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舒婷 吳云飛
摘 要:在近現(xiàn)代中國畫壇歷史上,黃賓虹先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畫家。黃賓虹的作品畫風獨特,筆墨豐富多變,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幾十年來,黃賓虹先生的繪畫一直被美術界所關注,并越來越影響著當今中國畫壇。文章介紹了黃賓虹先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并探析了其部分代表作中的筆墨觀在山水畫中的運用。
關鍵詞:黃賓虹;山水畫;筆墨觀;引書入畫
此論文以黃賓虹的多項著述和專家學者們對他筆墨的研究以及整個藝術歷程的研究文字為理論基礎,分析其山水畫中體現(xiàn)出的高超的筆墨技巧,來解讀他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對筆墨理法的深刻見解,并且試圖通過具體畫面當中的用筆用墨的方式,探究其筆墨觀在山水畫方面的實踐情況、產生的效果,與這些觀念、方法、成果在當下凸顯出的意義。20世紀的繪畫大師黃賓虹先生所處的時代是古典和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文化碰撞的十字路口,筆墨作為中國畫的核心問題到了一個由舊變新的路口。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原有的價值體系易于崩潰。黃賓虹先生憑借其超乎一般畫家的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堅持不懈的技術歷練和廣采博取的胸懷成功地建立起既屬于他藝術個性和風格也有著劃時代意義的筆墨價值體系。
一、黃賓虹筆墨觀的形成
(一)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
黃賓虹在小的時候就喜歡學習詩文經史,學習畫畫和篆刻,并且十分認真地學習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著作。當時時局動蕩,為了躲避戰(zhàn)亂黃賓虹遷去金華山居住,在李灼先、李詠棠的教導下學習。黃賓虹21歲時,應縣試,補廩貢生,學習繪畫花卉山水。繪畫十分勤奮,課后喜歡研究一些金石書畫。黃賓虹先生在50歲之前學習百家,后游歷了黃山、九華山、泰山等名山,又登上了五嶺、雁蕩山,還游覽了巴蜀等地,足跡走過了大半個祖國。
黃賓虹先生繪畫的技巧,早前受李流芳、程邃等人的影響,也與元、明各家相互融合。在繪畫中,他重視章法,虛實結合、疏密有致,筆法蒼勁有力,嚴謹。新安畫派的畫風對黃賓虹先生產生了終生的影響,他六十歲以前的畫作被人稱為“白賓虹”。黃賓虹六十歲以后的畫風發(fā)生了轉變,他游覽了烏渡湖、秋浦等風景名勝。因為這些地方風景美麗,黃賓虹十分喜歡,便有了定居的念頭。貴池的游覽經歷對黃賓虹先生的畫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黃賓虹先生晚年的時候游覽了桂林、廣東等地,繪出了大量的作品。在這以后,黃賓虹先生的風格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風格,而是用真山水作為模板參考,以過去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創(chuàng)作了很多的山水畫,在風格上前無古人。在他70歲的時候游覽巴蜀等地,在這之后的繪畫完成了飛躍。
在北京的十一個年頭里,黃賓虹先生完成了“黑賓虹”的轉變之后,又嘗試“水墨丹青合體”的實驗。在水墨之中融合了朱砂、石青、石綠等物質,這些都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啟發(fā),創(chuàng)造了中國山水畫中的水墨與青綠兩大體系的融合。
到了杭州后,他看到杭州良褚出土的夏玉,于是就參悟出了新的墨法,所以其畫面與江南山水的別致極其相似,筆與墨融為一體。
(二)書法之重——引書入畫
黃賓虹先生很少單獨談論筆墨,在他的談話和著作中多次談到書法對筆墨的重要影響,告訴我們繪畫的用筆、筆法和書法、書體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認為墨法源于筆法,筆法源于書法,至理相通。他晚年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繪畫用筆理論,即“平、圓、留、重、變”,而這套理論就是來源于書法。
黃賓虹認為書法對他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書法是他筆墨的“源頭活水”。黃賓虹不僅將書法原理運用于繪畫,還積極將之運用到實踐操作中,并將這一做法堅持了一輩子。在近現(xiàn)代的畫家中很少有人那么積極主動地將書法運用于繪畫之中,并取得超高的成就。
筆者認為,黃賓虹先生的繪畫與書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lián),書法也許就是黃賓虹藝術生涯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他的藝術路。黃賓虹的繪畫無論在技法還是理論層面上,都有書法的運用與實踐,可以說,書法撐起了他的藝術王國。
黃賓虹在幼時就酷愛繪畫,并為了更好地提升繪畫水平從而一并學習了書法。黃賓虹為了探究以書入畫的根源,不僅去學習徐渭、董其昌等書畫大家,還臨習一些名氣不高的畫者的書畫,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了解引書入畫根由的機會,可見其對引書入畫實踐的執(zhí)著。正是這樣的執(zhí)著造就了一位時代的大師。
(三)品畫之識——超高的素質與修養(yǎng)
黃賓虹先生認為,一個人的人品與畫品有著十分重要的聯(lián)系,他提出:“畫畫的技藝高超,其根源必來自于人品”。也有很多人質疑他的這種說法:每個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怎么能“像本人一樣”呢?哪個字、哪幅畫會像作者本人呢?做人的品格很好,但畫畫并不好,或者畫畫很好,做人的品格卻并不好,這種例子難道不是有很多嗎?
在這件事上不同觀點的產生,在于對人品的不同理解。人品,并不僅僅是在道德上對一個人的評價,而是一個人全部內在品質的總和。黃賓虹將做人的品質詮釋為:“一個人的品格和內在的完美,是作者的品格節(jié)操、學識、胸襟、經歷,氣度的寬廣”。黃賓虹說道:“自古以來畫畫的人,大多數(shù)都重視做人的品格和學識,不乞求蠅頭小利,多多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知道其中蘊含的大道理而不看重功利。雖然他的一生平淡,不為別人所知,但他們也不會因為不為世俗所知而悔恨。”
像那種居于藝術的殿堂,且層次很高的神來之筆,不僅需要高超的藝術天賦,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沉淀。這樣的過程非常漫長,寂寥且難度巨大,不具備黃賓虹先生所說的堅忍不拔的品質,必然會在層層阻力和誘惑下,偏離原有的軌跡,到不了應到的終點。
黃賓虹在《自敘生平》中有這樣一段論述,直戳淚點?!胺友嗍袑⑹?,謝絳應酬,惟二敀紙堆中不蠹魚爭生活,乢籍字畫金石,竟日不釋手?!?/p>
黃賓虹先生一輩子做人特別謙和,藝術上謙虛,從不炫耀自己的成就,只是他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他才說他的繪畫藝術或許可以說有點小小的成就。他的畫作大多數(shù)都沒有署名、鈐印,他僅僅將這些畫作為習作,稱不上作品,因為他還有更多的東西要思考研究的。學無止境,從這種治學態(tài)度上來看,他所言非虛。
二、筆墨觀在黃賓虹的山水畫中的體現(xiàn)——豐富的筆墨層次與古厚的畫面基調
黃賓虹先生的筆墨是繪畫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黃賓虹先生將筆墨觀與筆墨的實踐作為平生繪畫的貫穿始終的內容。這一點在他的畫中得到了漓漓盡致的體現(xiàn)。
《黃山湯口》這幅作品作于 1955 年,畫作中顯出黃賓虹先生的筆墨蒼勁有力,具有老辣的繪畫功底。作者移動云壑,遷移山林,可見作者用心做過一番精心剪裁。圖的下方似桃花溪水,左側有茂密的植被覆蓋,藤蔓纏繞,旁邊還有一座小閣樓,應該是觀瀑樓。畫中松樹下坐著兩個像在交談的人,中間的地方有三道水流并流而下。作者省略掉了上山必須要經過的地方慈光閣、半山寺等景色,突出一座高聳入云、像初放的蓮花——蓮花峰。我們看到畫面上端的部位,在蓮花峰后畫上幾座錯落有致的遠山,這就組成了一幅雄偉峻峭的山水畫。細看整座蓮花峰際,上面沒有半點云彩,山峰畫得蒼莽雄偉,郁郁蔥蔥,卻在清泉和溪畔間留有逶迤曲折的空白,其勢婉轉流動,顯得坦蕩空靈,用來襯托蓮花峰的實體。此作平淡中透出驚奇,可以看出黃賓虹的獨具匠心。
三、結語
在近現(xiàn)代中國畫壇歷史上,黃賓虹先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畫家。其畫風獨特,筆墨豐富多變,體現(xiàn)了一位大師的睿智不凡與不斷探索與研究的毅力,同時又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幾十年來,黃賓虹的繪畫及其繪畫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美術人,而他的繪畫與書法思想也豐富了一個時代的藝術寶庫。他的畫論和思想教會了我們要謙虛學習先輩留下來的藝術瑰寶,同時也要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并有終生研究的毅力與決心,創(chuàng)造出屬于人類的藝術珍寶。
參考文獻:
[1]李璐璐.淺析黃賓虹山水畫筆墨[J].數(shù)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3(1):25-26.
[2]吳永波.試論黃賓虹山水畫的筆墨語言[J].作家,2011(16):235-236.
[3]劉彬.論黃賓虹中國畫“筆墨”觀 [J].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38-39.
[4]黃學軍.筆精墨妙 自然天成:記山水畫家李興[J].青春期健康,2013(24):86-89.
[5]孟祥蕓.筆精墨妙,渾厚華滋:黃賓虹山水畫欣賞[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4(21):125-126.
[6]成莎.筆精墨妙 渾厚華滋:黃賓虹筆墨對我作品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D].昆明:云南大學,2014.
[7]吳永波.云南大學試論黃賓虹山水畫的筆墨語言[J].作家,2011(16):235-236.
[8]張德山.淺談中國畫筆墨語言:以黃賓虹山水畫為例[J].文藝生活,2014(10):56-57.
[9]莫里加.從作品《若耶溪西子浣紗石》淺析黃賓虹山水畫筆墨語言中的均衡[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4.
[10]黃賓虹.黃賓虹中國畫作品[J].美術,1994(4):17-21,24.
[11]鞏小波.論黃賓虹“五筆七墨”說及繪畫觀[D].開封:河南師范大學,2011.
[12]蔡華成.黃賓虹的山水畫藝術及其成因[D].揚州:揚州大學,2012.
[13]李青陽.論米點山水對元代繆佚《云山霧靄》的影響[J].名作欣賞,2011(1):23.
[14]張云麗,馬洪春.黑墨團中天地寬:黃賓虹“墨法”淺探 [J].名作欣賞,2011(26):126.
[15]張云麗.筆墨之道的集大成者:黃賓虹“五筆七墨”之初探 [D].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11.
[16]夏雨.近代國畫大師黃賓虹對中國美術的影響與推動[J].藝術教育,2014(5):158.
[17]巴衛(wèi)東.試論黃賓虹對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J].美術教育研究,2016(9):20.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