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縣人民醫(yī)院(465550)鄔澤文 鄔暑卉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發(fā)病突然,具有高并發(fā)率、高致死率的特點,早期應用靜脈溶栓治療可迅速消除腦組織梗阻,緩解患者腦缺血、缺氧狀態(tài),但最佳溶栓時間較短,部分患者因治療不及時而出現(xiàn)語言障礙、中樞性面舌癱等不良反應,因此需要采取適當?shù)拇胧┍Wo神經(jīng)細胞組織[1]。亞低溫治療可以通過外部物理降溫來縮小再灌注引起的梗死范圍,有助于保護腦組織,在ACI治療中廣泛應用,然而不同時間窗亞低溫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2]。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時間的亞低溫治療結合靜脈溶栓應用于ACI對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jīng)本院倫理監(jiān)督部門批準,選取2015年7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8例ACI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中ACI的診斷標準[3];首次發(fā)病,發(fā)病時間<6h者;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腦出血、腦水腫等癥狀;具有溶栓禁忌證者;嚴重器官功能衰竭者。通過隨機抽簽方式將納入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42~78歲,平均(56.70±4.42)歲;發(fā)病時間0.35~4.80h,平均(2.28±1.64)h。實驗組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43~78歲,平均(56.13±4.21)歲;發(fā)病時間0.32~4.91h,平均(2.32±1.43)h。兩組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患者注射用阿替普酶進行靜脈溶栓治療,首先參照患者體質量,以0.6mg/kg的標準確定總劑量,其次在1min內靜脈推注10%~15%的藥物劑量,剩余藥物劑量加入100mL 0.9%氯化鈉溶液后進行連續(xù)靜脈滴注1h,1次/d。對照組患者在溶栓治療的基礎上使用亞低溫治療儀治療12h,1次/d。實驗組患者在溶栓治療的基礎上使用亞低溫治療儀治療24h,1次/d。亞低溫治療儀操作方法:患者頭部使用降溫帽全面包裹,水溫控制在6℃~12℃,同時患者鼓膜溫度應用紅外線耳式溫度計監(jiān)測,使其保持在33℃~35℃,治療結束后在12~20h內使得患者鼓膜溫度慢慢恢復到正常范圍。兩組患者均治療7d。
1.3 觀察指標 ①神經(jīng)功能指標水平:在治療前后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NIHSS)[4]評估兩組的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總分42分,分值與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呈正相關。②腦血流參數(shù)指標水平:在治療前后使用多普勒超聲檢測儀檢測兩組大腦中動脈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Vp)、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③相關血清因子水平: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分別抽取肘靜脈血5mL,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和中樞神經(jīng)特異性蛋白(S-100β蛋白)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5.0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均為計量資料,以“”的形式表示,組間、組內比較行獨立、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jīng)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實驗組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2 兩組腦血流參數(shù)比較 治療前兩組Vp、Vd、Vm測定值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實驗組的Vp、Vd、Vm測定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2.3 兩組相關血清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實驗組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3。
附表1 兩組NlHSS評分比較(,分)
附表1 兩組NlHSS評分比較(,分)
附表2 兩組腦血流參數(shù)比較(,cm/s)
附表2 兩組腦血流參數(shù)比較(,cm/s)
附表3 兩組相關血清因子水平比較(,μg/L)
附表3 兩組相關血清因子水平比較(,μg/L)
ACI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常在缺血性神經(jīng)細胞損傷、氧化應激突變等的作用下產(chǎn)生,發(fā)生時可促進大量的氧自由基生成,加劇患者腦組織受損情況[5]。靜脈溶栓治療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阻斷梗死局部面積的擴散,恢復供血供氧的正常運轉,但溶栓后可能會加重腦血管損傷,極易出現(xiàn)腦水腫,因此臨床還需要采用促進受損神經(jīng)組織恢復的輔助治療方法[6]。
亞低溫治療可以通過頭部降溫減少腦組織的代謝,促進蛋白質的合成,進而延長ACI缺血早期或再灌注期的溶栓時間窗,本研究中全程使用阿替普酶進行溶栓治療,而其活性可隨著溫度的下降而降低,有研究[7]表明,當溫度下降至32℃~34℃時,阿替普酶的溶栓活性相應會下降2%~4%,因而證明靜脈溶栓聯(lián)合亞低溫應用于ACI治療中療效明確。本研究在不同亞低溫治療時間的選擇上,對照組設定為12h,實驗組設定為24h,結果表明,治療后實驗組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Vp、Vd、Vm測定值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亞低溫治療24h可以提高溶栓的治療效果,提升ACI患者的腦血流速度,治療效果優(yōu)于12h。當神經(jīng)元或膠質細胞受損時,NSE和S-100β蛋白可通過細胞間液侵入腦脊液,穿透血-腦脊液屏障進入血液,因此二者可以直接反映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細胞的損傷、凋亡情況[8]。亞低溫治療可以通過抑制乳酸等酸性物質的聚集來維持腦血管舒縮功能的平穩(wěn)性以及血腦屏障的完整性,具有多重保護腦組織結構蛋白的作用[9]。有研究[10]表明,長時間亞低溫治療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可以有效控制患者體溫,更好地促進腦細胞結構與功能的修復,減少中樞神經(jīng)細胞的損傷,且不會增加患者并發(fā)癥及病死率的風險。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實驗組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靜脈溶栓結合亞低溫治療24h可有效改善ACI患者神經(jīng)功能,提高腦血流速度,同時降低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保護腦組織神經(jīng)細胞。但因本研究樣本量較少,還需要進行大樣本量、多中心的研究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