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516001)方芙蓉 陳曉青 袁建寰
宮腔積液是一組臨床較為常見的婦科臨床表現,多發(fā)生于絕經后的女性群體中,其主要表現如陰道排液、陰道出血、下腹墜脹等,會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造成嚴重的困擾[1]。近年來,隨著女性生存壓力的增加,以及生活、工作等方式的改變,宮腔積液的發(fā)生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到絕經后女性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宮腔鏡是絕經后女性宮腔積液的常見檢查手段,具有較高的成熟度,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獲得了良好的診斷效果[2]。但是由于絕經后女性的陰道容易萎縮,結構上也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導致宮腔鏡檢查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如難以順利進入,會帶來一定的疼痛感[3]。陰道內鏡技術是一種相對新型的檢查技術,近年來逐漸用于婦科疾病診斷中,但由于在宮腔積液這一特殊性婦科疾病的診斷中,應用并非十分廣泛,其效果還有較大的探究價值[4]。為此,本研究針對陰道內鏡技術的應用展開分析?,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門診2020年1月~10月收治的60例宮腔積液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30例行陰道內鏡檢查,另外30例行常規(guī)宮腔鏡檢查。陰道內鏡組:年齡46~68歲,平均年齡(56.78±2.31)歲;已無性生活19例,仍有性生活(1周≥1次)11例;單身(離異、喪偶等)16例,非單身14例。宮腔鏡組:年齡48~69歲,平均年齡(56.90±2.34)歲;已無性生活21例,仍有性生活(1周≥1次)9例;單身(離異、喪偶等)19例,非單身11例。
納入標準:①超聲篩查提示宮腔積液[4];②有陰道排液、下腹墜脹等主訴;③精神和認知正常;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②伴有傳染性疾?。虎畚唇^經患者;④臨床資料不齊全、完整。
1.2 研究方法 陰道內鏡技術:儀器設備選用日本OLYMPUS宮腔鏡,外鞘4.5mm,膨宮介質選擇生理鹽水(0.9%濃度),膨宮壓力控制在60~75mmHg范圍內。取膀胱截石位,設置初始膨宮壓力為60mmHg,雙手將小陰唇分開,將宮腔鏡置入陰道,尋找宮頸外口,觀察陰道和宮頸外口;鏡頭前端挑起宮頸,進入宮頸管,觀察宮頸管黏膜;調整鏡頭角度,沿著軸線依次通過峽部外口、內口,進入宮腔,觀察峽部;沖洗宮腔,調整角度,系統(tǒng)地觀察宮腔,宮角、內膜、病變,必要的附加操作,回退再次觀察宮頸管。整個檢查過程盡量不觸碰內膜,倒退式觀察。
常規(guī)宮腔鏡:儀器設備等同陰道內鏡技術檢查,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用窺器暴露陰道、宮頸,利用宮頸鉗夾住宮頸,將宮腔鏡從宮頸管置入宮腔,對宮腔、宮頸管等過程同陰道內鏡檢查。檢查過程中,發(fā)現宮頸狹窄或者粘連,利用擴宮棒進行擴宮,隨后再將鏡體置入宮腔,行宮腔鏡全面探查。
檢查后,均留取子宮內膜標本。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留?。孩僮訉m內膜無特異性病變,經操作孔置入活檢鉗宮腔鏡直視下夾取內膜標本;②子宮內膜特異性病變,診斷性刮宮采集。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檢查情況比較 在檢查耗時、VAS評分方面,陰道內鏡組均少于(或低于)宮腔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附表1。
2.2 兩組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的比較 超聲檢查提示子宮內膜癌5例,宮腔積膿9例,子宮頸管粘連13例,其他(內膜炎、內膜息肉等)3例。陰道內鏡組子宮頸管粘連診斷符合率高于宮腔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檢查操作情況的比較()
附表1 兩組檢查操作情況的比較()
附表3 陰道內鏡技術診斷的臨床特征表現分析
2.3 陰道內鏡技術診斷的臨床特征表現分析 陰道內鏡技術檢查絕經后女性宮腔積液,其主要臨床特征包括陰道排液、陰道出血、其下腹墜脹等。詳情見附表3。
目前,宮腔積液的具體發(fā)病機制并不明確,但是對于絕經后的女性患者而言,與絕經后子宮內膜萎縮、彈性纖維減少關系密切[5]。宮頸管粘連,萎縮的宮體收縮功能急劇下降,宮腔內的分泌物無法及時排出,易形成宮腔積液。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宮腔積液在絕經后的女性中,發(fā)病率接近12.00%,意味著每10名絕經后女性,至少有1名可能會受到宮腔積液的威脅,并且這一現象,會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而上升[6]。盡管宮腔積液并不會直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但是若病情不斷發(fā)展,仍舊可能會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絕經后女性宮腔積液診斷的重視,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療。
宮腔鏡是宮腔積液的一種常見檢查手段,在臨床上已被廣泛應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絕經后女性而言,由于陰道結構與非絕經后女性存在較大的差異,萎縮、彈性下降等因素會直接影響置入操作,造成檢查難度增加。陰道內鏡技術與宮腔鏡不同,其優(yōu)勢主要表現為下:①經陰道內鏡判斷宮頸管走向;②在判斷宮頸管走向后避免錯誤或不合理操作傷害子宮;③無需窺器,操作靈活,適合子宮位置極其偏曲的患者[7]。此外,陰道內鏡技術下,不需要進行麻醉處理,不僅可以減少費用,而且還能減輕疼痛,降低因疼痛而過度緊張引起的并發(fā)癥風險。
本研究中,相較于傳統(tǒng)宮腔鏡檢查,陰道內鏡技術檢查在檢查的時間和VAS評分方面更少(或更低)(P<0.05),這充分體現了陰道內鏡技術易操作、疼痛低的特點。陰道內鏡檢查技術,對于宮頸管病變的診斷也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本研究結果中,陰道內鏡技術對子宮頸管粘連的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傳統(tǒng)宮腔鏡(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陰道內鏡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沒有破壞宮腔及宮腔鏡原始環(huán)境,原生態(tài)更有利于診斷準確性,傳統(tǒng)宮腔鏡擴宮過程破壞了宮腔環(huán)境,特別是宮頸管環(huán)境,宮腔鏡所見有誤差,診斷準確性下降,特別是對于宮頸管的觀察。陰道內鏡還可以直視下分離宮頸管粘連,避免了盲目擴宮造成子宮穿孔等風險。
綜上所述,絕經后女性宮腔積液的診斷檢查中,陰道內鏡技術的應用具有操作易行,可減輕患者疼痛的特點,同時診斷符合率比較高,體現出較高的診斷價值,因此相較于傳統(tǒng)宮腔鏡有較大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