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春
摘 要:挖掘黃河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自古以來,奔流向前的黃河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奔騰不息的九曲黃河以勢不可擋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文化根基。源遠流長的黃河根祖文化,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與魂,作為年輕一輩的新一代,需要不斷去挖掘、去傳承、去弘揚、去創(chuàng)新。在黃河文化水彩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運用黃河文化符號,將水融色的干濕濃淡變化與畫紙上的滲透效果結合,使畫面形成層次豐富的變幻效果,透明清爽、淋漓酣暢的視覺效果,并具有鮮明的藝術效果。在運用水彩繪畫技法和表達對所生活環(huán)境的感受的共同作用下,黃河題材水彩作品構成了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地域文化內涵。
關鍵詞:黃河文化;水彩作品;主題創(chuàng)作
一、黃河文化元素水彩創(chuàng)作打造獨特時代旋律和
中國氣派
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作為華夏五千年重要文化的符號,從古至今,在這片黃土地上浩浩蕩蕩,奔流不息,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基因,養(yǎng)育著一個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這條九曲蜿蜒的大河,在各個歷史時期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文化現象。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說最早就產生于黃河流域,堯、舜、禹都曾在黃河流域周邊建都定居。研究人員在陶寺遺址的考古挖掘充分證明黃河文明是中華歷史的源頭;舜帝陵等也坐落在附近,向我們演繹著當時的時代氣息;此外,大禹治水的遺跡在向我們不停地訴說著輝煌的古代中華黃河的文明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tǒng)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p>
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主題十分廣泛。從畫些抒情小品,到表現重大社會內容的主題創(chuàng)作,從寫實再現風景、花卉,到能表達畫家內心世界的思想變化,水彩畫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世間萬物的認知與把控,這是水彩畫劃時代的進步。如今水彩畫的表現方式呈現多元化態(tài)勢,藝術風格日趨多樣化,寫實或寫意、象征或抽象,各種手法爭奇斗艷,充分顯示了畫家獨到的藝術個性。部分藝術家將水彩繪畫與黃河等地域文化主題創(chuàng)作相結合,促使水彩畫從一種只能畫些草圖或小品的極為簡便的繪畫方式,發(fā)展成為能夠結合文化特色、抒發(fā)畫家情感、深刻反映地域現實生活、表現技巧非常豐富、深為廣大人民喜愛的繪畫形式。
二、黃河文化元素水彩創(chuàng)作與農耕、生態(tài)、
旅游產業(yè)建設的關系
黃河流域自古就是農業(yè)的重要耕作地區(qū),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發(fā)源地。挖掘黃河農耕文化,促進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孕育了中華兒女,黃河農耕文明是構成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仍需要我們進一步做好相關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運用水彩創(chuàng)作可以表現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
依托黃河生態(tài)治理典故與文化歷史,促進當下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和保護工作。歷史上大禹治水,清除淤堵、疏通河道,理通水脈,依水道之理而行治理之工。禹鑿龍門,疏理水道,大興灌溉,治理洪水,造福民生,并留下了“鯉魚躍龍門”的傳說,是黃河流域生態(tài)治理與保護的典型案例,書寫了我國古代最早的黃河治理文化,這為新時代推進高標準生態(tài)保護提供了豐富的治理理論。通過水彩主題可以創(chuàng)作描繪黃河流域的生態(tài)治理成果。
不斷挖掘黃河旅游文化,提升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美好向往。黃河流域壯麗的自然山水風貌,以及豐富的人文景觀,不僅為周邊旅游產業(yè)的興起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當地人民追求高品質生活提供了契機。“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不斷滿足黃河流域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新時代的奮斗目標;宣揚黃河旅游文化,推進黃河流域居民的高品質生活也是新時代黃河兒女的使命擔當。利用水彩主題創(chuàng)作,宣傳黃河流域的旅游資源和人文風貌,可以為推進黃河旅游文化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三、黃河文化元素對水彩主題創(chuàng)作的影響
水彩作品是通過運用水彩顏料與水進行調和來作畫的表現藝術。水彩藝術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水彩顏料本身具有一定透明的特性;二是繪畫過程中水的流動性會充分調動顏色的層次感,形成豐富的變幻效果。這種水彩材料的特性直接影響了水彩藝術的獨特表現力。在水彩畫發(fā)展的浪潮中,涌現了一些在水彩畫領域有影響力的畫家和作品,他們通過水彩畫創(chuàng)作實踐,獨樹一幟,另辟蹊徑,畫風、畫品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國水彩畫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群眾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信念,為打造具有中國氣派、民族風格、時代精神、個人面貌的中國水彩畫,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中國水彩畫以其恢宏博大的民族文化底蘊、高尚的美學品味、充滿激情的生活氣息、酣暢精微的表現技法,贏得了人民廣泛的喜愛。在黃河題材水彩畫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巧妙運用水彩技法和色彩搭配描繪黃河流域的風土人情,通過水彩繪畫的方式倡導民眾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的重要舉措,也有利于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黃河文化精髓。
四、黃河文化元素在水彩主題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表現
水彩創(chuàng)作一般利用干、濕兩種畫法相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水色濃淡、枯潤相融,變幻無窮,妙趣連連。水彩的繪制中除了造型和色調的把控以外,最為關鍵的是作畫時水分多少的掌控。作畫過程中水分多少的把控和掌握是水彩創(chuàng)作的要點之一。畫面上有滲化、蒸發(fā)、流動的特性,掌握水分應注意時間、空氣的干濕度和畫紙的吸水程度。水彩畫創(chuàng)作的要點在于作畫時把控水的運用,充分發(fā)揮水這種調和劑在調和與表現畫面效果時的作用。
筆者在創(chuàng)作系列黃河題材水彩畫作時常用基本技法有干畫法、濕畫法、罩色法等。在描繪畫面中的農舍、羊群、母牛、干草垛、枯樹等主題景物時,筆者巧妙運用干畫法進行局部的細致描繪。畫者用層涂的方法在干的底色的基礎上進行刻畫,通過干畫法可以一遍遍反復著色,表現畫面中形象的清晰輪廓、精微的形體構造和豐富的色彩變幻。通過不斷分層接色、暈染、罩色、干濕銜接等手段將主體物的細節(jié)和肌理精細表現,強化造型和神態(tài)。局部使用層涂法在干燥的畫稿上進行交疊,在先行繪制的底色干燥過后,再進行反復上色,采用層層重疊顏色的技法來表現描繪景物的層次感。由于在創(chuàng)作時,畫面中涂色層數不一,有些地方只著色一遍,有些則需兩遍、三遍甚至要反復多次上色,這樣可以讓主體物更加突出,但不可上色遍數過多,以免使得最終的畫面色彩灰臟,失去透明感。事先預計透出底色的混合效果,可以增加畫面的可控度。整體的造型通過干畫法的組合表現可以更加有力地塑造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蒼茫和質樸。通過使用罩色法,畫面中的色彩色層次變得更加豐富,進行分層的渲染,這樣可以增加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效果。
在表現幾個色塊的銜接和過渡時,筆者巧妙采用接色法進行畫面效果繪制。干接色是在畫面中相鄰物體顏色干后從其旁涂色交接,其色塊之間不會發(fā)生滲化與過渡效果。這種繪畫方法的表現特點是讓所描繪物體輪廓明晰、色彩明快。在使用枯筆法表現的景物時,畫筆所含水分較少,運筆時畫面中出現飛白效果或高光效果。
在黃河主題水彩組畫畫面背景的創(chuàng)作中,時間的把握至關重要,在運用濕畫法創(chuàng)作時要精確把握時間節(jié)奏,如果疊色過早,水分過多的顏料會使被表現物體的形體失真,但是如果水分較少,疊色的時機過晚,則會使得底色的水分蒸發(fā),水色無法滲化,導致畫面中出現銜接生硬。一般在重疊顏色時,筆頭含水宜少,含色要多,便于把握形體輪廓。如果重色時畫筆所含顏色較淡,則需要等底色略微干燥再進行疊加。濕度和干濕度直接影響最終的繪畫效果。再有,繪畫時畫紙的吸水程度也會影響最后的畫面效果。
五、黃河文化元素是主題水彩創(chuàng)作的精神依托
浩浩蕩蕩的黃河象征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先民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天人合一”觀念的依托,蘊含“同根同源”的民族歸屬感、民族認同感和“大一統(tǒng)”的主流意識,形成了文明從未中斷的中華思維體系,繁衍生息在黃河周圍的多民族在這個體系的作用下形成了廣泛認同。黃河文化在整個黃河流域根深蒂固,并且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千百年來,黃河孕育了偉大的文明,培育了優(yōu)秀的黃河文化,筑造了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精神。相信生活在黃河兩岸勤勞刻苦、從容樸實的人們,能夠在共同努力下保護黃河、守護黃河精神,并在這肥沃的土地上挖掘黃河文化更深層次的時代價值,續(xù)寫黃河文化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陳鵬.黃河文化的多重精神特質及符號構建[J].人民論壇,2020(25):135-137.
[2]蔡相龍.傳承黃河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J].治黃科技信息,2020(2):15.
作者單位: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