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熱點和難點,由于學生的閱讀往往只是表面的理解和讀取,對于文章的深入思考并不全面,甚至少有,而且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往往看重的是閱讀當中的得分點和答題能力,對于閱讀點真正意義有很大的疏忽,導致學生對閱讀沒有興趣,而且在課堂上也只是機械地完成老師布置的閱讀任務(wù)。這樣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已經(jīng)遠遠無法滿足當代地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和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需求,閱讀教學的課堂也在長期地呈現(xiàn)教學效率低下,課堂無反響的狀態(tài)。對于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一閱讀教學現(xiàn)狀,以及高效地開展語文閱讀教育,從三個境界談起,對語文閱讀的重點和要點進行解讀,真正培養(yǎng)起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在《人間詞話》當中,王國維先生曾提出無論古今,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或者實現(xiàn)一些理想目標,以及對于知識領(lǐng)域的研究,都必須要經(jīng)過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一個探索、確定目標、尋找方向的境界,即“昨夜西方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一個為目標、夢想、事業(yè)的探索過程,站上高樓才能望得更遠,才能最終確定自己想要追求的,這是漫漫探索路上的一個開頭;第二個境界是一個努力、拼搏、堅持、奮斗的境界,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個境界是取得成功最關(guān)鍵的一個階段,很多成就夢想的路上終會遇到很多的阻礙和挑戰(zhàn),但是成敗只在一念間,如果選擇了放棄,實現(xiàn)夢想的道路就到此為止了,但是如果選擇了戰(zhàn)勝困難,不辭艱辛,那么就能夠一步一步走下去;第三個境界是一個求索、發(fā)現(xiàn)的過程,即“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一個不斷反復求索的過程,對細節(jié)的求索,對更多事物的了解,如果沒有這千百度的尋找,哪里能夠獲得“驀然回首”的頓悟,這是量到質(zhì)的轉(zhuǎn)變,是一個目標實現(xiàn)的階段。求取學問、實現(xiàn)夢想、取得目標,都要經(jīng)過這三大境界,那么閱讀又何嘗不是這樣?
閱讀是當今語文教學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占據(jù)評價學生能力的一個占比很大的部分,所以在現(xiàn)如今傳統(tǒng)、不如意的閱讀教學過程要進行一定的改進和完善,針對閱讀教學課堂里“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分析文章時普遍會把一篇完整的文章進行分解,然后對每一部分,每一段進行講解,然后對中心思想和學習內(nèi)容進行總結(jié)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進行改善和改進。改善以老師為主體的課堂角色設(shè)定、改善“肢解”文章的閱讀教學方式,還文章一個完整之軀;改善學生閱讀能力和興趣低下的現(xiàn)狀。可是盡管閱讀課堂的改革已經(jīng)在各年級進行開展,但是收效甚微,很多老師仍然熱衷于逐字逐句地對文章做著解剖大手術(shù),而且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在不斷地下降,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源于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缺乏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和引導。閱讀是學生、老師、文章三者之間交流的過程,閱讀的主人公是學生,老師不應(yīng)該為其進行閱讀實踐,而是把空間和權(quán)利歸還于學生,老師在其中的作用是幫助學生與文章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感受、欣賞能力,所以在語文教學當中應(yīng)用“三重境界”教學法有著非常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一、境界一: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閱讀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體驗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開始之前,是必須要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精神,這種執(zhí)著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才能夠開啟閱讀的旅途,才能夠讓閱讀的情感體驗更加個性化。對于閱讀來說,是學生與文章主人公的一次對話和交流、是學生與作者的一次談心深交、是學生在文章當中的一次冒險和旅行,所以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不要給學生外在的干擾,不給學生設(shè)定一些閱讀目標和任務(wù),而是讓其自己獨上高樓,確定閱讀目標和方向,這樣才能夠望盡天涯路,才能從整體里體會到作者和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從不同的角度談自己的體會,讓學生自己感受文字的力量和樂趣,感受語言的魅力—一字一句搭建起來的世界。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老師必須保持對正確觀點的掌握,因為如果學生遇到問題,老師可以給出正確的點撥和指導。
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當中,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一些觀點,可能這個觀點和正確的觀點模板是不同的,但是閱讀是充滿個性化的,學生的思考角度出現(xiàn)不同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老師可以將正確的觀點表達出來,但是不應(yīng)該去否定學生的觀點,也不應(yīng)該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強加于學生。例如在學習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時,首先這是一篇抒發(fā)感情的詩篇,正確的觀點應(yīng)該是詩人對康橋的愛,離開康橋時的戀戀不舍,對現(xiàn)實生活的無奈和不滿,即一般的觀點認為作者所描寫的是對橋的愛、對現(xiàn)實的無奈,但是有的學生就會提出不一樣的看法,他們可能會覺得這篇詩歌里描寫的是徐志摩對一位心儀的姑娘所表達的心意,離開這位姑娘時的不舍,對和這位心儀姑娘相處的美好時光,例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有的同學會認為這并不是僅僅是對柳樹的留戀,而是對那位心儀姑娘的回憶。對于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想法和提出這樣的觀點,老師首先不應(yīng)該去否認學生的觀點,而且應(yīng)該表揚其想法獨特,能夠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然后再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去閱讀,全面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境界二: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閱讀的境界二是一個努力和堅持的過程,在境界一對所閱讀的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和思考之后,學生就要開始下一步的閱讀旅行了,即對文章的精讀和深讀,在這個過程當中,老師要在不斷地指導過程當中讓學生進入到“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即在深度閱讀當中,老師要幫助學生去圈畫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去深入閱讀,一個句子、一個字,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表達出來的情感也要理解。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的過程中,老師除了幫助學生圈畫重點之外,還需要指導學生一些閱讀的技巧和分享一些閱讀經(jīng)驗,例如對于一些復雜句子的斷句閱讀,對于文章的整體描寫手法進行判斷,對于文章使用的修辭手法也要分析其特色和作用,以及對于一些文章反映出來的道理和意義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閱讀。
例如在閱讀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時,“我好像做了一場大夢。滿身的創(chuàng)傷使我的心仿佛又給放在油鍋里熬煎?!边@一句話充分地展示了作者對于小狗包弟的愧歉和自己把小狗送到醫(yī)院做實驗品舉動的無奈和痛苦,以及“他不承認,就痛打,拳打腳踢,棍棒齊下,不但頭破血流,一條腿也給打斷了?!焙汀皠e人趕它走,用腳踢,拿棒打,都沒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邊,最后專政隊用大棒打斷了小狗的后腿?!边@兩段分別對藝術(shù)家和藝術(shù)家的小狗被打的場面進行描寫,揭示了“文革”時期的惡劣社會行為,對人都大打出手,何況一只小狗。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這個閱讀理解過程時,要求學生去反復閱讀理解,去掌握作者描寫外貌的手法和特點,以及體會修辭手法運用的巧妙和生動。通過這樣的深入閱讀,學生已經(jīng)深入到文章的世界里了,對于文章的特點和內(nèi)容有著非要探其究竟的境界,可謂是“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這樣的執(zhí)著和堅持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文章的奇妙之處。而且在《再別康橋》一文里,針對學生的觀點老師也可以讓學生深入閱讀文章當中對康橋的描寫,結(jié)合自己在生活當中對一處風景的了解,來體會詩歌中景色帶給作者的影響,這樣的話,學生也就對文章當中人和景色之間的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境界三: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當伏案苦讀之后,合上書本的那一刻,學生的腦海里有很多難以理解的問題,卻突然一下子有所感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便是頓悟。閱讀需要頓悟,頓悟是對閱讀過程的一個回報,一篇文章所要體現(xiàn)的內(nèi)容是黑是白,全在讀者的頓悟。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當中是如何體現(xiàn)作者對于現(xiàn)實的不滿,對于自由的渴望,想要超越現(xiàn)實達到理想世界卻無法實現(xiàn)的無奈和惆悵,又是怎么反映出當時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在水深火熱的社會里艱苦前進,但是當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將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的感情相結(jié)合、相碰撞,最終合上課本時便可以真正體會到“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以及“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綜上所述,在高中的閱讀過程當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已經(jīng)相對初中生有很大提高,但是,對于閱讀來說,“三重境界”著實是不可少的一個閱讀過程,學生只有在明確了閱讀的目標和方向,有了“獨上高樓”的勇氣和信心,才會有深入探究的“衣帶漸寬終不悔”,更是會得到來自“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與驚喜。
汪治華,安徽省岳西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