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洪華,趙體群,李亞東,馮啟偉,耿安凱
(山東省第一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院,山東省富鐵礦勘查技術開發(fā)工程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100)
鄒平火山巖盆地為山東省內(nèi)主要的銅礦成礦遠景區(qū),也是省內(nèi)很重要的銅礦產(chǎn)地[1-4](1)山東省第一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院,山東省鄒平火山巖盆地火山通道構造控礦特征及找礦方向研究報告,2015年。,20世紀60年代初,山東地勘隊伍先后對鄒平王家莊銅礦、大臨池銅礦等銅礦床(點)進行勘查,探明了一批銅礦床,發(fā)現(xiàn)了多個銅礦點,如銅固子銅礦、李山銅礦等。該區(qū)以往開展了大量的地、物、化、遙等工作,前人總結了區(qū)內(nèi)的地層、構造、巖漿巖地質(zhì)背景與成礦規(guī)律。
王家莊銅礦、碑樓銅礦大地構造位于華北板塊(Ⅰ)魯西隆起區(qū)(Ⅱ)魯中隆起區(qū)(Ⅲ)魯山-鄒平斷隆(Ⅳ)鄒平-周村凹陷(Ⅴ)的鄒平火山巖盆地內(nèi)。鄒平火山巖盆地是一個由中生代繼承性斷陷發(fā)育而成的陸相火山巖盆地(圖1)。早白堊世燕山運動形成了近EW向齊-廣擠壓斷裂帶,北側下陷為濟陽坳陷,南側為鄒平火山巖盆地[5]。盆地內(nèi)分布有各種金屬礦床和礦點共計50余處,其中銅金屬礦床和礦點20余處[6]。本文通過對其中的典型礦床代表王家莊銅礦、碑樓銅礦展開研究,總結了礦床地質(zhì)特征,并初步探討了成礦地質(zhì)條件。
礦床位于鄒平巖體中偏北部,地處會仙山破火山口中心,礦體賦存于王家莊巖體內(nèi)。地表第四系覆蓋厚度80~120m[7],其下為白堊紀火山巖及燕山晚期的中酸性巖體,王家莊銅礦賦礦巖石為燕山期石英二長閃長巖。以往物探、鉆探資料顯示,王家莊巖體面積約7km2,巖體形態(tài)呈近EW向橢圓形狀(圖2),圍巖為早白堊世青山群方戈莊組粗安巖、粗安質(zhì)角礫熔巖[8],王家莊巖體與礦床圍巖呈侵入接觸關系,接觸面極不規(guī)則,呈枝杈狀(圖3)[9]。
1—第四系;2—新近系+古近系;3—下白堊統(tǒng);4—侏羅系;5—石炭系+二疊系;6—寒武系+奧陶系;7—泰山巖群;8—二長巖;9—石英閃長巖;10—閃長巖;11—輝長巖;12—花崗巖;13—實測及推測斷層;14—推測火山噴發(fā)不整合線;15—青山組中亞組破火山口邊界;16—中生代洼陷區(qū);17—晚古生代坳陷區(qū)
王家莊銅礦規(guī)模為中偏小型,由若干大小不等的銅礦體組成。礦體受巖體內(nèi)部的原生節(jié)理裂隙控制,圍繞南北2個主礦體中心呈雁行排列(圖4)。礦體形態(tài)簡單,以透鏡狀、長透鏡狀為主,另有板狀、枝杈狀、似脈狀等。
礦體圍巖以石英二長閃長巖為主,少部分為隱爆角礫巖,蝕變主要以鉀硅化為主,蝕變范圍廣,強度大,成礦作用多階段性明顯。
礦石結構主要為他形粒晶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鱗片狀結構、填隙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構造、脈狀構造、浸染狀—脈狀構造等。
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輝銅礦、蘭輝銅礦和自然銅等,伴生元素有硫、金、銀、砷等。
1—鉀化石英二長閃長巖;2—石英二長閃長巖;3—閃長玢巖;4—斷層及編號;5—鉆孔位置及編號;6—礦區(qū)范圍
1—閃長巖,2—粗安巖
1—17號銅礦體;2—細脈浸染狀銅礦體(按邊界品位≥0.2%);3—細脈浸染狀銅礦體(按邊界品位≥0.3%)
礦床賦存圍巖為閃長玢巖,地表第四系厚65~75m,根據(jù)物探、鉆探資料揭露顯示該巖體面積約0.8km2,形態(tài)呈南北略長的橢圓形,圍巖為青山群八畝地組上段粗安質(zhì)角礫熔巖、熔結凝灰?guī)r。礦體長50~300m,寬50~100m,厚2~15m,礦體傾向260°,礦體厚度變化系數(shù)30%~100%,品位變化系數(shù)1%~60%。
礦體呈透鏡狀、長透鏡狀為主,其次有板狀、枝杈狀。礦體斜深較大,大部分礦體沿傾斜方向延伸長度大于礦體走向長度。礦化主要有絹英巖化、鉀化、綠泥石化,銅礦化的高低與構造及巖石蝕變的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巖石蝕變程度越強,銅礦化就越好。
Ⅴ礦體為主要礦體,埋深80~150m,走向350°,傾角40°,礦體長310m,寬120m,平均厚度8.50m,平均品位0.89%;第5勘探線412鉆孔工程控制多層礦體,揭露礦體厚度3~10m,礦石品位1.14%~1.44%[11]。礦體主要賦存于絹英巖化的閃長玢巖巖體中,礦化呈細粒浸染狀和細脈狀分布。
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銅礦,黃鐵礦、磁鐵礦、褐鐵礦等,黃銅礦呈他形粒狀、不規(guī)則狀分布,黃銅礦的含量低于黃鐵礦的含量。
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細脈狀、細脈—浸染狀[12-13]。
Hook模塊設計前期,對大量惡意軟件的反編譯提取其中敏感API調(diào)用代碼。本文通過大量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分析其惡意程度,定義了各敏感API的惡意權重
頂?shù)装鍑鷰r均為淺灰色的閃長玢巖和鉀化閃長玢巖,局部圍巖中伴生有呈細粒浸染狀和脈狀的黃銅礦化和黃鐵礦化,近表土層部分巖石高嶺土化。碑樓含礦巖石為偏堿性中細粒玢巖類,含礦巖體為燕山晚期超淺成侵入體。
中生代時期由于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相對運動,使得整個瀕太平洋帶殼?;顒訌娏?,亦包括魯西隆起[14]。火山—巖漿大爆發(fā)是燕山運動中影響較大的地質(zhì)事件,鄒平火山巖盆地內(nèi)大多數(shù)銅礦床都形成于燕山期[15],期內(nèi)成礦時代與成巖時代基本一致,主要反映燕山運動中的殼幔物質(zhì)與熱能大遷移、礦床定位的構造運移之間存在內(nèi)在聯(lián)系。
鄒平火山巖時間上主要經(jīng)歷了3次噴發(fā)與侵入活動,形成了一套基性—中性—中偏堿性的火山-侵入雜巖體[16-17]。按空間分布位置可分3個成礦帶:外成礦帶、中成礦帶、內(nèi)成礦帶[18-19]。
外成礦帶:位于巖體邊緣,火山首次噴發(fā),基性巖漿沿火山巖地層與沉積地層接觸的薄弱地帶上侵,形成偏基性巖體。主要以玄武巖、玄安巖、安山巖為主?;鹕絿姲l(fā)和侵入活動,疊加構造活動,為礦液的運移、沉淀提供了動力與場所。
中成礦帶:位于虎伏山—四尖山二長巖及其接觸帶附近,是二次噴發(fā)和侵入的產(chǎn)物,巖性主要為粗安巖和熔結火山碎屑巖。該期火山活動地表蝕變礦化普遍,未形成有工業(yè)價值的礦產(chǎn)。
內(nèi)成礦帶:在破火山口范圍之內(nèi),主要為火山作用的末期,巖漿期后熱液作用強烈,是王家莊與碑樓銅礦的主要成礦階段,以銅為主并伴有鉛、鋅、金、銀、鉬、硫等礦產(chǎn)。
分析認為,王家莊與碑樓銅礦位于內(nèi)成礦帶上,形成于巖漿活動晚期,。
根據(jù)研究區(qū)內(nèi)的賦礦巖石化學條件,王家莊銅礦床圍巖與碑樓銅礦床都是典型的二長巖、閃長巖、石英二長閃長巖等,參考國內(nèi)不同斑巖型銅礦巖石化學情況,王家莊銅礦與碑樓銅礦圍巖具備尋找斑巖銅礦的巖漿巖條件(表1)。
通過對該區(qū)巖石化學分析結果對比發(fā)現(xiàn):該區(qū)巖漿演化比較充分,總體是由基性向中酸偏堿性演化,成分上SiO2含量漸增,MgO含量漸減,K2O+Na2O含量漸增,巖性上表現(xiàn)出閃長巖→二長巖→石英閃長巖→石英二長閃長巖的演化,其巖漿演化越到晚期富堿趨勢越明顯,其演化特征對Cu的富集較為有利(表2)。
整體來看,王家莊巖體與碑樓巖體等都具有形成斑巖銅礦的潛力,王家莊巖體演化更充分。
王家莊銅礦與碑樓銅礦位于鄒平火山巖盆地的銅礦成礦帶上,綜合分析前人資料認為,礦床類型主要為斑巖型銅礦,屬高中溫熱液礦床,受火山噴發(fā)與構造控礦作用明顯。
鄒平地區(qū)自早白堊世以來連續(xù)經(jīng)歷了3次火山作用,在這些火山作用過程中,伴有大量中—中酸性巖漿侵入,巖漿沿張性裂隙上升至地殼淺部逐漸冷卻結晶成巖。在結晶成巖晚期,殘留的中酸性巖漿熱液發(fā)生了交代作用,這些因素形成了王家莊銅礦與碑樓銅礦比較強烈的鉀化、鉀硅化、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黃鐵礦化等蝕變,交代作用過程中發(fā)生物質(zhì)交換,其形成富含銅的成礦流體,伴隨壓力變化與液體(大氣降水)作用,成礦流體開始蒸發(fā)轉(zhuǎn)移與富集,在一定的構造和物理化學條件下沉淀成礦,形成了王家莊、碑樓斑巖型銅礦床。
表1 國內(nèi)不同斑巖型銅礦的含礦巖體巖石化學特征對比(3)山東省第一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院,山東省鄒平火山巖盆地火山通道構造控礦特征及找礦方向研究報告,2015年。
表2 鄒平火山巖盆地王家莊銅礦、碑樓銅礦巖石化學成分(4)山東省第一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院,山東省鄒平火山巖盆地火山通道構造控礦特征及找礦方向研究報告,2015年。
礦化蝕變主要作用于含礦巖體,呈環(huán)狀中心式分帶的特征。蝕變強度由內(nèi)向外逐漸減弱,分為強鉀硅化帶-鉀硅化帶-鉀化帶過渡的3個環(huán)狀蝕變巖帶,由多期次蝕變作用疊加生成[20-21]。
礦床所在的內(nèi)成礦帶蝕變最強,蝕變以鉀化、鉀硅化、硅化等為主,與礦化關系密切。因鉀元素在巖漿晚期形成的侵入巖—潛火山巖中濃度較高,可伴隨有銅、硫的富集,這類蝕變是尋找斑巖型銅礦的重要標志。綠簾石化、硅化和黃鐵礦化在本區(qū)內(nèi)也廣泛存在,并且對找礦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
綠簾石化:研究區(qū)內(nèi)礦化較好部位,往往是綠簾石化、硅化較強。
硅化:以石英脈、細脈、網(wǎng)脈、硅化角礫巖等形式出現(xiàn),伴有淺色的圍巖蝕變和金屬硫化物礦化。一般石英硫化物細脈發(fā)育地段,皆有銅、金礦化顯示,具有一定的找礦指示意義。
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標志:銅礦化較好部位,其地表一般發(fā)育鐵染現(xiàn)象(褐鐵礦);而在礦體深部,黃銅礦往往與團塊狀黃鐵礦共生[22]。
黃鐵礦化又分為線型標志與面型標志:線型標志中礦化受構造裂隙控制,通常與巖脈及其他礦脈共生,規(guī)模小,程度不均勻,部分伴生元素較多;面型標志礦化范圍大而均勻,伴生元素簡單。
此類黃鐵礦化標志,對該區(qū)金礦找礦方向研究也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1)王家莊銅礦規(guī)模為中偏小型,由若干個大小不等的銅礦體組成,17號礦床是王家莊銅礦中最大的工業(yè)礦體。礦體賦存于王家莊巖體中部的石英閃長巖中,蝕變主要以鉀硅化為主,蝕變范圍廣,礦石大,成礦作用多期次明顯。
(2)碑樓銅礦礦體賦存于絹英巖化閃長玢巖中,礦化呈細粒浸染狀和細脈狀分布,Ⅴ礦體為主要礦體,礦化主要有絹英巖化、鉀化、綠泥石化,銅礦化與巖石蝕變程度呈正相關。
(3)王家莊與碑樓銅礦位于鄒平火山—侵入雜巖體的內(nèi)成礦帶上,形成于巖漿活動晚期,礦床類型主要為斑巖型銅礦,屬高中溫熱液礦床。通過對比國內(nèi)不同斑巖型銅礦巖石化學特征,認為礦床圍巖王家莊巖體與碑樓巖體具有形成斑巖銅礦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