化是多種因素作用下沉積環(huán)境隨時間變化的綜合反映[24]。研究區(qū)鉆孔沉積物以砂、砂質(zhì)黏土、粉砂質(zhì)黏土、黏土和花斑狀黏土為主,不同時期沉積物各粒級的含量、平均粒徑、分選系數(shù)等粒度參數(shù)變化明顯,根據(jù)巖性和粒度等垂向變化特征可以將鉆孔分為6層(圖2)。
0~6.3 m:深黑色-淺黃-灰色-淺灰色,巖性以粉砂質(zhì)黏土為主。2.20、3.20 m處含少量貝殼碎屑;4.40~4.60 m處為貝殼碎屑層。4.80~4.90 m處含片狀貝殼碎屑。
6.3~9 .7 m:灰色黏土,上部含少量貝殼碎屑,底部為片狀貝殼碎屑。
9.7~11 .0 m:灰黑色黏土,上部含大量黑色木屑塊,底部含碳化木屑。與下層界線明顯。
——不整合接觸——
11.0~20 .1 m:淺灰——黃褐色花斑狀黏土,底部顏色漸變?yōu)闇\棕紅色。
——不整合接觸——
20.1~21 .9 m:上部灰白色砂,中部深褐色黏土,底部粉砂質(zhì)黏土層。
21.9~23 .6m:上部為棕色、灰黑色和褐色花斑狀砂質(zhì)黏土,下部為土黃色砂,含礫。
根據(jù)測年和巖性特征,認為sz17QZ-20-3鉆孔0~11.0 m層段代表全新世沉積;11.0~23.6 m存在花斑黏土層沉積,一般認為是在21 kaBP以后,末次盛冰期開始,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低于現(xiàn)今海平面131 m,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海侵地層暴露地表遭受風化剝蝕,廣泛發(fā)育花斑狀黏土[9-10],依據(jù)巖性判斷11.0~23.6 m層段代表晚更新世沉積。
圖2 sz17QZ-20-3鉆孔巖性和粒度參數(shù)[29]Fig.2 Lithology and grain size parameters of the borehole sz17QZ-20-3[29]
在sz17QZ-20-3鉆孔的31個樣品中共鑒定出硅藻36屬84種(含變種和未定種),其中上部0.1~10.0 m的樣品中硅藻豐富,屬種較多,硅藻豐度為24 192~247 320粒/g,保存中等偏好;10.0 m以下的樣品中硅藻豐度較低,屬種單調(diào),硅藻豐度為0~1 581粒/g,且保存狀況較差。
基于前人對南海硅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征及分布的研究,并參考對珠江口伶仃洋地區(qū)硅藻生態(tài)分布的研究成果[9-12],本文將鑒定出的硅藻屬種按鹽度大致分成海水種、半咸水種和淡水種3個生態(tài)類型[12],如表2所示。
根據(jù)硅藻豐度和優(yōu)勢種百分含量的變化,該鉆孔自下而上劃分出6個硅藻組合帶(見圖3),并依據(jù)三種生態(tài)類型硅藻屬種的百分含量,作為環(huán)境趨勢判斷的依據(jù)。各組合帶分布特征如下:
組合帶Ⅰ:Cyclotella striata-Cyclotella stylorum-Coscinodiscus oculatus
見于23.6~11.0 m,該組合帶17個樣品,硅藻豐度極低,為0~1 581粒/g,保存狀況很差。可鑒定出的硅藻屬種包括半咸水種Cyclotella striata、Cyclotella stylorum、Paralia sulcata和Coscinodiscus subtilis;海水種Actinocyclus ehrenbergii、Coscinodiscus oculatus、Coscinodiscus subaulacodiscoidalis、Nitzschia cocconeiformis等;在 16.2~16.4、17.0~17.2和 19.4~19.6 m層位樣品中有少量Ethmodiscus rex的碎片存在。另外,部分樣品中零星可見少量放射蟲、孢粉等其他微體化石。
組合帶Ⅱ: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Nitzschia cocconeiformis
見于11.0~9.7 m,該組合帶1個樣品,硅藻豐度很高,為180 648粒/g,保存狀況較好。樣品中主要半咸水種百分含量高達71%,以Cyclotella striata、Cyclotella stylorum和Paralia sulcata為主,含量為58%;主要海水種百分含量為24%,以Nitzschia cocconeiformis為主,含量為10%。其余可鑒定出的硅藻屬種包括半咸水種Coscinodiscus subtilis、Coscinodiscus curvatulus和Coscinodiscus divicus等;海水種Actinocyclus ehrenbergii和Coscinodiscus subaulacodiscoidalis等;淡水種很少見。部分樣品中零星可見少量放射蟲、孢粉等其他微體化石。
表2 硅藻屬種劃分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diatoms
組合帶Ⅲ: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Coscinodiscus oculatus
見于9.7~5.8 m,該組合帶5個樣品,硅藻豐度降低,為57 204~112 716粒/g,保存狀況較好。樣品中主要半咸水種百分含量為62%~83%,以Cyclotella striata、Cyclotella stylorum和Paralia sulcata為主;主要海水種百分含量為13%~33%,以Coscinodiscus oculatus為主。其余可鑒定出的硅藻屬種包括半咸水種Coscinodiscus subtilis、Coscinodiscus curvatulus和Coscinodiscus argus等;海水種Actinocyclus ehrenbergii和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等;淡水種很少見。另外,部分樣品中零星可見少量放射蟲、孢粉等其他微體化石。
組合帶Ⅳ:Cyclotella striata-Actinocyclus ehrenbergii-Coscinodiscus oculatus
見于5.8~4.2 m,該組合帶2個樣品,硅藻豐度增高,為202 536~247 320粒/g,保存狀況較好。樣品中主要半咸水種百分含量為65%~92%,以Cyclotella striata、Cyclotella stylorum和Paralia sulcata為主;主要海水種百分含量為6%~29%,以Actinocyclus ehrenbergii和Coscinodiscus oculatus為主。其余可鑒定出的硅藻屬種包括半咸水種Coscinodiscus subtilis、Coscinodiscus divisus和Coscinodiscus argus等;海水種Thalassiosira oestrupii和Tryblioptychus cocconeisformis等;淡水種基本不可見。另外,部分樣品中零星可見少量放射蟲、孢粉等其他微體化石。
組合帶Ⅴ: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Coscinodiscus oculatus
見于4.2~0.3 m,該組合帶5個樣品,硅藻豐度降低,為24 192~83 214粒/g,保存狀況較好。樣品中主要半咸水種百分含量為71%~85%,以Cyclotella striata、Cyclotella stylorum和Paralia sulcata為主;主要海水種百分含量為11%~21%,以Coscinodiscus oculatus為主。其余可鑒定出的硅藻屬種包括半咸水種Coscinodiscus subtilis、Coscinodiscus divisus和Coscinodiscus radiatus等;海水種Actinocyclus ehrenbergii、Coscinodiscus lineatus和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等;淡水種很少見。另外,部分樣品中零星可見少量放射蟲、孢粉等其他微體化石。
組合帶Ⅵ: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Coscinodiscus oculatus
見于0.3~0 m,該組合帶1個樣品,硅藻豐度增加,為203 148粒/g,保存狀況較好。樣品中主要半咸水種百分含量為60%,以Cyclotella striata、Cyclotella stylorum和Paralia sulcata為主;主要海水種百分含量為21%,以Coscinodiscus oculatus為主。其余可鑒定出的硅藻屬種包括半咸水種Coscinodiscus subtilis和Coscinodiscus curvatulus等;海水種Actinocyclus ehrenbergii、Coscinodiscus lineatus和Coscinodiscus subaulacodiscoidalis等;淡水種Cyclotella meneghiniana等。另外,部分樣品中零星可見少量放射蟲、孢粉等其他微體化石。
sz17QZ-20-3鉆孔位于伶仃洋東岸,根據(jù)各個組合帶硅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意義和硅藻殼體保存情況,參考鉆孔的巖性和其他相關指標變化特征,可以重建
該地區(qū)晚更新世以來的古環(huán)境演化。
圖3 sz17QZ-20-3鉆孔硅藻豐度、優(yōu)勢種百分含量、三大類屬種和組合特征Fig.3 Diatom abundance, percentage of dominant species, three types of diatoms and assemblage characteristics in borehole sz17QZ-20-3
組合帶Ⅰ:Cyclotella striata-Cyclotella stylorum-Coscinodiscus oculatus(23.6~11.0 m)
該層段硅藻化石保存較少且保存狀況較差,部分殘存的海水種溶蝕痕跡明顯,對比其他地區(qū)冰期沉積物中的硅藻研究發(fā)現(xiàn)亦出現(xiàn)了顯著的殼體溶蝕[12]。極低的硅藻屬種殼體統(tǒng)計量會造成硅藻屬種百分比數(shù)據(jù)的放大,在該層段造成海水種百分含量相對較高的現(xiàn)象,因此無法僅通過硅藻組合來恢復沉積時期的古環(huán)境變化。在該層段我們主要通過沉積物巖性粒度等的變化并結(jié)合部分硅藻化石的生態(tài)信息來反演該層段的沉積環(huán)境信息。
晚更新世沉積在23.6~21.9 m層段由下部的土黃色含礫砂層過渡到上部的棕色、灰黑色和褐色花斑狀砂質(zhì)黏土層,判斷為河道沉積的產(chǎn)物,發(fā)育河床相沉積;在21.9~20.1 m層段,底部發(fā)育粉砂質(zhì)黏土層,中部發(fā)育深褐色黏土層,頂部發(fā)育灰白色砂層,判斷底部和中部為溺古灣相沉積,頂部為岸灘相沉積;在20.1~11.0 m層段,發(fā)育淺灰——黃褐色花斑狀黏土,底部顏色漸變?yōu)闇\棕紅色,該層有機質(zhì)含量極低,花斑黏土層通常被認為是下覆地層在海平面下降后出露地表遭受風化剝蝕的產(chǎn)物,判斷為沖積相沉積[17-24]??梢钥闯鲈谠撱@孔組合帶Ⅰ從上到下發(fā)育了一套河床相-溺古灣相-岸灘相-沖積相的垂向沉積序列,早期為陸相沉積,隨后晚更新世海侵開始,發(fā)育溺古灣沉積,海侵結(jié)束后海侵地層出露地表,形成標志性的花斑狀風化黏土層,在花斑黏土層部分層位觀察到Ethmodiscus rex碎片,該種為熱帶海域存在的典型硅藻屬種,個體巨大,殼面直徑可達1.7~3.0 mm,是硅藻席的重要組成屬種,研究表明該屬種為抗溶蝕屬種,易于保存[30],花斑黏土層部分層位的Ethmodiscus rex碎片為晚更新世海侵地層遭到風化剝蝕后的殘留。該地區(qū)在晚更新世海侵期間為海水入侵的低洼地段,海侵強度較低。
前人對珠三角和伶仃洋地區(qū)的沉積物巖性、微體古生物和地球化學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認為在33 ka至末次冰期開始前,該地區(qū)經(jīng)歷了一次較大的海侵和幾次次一級海平面波動,這次海侵為晚更新世以來的第一次海侵,海侵在26~24 kaBP達到高海平面時期,對應晚更新世玉木間冰期海侵,在21 kaBP以后,末次盛冰期開始,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低于現(xiàn)今海平面131 m,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海侵地層暴露地表遭受風化剝蝕,廣泛發(fā)育花斑狀黏土[31-34]。研究區(qū)sz17QZ-20-3鉆孔在23.6~11.0 m層段發(fā)育的地層序列支持前人關于晚更新世海侵的研究。
組合帶Ⅱ: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Nitzschia cocconeiformis(11.0~9.7 m)
硅藻化石豐度迅速上升,保存狀況較好,海水種含量迅速上升,同時有極少量淡水種硅藻化石保存下來。該層段以灰黑色黏土為主,沉積物中含有大量黑色木屑塊和碳化木屑,與下層花斑狀黏土界線非常明顯,海水種硅藻化石的突然增加可以反映該時段全新世海侵到達該地區(qū),該地區(qū)沉積環(huán)境為海陸交互過渡環(huán)境,判斷為濱海平原相沉積。在該層段9.75~9.95 m層段和10.5~10.6 m取碳化木屑進行AMS14C測年,得到校正年齡分別為8 420~8 350 cal.aBP和8 715~8 547 cal.aBP。在深圳西岸對面的珠江口西岸QZK6鉆孔的研究中,通過孢粉數(shù)據(jù)重建全新世降雨量,得出在8 500~8 105 cal.aBP年平均降水為1845~1929 mm,為全新世的最高值[35],降水攜帶大量陸源物質(zhì)進入伶仃洋,使水體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水平發(fā)生變化,有可能是該層段硅藻化石豐度偏高的原因之一。從硅藻組合和沉積物的變化可以看出,在8 715~8 547 cal.aBP,全新世海侵已經(jīng)到達該地區(qū),海侵地層發(fā)育。
關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全新世海侵開始時間的研究,一直以來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海侵開始于7 600 cal.aBP左右[21],另一種觀點認為開始于9 000 cal.aBP[36],大部分研究材料集中于伶仃洋東岸,sz17QZ-20-3鉆孔位于相近維度的伶仃洋東岸,支持了前人珠江三角洲中部全新世海侵始于9 000 cal.aBP的觀點。
組合帶Ⅲ: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Coscinodiscus oculatus(9.7~5.8 m)
硅藻化石豐度有所下降,以Coscinodiscus oculatus為主的海水種含量相對增加,在6.8~6.6 m層位達到鉆孔中的最大值。9.7~6.3 m層段為灰色黏土,與下層界線清晰,沉積物中含有貝殼碎屑,沉積物組成變化不大,該層段沉積環(huán)境較為穩(wěn)定;6.3~5.8 m層段為粉砂質(zhì)黏土,沉積物組成變化不大,該層段沉積物受水動力的改造程度較小,沉積環(huán)境為近岸動能較小的沉積環(huán)境;綜合硅藻組合與巖性可以判斷組合帶Ⅲ發(fā)育淺海——河口灣相沉積。9.7~6.3 m層段海水種百分含量從底部到頂部表現(xiàn)出增加趨勢,6.3~5.8 m層段海水種硅藻百分含量減少。可以看出該層段全新世海侵持續(xù)進行,并達到全新世最大海平面,最大海平面時期為8 000 cal.aBP左右,最后6.3~5.8 m層段出現(xiàn)海平面停滯,緩慢下降。有學者認為約8 000~7 000 aBP南海海平面變化處于停滯狀態(tài),在較長一段時期內(nèi)水深緩慢下降[21],與本鉆孔6.3~5.8 m層段開始出現(xiàn)海平面停滯相對應。
前人對于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全新世最大海平面的時間一直以來存在著較大爭議,珠江三角洲萬頃沙地區(qū)GZ-2鉆孔的沉積物研究認為該地區(qū)海侵高峰期在6~5 ka開始出現(xiàn)[22];對內(nèi)伶仃洋L2和L16孔的研究認為全新世海侵在7 750 cal.a BP達到海平面升幅最大高度[26];對珠江三角洲地區(qū)ZK102-2、ZK203-2和ZK201-2三個鉆孔的研究認為該地區(qū)在7 000 cal.aBP出現(xiàn)最大海侵[12-13],根據(jù)sz17QZ-20-3鉆孔的研究結(jié)果,鉆孔所在研究區(qū)最大海侵時間為8 000 cal.aBP左右,比部分伶仃洋西岸地區(qū)的鉆孔要早。與珠江三角洲南部的PRD05孔得出的8 500~8 200 cal.aBP[36]相比要晚,可以看出珠江口南部地區(qū)較鉆孔所在北部地區(qū)更早受到海侵影響,同時鉆孔所在研究區(qū)較伶仃洋東岸更早受到海侵影響。
組合帶Ⅳ:Cyclotella striata-Actinocyclus ehrenbergii-Coscinodiscus oculatus(5.8~4.2 m)
硅藻化石豐度較組合帶Ⅲ有所增加,同時海水種百分含量在4.4~4.2 m層位突然增加,巖性以粉砂質(zhì)黏土為主,沉積環(huán)境為近岸動能較小的沉積環(huán)境,判斷為河口灣相沉積。在4.4~4.6 m層位為貝殼碎屑層,4.8~4.9 m層位含片狀貝殼碎片,在4.8~4.9 m層位取貝殼碎片進行AMS14C測年得到校正年齡為7 954~7 806 cal.aBP。結(jié)合該層位硅藻豐度增加和部分層位海水種含量突然異常增高、貝殼碎片含量增高以及沉積物巖性粒度變化特征來看,該層段所處的時期依舊處于海平面停滯并長期緩慢下降的階段,較弱的水動力狀況有利于硅藻在沉積物中保存下來,可能是沉積物中硅藻化石增加的主要原因。4.4~4.2 m層位海水種突然增加和4.4~4.6 m層位貝殼碎屑層的存在指示有可能該地區(qū)經(jīng)歷了風暴潮事件[37]。
組合帶Ⅴ: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Coscinodiscus oculatus(4.2~0.3 m)
硅藻化石豐度較組合帶Ⅳ大幅度下降,半咸水種百分含量增加,其中貧營養(yǎng)狀態(tài)下繁盛的Paraliasulcata百分含量逐漸增加,海水種百分含量大幅度降低,巖性以深黑色-淺黃-灰色-淺灰色粉砂質(zhì)黏土為主,判斷為河口灣相沉積。220、320 cm處含少量貝殼碎屑,在2.1~2.2 m層位取木屑進行AMS14C測年得到校正年齡為1 534~1 394 cal.aBP。前人利用孢粉重建降雨量和溫度的研究認為,從4 343 cal.aBP至今,年平均溫度為全新世最低,為20.3~21.5 ℃,年降水量也為全新世最少,為1 587~1 765 mm[35],降雨量的減少對地表徑流和營養(yǎng)物質(zhì)輸入有很大的影響,有可能是造成硅藻豐度降低的重要因素。從海水種硅藻化石百分含量的減少和沉積物巖性粒度變化來看,該時期處于全新世海侵之后的海退時期。在部分層位海水種百分含量略微升高以及巖性粒度的變化應該是海退期間小規(guī)模的海侵事件的響應。
組合帶Ⅵ: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Coscinodiscus oculatus(0.3~0 m)
硅藻豐度異常偏高,其中貧營養(yǎng)狀態(tài)下繁盛的Paralia sulcata百分含量逐漸降低,說明該地區(qū)處于富營養(yǎng)狀態(tài),對研究區(qū)表層水體的營養(yǎng)鹽的分析表明,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在鉆孔所在的東寶河口硝酸鹽、亞硝酸鹽、總氮含量和無機磷含量出現(xiàn)了研究區(qū)最高值,并隨潮流向南分股擴散,南部水域含量總體偏低[29],由此推斷表層沉積物硅藻豐度的異常偏高主要是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1)sz17QZ-20-3鉆孔揭示了伶仃洋東岸晚更新世以來較為完整的沉積,沉積層由全新統(tǒng)和晚更新統(tǒng)組成,其中11.0 m以上為約9 000 cal.aBP以來的全新世沉積,11.0 m以下至23.6 m為晚更新世沉積。
(2)研究區(qū)晚更新世以來經(jīng)歷了兩個旋回:晚更新世海侵海退旋回和全新世海侵海退旋回。晚更新世發(fā)育一套河床相-溺古灣相-岸灘相-沖積相的垂向沉積序列,全新世發(fā)育一套濱海平原相-淺海相-河口灣相沉積序列,從鉆孔沉積物和硅藻化石來看,全新世海侵強度要大于晚更新世海侵。
(3)全新世海侵在9 000 cal.aBP左右達到研究區(qū),海水種硅藻含量開始增加,然后快速上升,在8 000 cal.aBP左右達到最高海平面,此時海水種硅藻百分含量最高,隨后研究區(qū)處于海平面停滯狀態(tài),并緩慢下降,在中晚全新世4.2~0 m層段為海退時期,期間有幾次小規(guī)模海侵時間。在中全新世4.4~4.2 m層位海水種含量突然增加和4.4~4.6 m層位貝殼碎屑層的存在指示該時期可能有風暴潮事件發(fā)生;在0.3~0 m層段硅藻豐度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