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洛袈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倒計時一周年之際,北京冬奧組委會正式對外發(fā)布了冬奧會、冬殘奧會火炬外觀設計,并透露了不少關于冬奧會火炬的詳細信息,其中,采用氫作為燃料是本次火炬設計中的科技亮點之一。
作為一支火炬,最重要的功能毫無疑問是傳遞“圣火”,在此期間,需要保持“圣火”一直處于燃燒狀態(tài),同時降低下雨天和刮風對火炬火焰的影響,為此對火炬的材質和燃料都有著特殊要求。
與夏季奧運會相比,冬季奧運會火炬還要兼顧在超低溫環(huán)境下,火炬是否可以正常燃燒,而氫具有質量熱值高、擴散性好、可燃濃度范圍廣、點火能量低等特點[1],其最小點火能量不足汽油最小點火能量的十分之一(約0.02兆焦耳),因此在低溫下也能迅速點燃。
不過,單純作為燃料燃燒對氫來說真是有些屈才了。作為宇宙中最多的元素,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大約4億年后,宇宙溫度降低,無數的氫原子開始聚集形成恒星,首次核聚變就這么誕生了。在我們生活的太陽系中,恒星太陽每秒可將數以億噸的氫轉化為氦,并將熱量輻射到整個太陽系。
科學家由此得到靈感,利用氫的同位素(氦、氘、氚)獲得了宇宙中最古老的能量,并制造了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氫彈。誠然,氫彈是恐怖的,但科學家也發(fā)現,當氫不再“暴躁”且變得可控時,它或許是解決未來能源問題的關鍵,因為氫燃燒后的最終產物只有水,對環(huán)境沒有污染。因此氫能也被譽為21世紀最具有發(fā)展?jié)摿Φ亩文茉碵2],成為了全球新一輪碳減排和碳中和的首選方向,被多個國家納入能源戰(zhàn)略部署中。
我國在2019年將氫能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推動氫能產業(yè)的發(fā)展。同年6月,北京冬奧組委會發(fā)布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根據方案,冬奧會將始終貫徹“綠色辦奧”理念,不僅是接力火炬,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賽場上的主火炬也將使用氫燃料。此外,還將示范運營1000多輛氫燃料汽車、30多個加氫站,在比賽期間,延慶賽區(qū)和張家口賽區(qū)將有700余輛氫燃料大巴車投入使用。
就目前而言,氫燃料電池是氫能較為常見的終端應用,最早的氫燃料電池主要用于航空航天,為太空飛船和衛(wèi)星提供電力,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不斷降低,氫燃料電池才逐漸應用于各大領域,包括電力(發(fā)電和備用電源)、交通(汽車、大巴車)、物流運輸(叉車、卡車和物流車)、船舶和無人機等[3]。
這種燃料電池不燃燒氫,而是將其轉化為電能,具體來說,氫燃料電池主要由陽極、陰極和電解液等部件構成。氫氣在進入燃料電池陽極后,發(fā)生可控的催化化學反應,分離為質子(即氫原子核)和電子。其中,質子穿過質子交換膜到達陰極,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與氧氣相結合形成水分子(H2O);而電子也從陽極出發(fā),經過外部電路,最后到達陰極,并在外部電路中形成電流。因此,氫燃料電池也是一種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3]。
與傳統(tǒng)燃油汽車相比,氫燃料電池汽車在運行過程中沒有“廢物”排出,對環(huán)境友好;與其他類型的電動汽車(主要是鋰電池)相比,其在充能和單位體積內能量密度上都更具有優(yōu)勢,說白了,就是能跑得更遠,至少大大減弱了電動車主的續(xù)航焦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冬季不少鋰電池可能“罷工”的情況下,氫燃料電池還能正常工作。
不過,氫能的優(yōu)勢雖然不少,但制約其發(fā)展的瓶頸也很明顯,主要在氫的制備和儲運方面。
據國際能源署(IEA)統(tǒng)計,目前全球每年專用氫氣產量約7000萬噸,其中通過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氫氣(灰氫)占比約95%,而藍氫和綠氫占比很小。
正因為如此,對于“氫能是否真的環(huán)?!钡臓幾h也從未停止,因為在灰氫的制備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盡管使用的是清潔能源,但生產清潔能源的方式卻并不“綠色”,這無異于“拆東墻補西墻”,并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
而藍氫則是在灰氫的基礎上,運用碳封存和碳捕捉等技術,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從而實現低碳生產,屬于生產技術的過渡期。
綠氫,是指通過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搭建電力系統(tǒng),然后再通過電解水的方式制氫,生產的全過程都沒有碳排放。但綠氫制備的裝置——電解槽生產技術和制造成本都很高,目前只停留于實驗研發(fā)階段,尚未達到規(guī)?;瘧?。
此外,氫氣的儲運在短期內依然以高壓氣態(tài)為主,但由于氫氣具有易泄露擴散且能量密度高的特性,有潛在的爆炸風險,這就對氫能設備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安全且高效的氫能儲運,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
話說回來,我們也并不幻想在幾年之內轉變現有的能源結構,我們應該更客觀和理性地看待氫能,而本次冬奧會上的氫能應用也體現了中國在氫能產業(yè)發(fā)展上的決心,相信在“雙碳”戰(zhàn)略的實施推進下,我國的氫能產業(yè)發(fā)展也將進一步提速。
參考文獻
[1]孫柏剛,包凌志,羅慶賀.缸內直噴氫燃料內燃機技術發(fā)展及趨勢[J].汽車安全與節(jié)能學報,2021,12(3):265-278.
[2]趙永志,蒙波,陳霖新,等.氫能源的利用現狀分析[J].化工進展,2015,34(9):3248-3255.
[3]徐自亮,余英,李力.氫燃料電池應用進展[J].中國基礎科學,2018,20(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