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黛
張茂材先生1894年出生于山東安丘趙戈鄉(xiāng)解戈莊。安丘乃齊魯文化重地,凝結著歷代文脈精華。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自由思想,董家莊漢墓藝術呈現(xiàn)的奔放高樸,孔孟先賢、公冶長、有子、鄭玄、蓋公等的人品文章無不成為安丘當?shù)匚氖繉W人的滋養(yǎng)。
張茂材先生天資聰慧,正直不阿,又酷愛繪畫。少時私塾啟蒙時,他曾不顧老師的嚴罰,偷偷畫畫,情狀頗似日本17世紀的畫僧雪川,被綁在寺院柱子上,還用腳趾蘸著淚水畫出靈動的小老鼠。一個人的才華,若加上堅毅的個性,便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改變的。茂材先生,原名孟白,字篤允。因十幾歲寫評述劉邦項羽的文章時,他文辭激越,稱頌項羽不殺劉邦的義氣,鄙薄劉邦殺功臣的不義,被老師大家贊賞,稱他是“茂材”(秀才),遂以為名,時謙稱茆才。從此,中國畫的天地里,真有了一位特殊時期承繼了中國畫藝術精華的扛鼎人物,像是天定。
1916年的一天,少年氣盛的張茂材與思想守舊的祖父發(fā)生了激烈矛盾,他毅然收拾了幾件衣服,離家出走濟南,從此獨闖人生。清末民初,西方繪畫觀念、技術不斷傳入中國,而中國許多畫家,尤其是肖像畫家,多熱衷于參用西洋畫法,越來越成為時尚。初到濟南的茂材先生,借著秀美的書法,先是抄講義,后來又考入了西關高等學堂濟南高等師范圖畫手工專修科。此后的幾年里,他苦學西洋素描與水彩,打下了良好的西畫底子。畢業(yè)后,他進入正誼中學擔任美術教員。正是在這所學校,茂材先生給季羨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季羨林先生《病榻雜記》中寫道:“張茂材老師是六十年前我在初中讀書時的圖畫教員,我于繪畫沒有才能,肯定不會給張老師留下什么印象;但是,張老師留給我的印象卻是十分深刻的:態(tài)度和藹,循循善誘。我相信,這個美好的印象將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p>
張茂材 洛川神味 紙本設色
張茂材 蝦 紙本墨筆
后來,抗戰(zhàn)開始,張茂材先生堅決不肯去日本人扶植的漢奸偽政府屬下的學校就職,他蓄起胡須,明志抗日。特務、鬼子不罷休,不斷來騷擾,讓他畫畫。他干脆逃回了安丘老家,組織起民間組織,帶領老百姓挖鐵路、扒公路 被鬼子漢奸到處搜捕,他就四處流徙。在這樣的輾轉中,他一邊積極抗日,一邊開始思考:“我是一個中國人,為什么不研究自己民族的藝術?”這來自心里的聲音,讓他放下水彩筆,更加鄭重、更加寶愛、更加自我地開始了對毛筆、對紙墨、對大寫意精神的綜合探求。
20世紀50年代初,由于新中國畫運動的方針是現(xiàn)實主義對文人畫的繼續(xù)革命,因此很少有人公開提倡寫意了。但寫意精神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基因,已深入文化人的骨髓與魂靈,總有賢者不甘心棄之如敝屣。茂才先生即是少數(shù)逆潮流而獨倡寫意的藝術家之一,在當年鳳毛麟角。但茂材先生卻因為堅持這些寶貴的寫意精神,不見容于當時的學院派。即便受排斥,但后來仍被名士頗多的濟南市推舉為美術研究會國畫組組長,茂材先生仍然是“抱著野心勃勃的態(tài)度,要在西洋畫中包上民族風格,用民族藝術來同化西洋藝術”。大學不識茂老之才華,委屈他在正誼、育英、女師、一中等幾所中等學校任教,他卻把這些思想深植進了一批中學生的靈魂里。
四十歲以后,茂材先生總覺西畫趣味淡薄,故放棄西畫專攻中國畫。由小寫意到大寫意,歷二十年苦功,六十歲以后臻于成熟。從1958年退休至1963年辭世,這最終五年為其藝術創(chuàng)作盛期。茂材先生對寫意藝術的識見,基于對整個民族藝術研究的深度。他自謂“苦書生”,以“寧做累死鬼,不做等死人”為座右銘筆耕硯田,幾十年鉆研詩文、書畫、篆刻、戲曲 對民族藝術的綜合性和相互滲透性的研究與繼承,使他成為獨創(chuàng)一格的寫意花鳥畫家。
茂老性喜戲曲,他所居處十畝園附近的青龍橋劇場每有戲曲演出,必請老人觀評,演員也時常到十畝園請益藝術。他說:“京劇本來就是寫意???,唱起來了;唱,哭起來了。假使哭而真哭,那就太無趣味了?!彼劦綉蚯囆g“假”的技巧時說:“只要假得不背離現(xiàn)實,假得又有趣味,能使觀眾發(fā)生美感,并能感動觀眾勸善悔過,就假得好?!彼J為“戲劇是有趣味的教育”,“寫意完全是通過它的趣味來理解它的現(xiàn)實內容,若是僅追求形似與神似,那就不會達到寫意的境地”。這句話真是寫意的精髓。他給歷朝歷代藝術關于“形似與神似”的探討,植入“趣味”的價值,明確了僅是“形似”或僅是“神似”都不是藝術,不是寫意的藝術。茂老有一張八哥枝頭的畫,題款“求神不求形,求味不求神”,直接給“形、神、味”排好了它們該有的位置。
張茂材 山水 紙本墨筆
茂材先生在給學生講課中,把自己的藝術經(jīng)驗概括為“刪、閃、變”三個字。他說這三個字互相連屬,又一步比一步難,“會畫不如會刪,會刪不如會閃,會閃不如會變”。
“刪”,即刪繁就簡。茂材先生的畫像八大山人的作品那樣,把一切雜蕪的與主體形象無關的事物剔除,將一切可有可無的筆墨省去,猶如詩中之絕句,能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即“一以當十”之謂。一次,他巡視同學們畫鴨子,當看到有幾個同學細細地描畫鴨子羽毛時,他走上講臺說:“同學們,你們畫得再細,能有鴨子身上那毛細嗎?就是你們能把鴨子翅膀上的羽毛畫細,你們能把每一根鴨絨都畫細嗎?所以,畫鴨子,不是鴨子多少根羽毛等著你畫,是你要把許多根鴨子羽毛都吃進眼里,消化它的質感神韻,然后一筆畫出就如同有了許多根。這才是國畫大寫意的精髓?!?/p>
張茂材 水仙 紙本設色
張茂材 八哥 紙本墨筆
“閃”,即揖讓,猶如書論中的“公主擔夫爭道”必有揖讓,主體方能突出,筆意方能通達。在茂老的畫中,無論布局、行筆、落墨,都有這種“閃”的技巧?!伴W”還是一種并非直敘某事某意,而假借其他事物間接地使人聯(lián)想到本意的藝術技巧,即弦外之音,詞外之意,“無跡之跡詩始神”。茂老主張“琴聽弦外音”“詩嚼詞外意”“書外有書”“無筆墨處是靈魂”,這正是中國藝術浪漫主義的傳統(tǒng)。茂老曾畫過一幅風中搖曳的芭蕉,題句“云飛天與轉,風動地有聲”。他不寫“一日千里”之類的套句,而飛騰之意自在其中。他的聯(lián)句“綠柳垂崖,高懸青帚拂地理;紅蓮出水,倒提朱筆點天文”,既有泉城之美,又有齊魯豪情,雄才大略,而廣為播揚。
“變”,指變法、變形、變化諸意。會變,則“隨時皆得真趣味,不能言其所以然”,進入自由王國境界,但主張風格、方法“務必是自己的”。齊白石畫蝦已屬至高,但茂材先生認為并非不能變化發(fā)展。他即嘗試把蝦身畫以三筆概括為“S”形,大形是彎的,而每一筆卻是直筆,分明是將西畫的體面轉換關系與國畫行筆的氣韻合二為一了。有一次畫蝦,他一邊落墨,一邊說:“是也?非也!非也?是也!”最后題道:“白石畫蝦蝦多節(jié),我學白石不畫節(jié)。畫節(jié)隔斷胸中氣,一筆完成是寫意?!彼鴮㈥亓窒壬f:“我畫蝦的方法是半夜在床上悟出來的。曲線要用直線來寫,直線要用曲線來寫,格外有勁?!贝藶樽兎ㄖ焕U劦阶兓瘯r,茂材先生常說:“做人要老實,畫畫不能老實。腦子一定要靈活,不要為對象所束縛。物為我?guī)?,物為我用?!泵南壬挥米兎ㄗ冃芜@樣的說法,他使用“不似”這個詞。他概括自己由西畫轉入中國畫,由半工半寫轉入寫意的過程時,是用“由形似到神似再到不似”來表述,并且認為“不似最難”。他的“不似”實際上是“不似之似”,即陳師曾所謂的“不形似”,與齊白石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黃賓虹的“不似之似為真似”本質上是一樣的。
張茂材與弟子們
經(jīng)過長期的潛心鉆研,茂材先生年愈長愈熟稔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飄逸簡練的高古旨趣,推崇自王維、蘇軾、米芾、青藤、八大、石濤一脈,講求藝術家“詩書畫刻唱彈歌舞”的綜合修養(yǎng)。他與同輩好友李苦禪關友聲于希寧等不斷切磋共研,補益并創(chuàng)造了“推陳出新”“t不似?的浪漫”“它我有無”“刪、閃、變”“名利與藝術關系”“寫實與寫意關系”等藝術理念與用筆技法,在20世紀上半期西學東漸民族藝術生態(tài)略見脆弱的環(huán)境下,實屬難能可貴。比如“推陳出新”,即傳統(tǒng)與出新的關系,茂材先生1961年就說:“推是推動,推敲,推選,推擇之言,而不是推除的意思。”
茂材先生說:
留白留余味。
洗練傳神。
于無聲處聽驚雷。
低頭,古人,古人;抬頭,自己,自己。
琴聽弦外音,詩嚼詞外意,字觀全幅精神,畫賞糊涂筆。
有筆墨處是表現(xiàn),無筆墨處是靈魂。趣味,在有意無意之間,有意者是空間,無意者是筆墨。
…………
這些高質地的藝術見解,是樸素的真諦。茂材先生是一位浪漫型的藝術家,他追求的是“不似之似”,是一種一氣呵成,敢于使某些部位含混,使藝術整體效果如瀉如注的氣韻表達,是寫意的至高要求。
張茂材先生藝品高逸,人品更難能可貴。他一生堅持“苦與恒”“寧做累死鬼”“士到餓死不說貧”“萬惡懶為首”“藝術一追名利就俗”“胸無得失心常態(tài)”等信條,他自己是如此做的,也是如此告誡學生的,希望他們能真摯純粹地熱愛藝術。張茂材先生剛直不阿,無論在任何社會狀況、藝術潮流中,都決計不低頭不失去自我。1986年,中國美術館舉辦張茂材遺作展,于希寧先生曾為書寫前言,稱先生“有第一等學識,有第一等襟懷,有第一等藝術”,是對張茂材先生人品藝品最恰當?shù)脑u定。此外,藝術家劉開渠、王合內、李樺、呂蒙、尹瘦石、潘絜茲、周韶華、楊之光、劉文西、周思聰、胡一川、涂克、黃苗子、郁風、金維諾等,都曾在濟南看過茂老的遺作展,對張茂材先生的書畫藝術表達了由衷的贊賞。
1963年,張茂材先生病重住院,卻仍眷顧著他的弟子們。他深心殷殷地寫過一句詩:“青燈不羨前程遠白發(fā)欣看后輩賢?!边@是他的肺腑之言。“愛徒勝子”的張茂材先生,桃李天下、人才輩出,如季羨林、宋平、陰法魯、黑伯龍、單應桂、齊辛民、王廣才、劉曦林、胡正彬、王占山、謝家道、劉國瑞 可以欣慰的是,如今他所影響過的許多學生,也在影響著教育著他們的學生。通過他的論文《民族藝術的寫實與寫意》,通過為他整理論藝畫語、編著畫傳,通過傳播他的詩書畫印作品,弘揚著意象美學的中華文脈不朽。
張茂材 茆材書畫(白)
張茂材 金石樂叟(白)
張茂材 茆材之?。ò祝?/p>
張茂材 老人牧羊(白)
張茂材 渠丘張大(白)
張茂材 茆材讀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