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玉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窮盡性統(tǒng)計《世說新語》中方言詞、俗語詞的使用頻率、范圍等,探討劉義慶在選用這類詞語背后所蘊含的語言觀。劉義慶對當時由官話、方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融匯而成的復雜語言現(xiàn)狀表現(xiàn)出較為寬容、接納的態(tài)度,展示了其與一般士大夫階層完全不同的超越時代的語言學思想。
關鍵詞:《世說新語》 語言觀
《世說新語》(以下簡稱《世說》)是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以魏晉時期的人物及故事為藍本編寫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說集,主要記錄魏晉各階層人物的言行,敘事時常選用口語性的字詞直接表述,如俗語詞、口語詞、俚語等等,語言真實自然、平易近人,風格樸素。
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指出“魏晉的文章也和口語距離不遠,自從南北朝駢文盛行以后,書面語言和口語才分了家。在這時期中,只有《世說新語》《顏氏家訓》等少數(shù)作品是接近口語的?!碑敃r的魏晉南北朝正處在民族融合、政權更迭頻繁的時期,因而形成官話、方言、少數(shù)民族語言混雜交錯的語言狀態(tài)。本文從方言詞、俗語詞以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三方面,探討劉義慶對方言、雅與俗以及語言接觸的態(tài)度,同時力圖幫助讀者了解這一時期的語言狀況。
一.俗語詞
俗語詞指的是流行于口語中的非常用詞,即“字面普通而義別”的詞,包括詞和短語,而諺語等句子則排除在外。結合前人的研究,并加以考證統(tǒng)計,得出《世說》(不包括劉孝標注)有俗語詞85個。
(一)宏觀分布特點
《世說》主要有兩類作品:一類敘事,一類抒情議論?!妒勒f》81.17%的俗語詞存在于敘事性文本中,這其中近一半的俗語詞出現(xiàn)在口語中。
劉義慶在敘事時以人物間對話為主,多選用淺顯的、生活化的字詞表述,語言真實、質樸、自然。這種平易近人的敘事風格與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大相徑庭。南北朝時期駢體文盛行,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曾將“六朝之駢語”作為一代文學的代表,具有代表性的如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等,講究聲律和諧、用字綺麗、對偶與用典?!妒勒f》中也有反映此現(xiàn)象的,如:
(1)劉尹至王長史許清言,時茍子年十三,倚床邊聽。既去,問父曰:“劉尹語何如尊?”長史曰:“韶音令辭不如我,往輒破的勝我?!保ā镀吩迤?8)
(2)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咸稱善。于是四坐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敝x后粗難,因自敘其意,作萬余語,才峰秀逸,既自難干,加意氣擬托,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支謂謝曰:“君一往奔詣,故復自佳耳!”(《文學》55)
當時士林中的人們竭力追求“韶音令辭”(《品藻》48),措辭要新、要奇,詞藻要富贍,做到“敘致精麗”(《文學》55)。否則,就要被人嘲笑,視同敝履。六朝的駢文發(fā)展到后來,特別是齊、梁、陳三朝,存在很大的弊端:華而不實、綺靡艷麗,有些作品甚至帶有濃厚的宮體氣息,如江總《為陳六宮謝表》等,表現(xiàn)出意少詞多,堆砌辭藻的特點。文學創(chuàng)作中追求富麗典雅的辭藻,一味堆砌典籍名言,從而間接造成藝術與生活的天壤之別、雅與俗的對立。
《毛詩序》:“雅,正也?!薄把叛浴?,古代漢民族正統(tǒng)的語言規(guī)范;“雅音”,“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原中正音樂。受思想觀念、國家制度、社會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古人尚雅惡俗,尤其是古代文人,他們將雅視為各方面的最高典范,對于俗則棄之敝履。在普遍追求華美典雅的文學創(chuàng)作大環(huán)境下,比之全篇詞藻華美,但佶屈聱牙的作品,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敘事多記人物言語對話,將口語中的俗語詞納入創(chuàng)作,脫去文學作品神秘的外紗,語言真實自然,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
(二)微觀感情色彩
俗語詞中“俗”字內含褒貶,一為通俗質樸義,一為庸俗粗俗義?!妒勒f》俗語詞中帶有中性色彩的80個,如“阿奴”(《德行篇》33)、“道人”(《言語篇》63)等,貶義色彩的5個,如“狗鼠”(《賢媛篇》4)、“狼抗”(《識鑒篇》14)等。從詞語的感情色彩來看,劉義慶較多地選用中性甚至偏褒義的俗語詞,貶義的雖少,但仍存在。
“通俗質樸”都不是當時文人雅客所鐘愛的,更何況“庸俗粗俗”。正是由于俗語詞所帶有的這些特性,而被那些文人雅士所鄙棄,尤其是那些粗劣鄙陋的,更不入作品之中。然而劉義慶在當時如一股清流,對這兩種“俗”不挑不剔,不僅收錄“通俗質樸”的俗語詞,甚至連“粗俗鄙薄”的也兼收并蓄。由此可知,無論帶有何種感情色彩,劉義慶對于俗語詞都接納、認同的態(tài)度。
然而,劉義慶對于俗的認同,并不意味著全然偏向俗?!妒勒f》中不僅存在俗,同時還有雅的成分。書中抒情議論的作品大都運用多種修辭,語言華美綺麗,構思清奇,如:
(3)孝武將講《孝經(jīng)》,謝公兄弟與諸人私庭講習。車武子難苦問謝,謂袁羊曰:“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痹唬骸氨責o此嫌?!避囋唬骸昂我灾獱枺俊痹唬骸昂螄L見明鏡疲于屢照,清流憚于惠風?”(《言語篇》90)
寓意通俗且方式委婉的比喻,顯然比通俗直白的勸告更合禮貌。
(4)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撤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骸拔慈袅跻蝻L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言語篇》71)
同樣是描繪紛紛白雪,謝朗將下雪的動態(tài)過程比作撒鹽,以物喻物,較為生硬,意境稍差;而謝道韞則比作隨風飄舞的柳絮,展現(xiàn)了大雪輕盈靈動、漫天紛飛的特點,使人如臨其境,富有美感。如此一對比,雅在審美情趣上,顯然優(yōu)于俗。劉義慶雖然認同、接納俗,但依然尚雅,畢竟雅所帶來精神上的享受,是俗無法企及的。
通過對俗語詞分布特點、感情色彩的分析,并結合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整本書的語言風格,我們了解到作者劉義慶尚雅但不厭俗,對于俗語詞持接納、認同的態(tài)度。
二.方言詞
本文主要參考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及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注》中的注釋,根據(jù)其他相關文獻加以增補考察,得出《世說》有方言詞有27個。
魏晉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如《搜神記》《述異記》《博物志》《荊楚歲時記》《西京雜記》等,書中記載的方言詞多者10個,少者2個,而《世說》中足足有27個,足見劉義慶對待方言有著與眾不同的態(tài)度。
徐時儀先生認為:“方言口語的分歧和書面共通語的統(tǒng)一是推動書面語和口語分道揚鑣、雙軌并進的重要動力。”自從南北朝駢文盛行之后,口語和書面語才分了家,方言口語的分歧是推動言、文距離越來越大的因素之一。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世說》中方言詞的地理分區(qū)看出來。
《世說》中方言詞分布的方言區(qū)包括江東方言、關西方言、中州方言、河北方言、齊方言、荊楚方言,其中江東方言最多,河北、中州方言最少,各1個。由此可見,《世說》中方言詞的地域分布復雜、不均衡。眾與寡、密集與稀疏,勢必會帶來彼此之間的不平等,表現(xiàn)最為明顯的就是官話與各地方言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魏晉時期南北士族互相鄙夷對方語音語調已成普遍現(xiàn)象:北方士族譏諷楚地方言不雅,輕賤吳語,而南方士族則嘲笑洛陽話語重濁,彼此不容,相互抨擊。例如:
(5)“王大將軍年少時,舊有田舍名,語音亦楚。”(《豪爽篇》1)
(6)“人問顧長康:‘何以不作洛生詠?答曰:‘何至作老婢聲!”(《輕詆篇》26)
(7)“支道林入東,見王子猷兄弟。還,人問:‘見諸王何如?答曰:‘見一群白頸烏,但聞喚啞啞聲?!保ā遁p詆篇》30)
盡管這種風氣十分濃厚,但也有政治遠見的士人希望消除這種互相敵視的局面,拉攏南方士人,增強統(tǒng)治者的權威,鞏固統(tǒng)治地位。如名門望族的丞相王導帶頭說吳語。對待官話和方言,相比起絕大多數(shù)的北方士族,王導認為他們是平等的,都是用于交際的語言,無所謂地位的高與低。
劉義慶選取了足足84則有關王導的故事,多記錄渡江后王導為東晉做的種種努力:除講吳語來拉攏南方士族,調和南北隔閡外,劉義慶還記載了他禮待外國來賀賓客,通過講對方的母語“蘭阇”來表現(xiàn)身為東道主的尊重,保持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政事篇》12);晉室渡江后王導在眾人情緒低落、迷茫時,積極鼓舞士氣、恢復斗志(《言語篇》31);開導剛過江的溫嶠,打消其顧慮(《言語篇》36);面對他人的不滿以及不理解,寬容待人,實施綏靖政策(《政事篇》15)等等,以上都可以看出劉義慶對王導為人、為政的欣賞與稱贊。
對名士的欣賞,自然可以體現(xiàn)出劉義慶自身的觀點態(tài)度。王導善于用對方最親近的語言自然不刻意地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巧妙達到自己的目的。無論是方言還是外來語,王導對待語言的態(tài)度總是尊重、包容的,完全沒有像當時絕大多數(shù)北方士族一樣以我為尊,蔑視其他方言。欣賞王導身體力行地學說吳語,融入?yún)堑氐胤胶兰澤畹臒o為理念,反觀之也折射出他同王導對待語言的態(tài)度相似。劉義慶雖身為劉宋皇室成員,但他同王導一樣并沒有輕視、歧視其他方言,反而尊重語言的差異。無論是何種語言,在他心中地位是平等的。
三.少數(shù)民族語言
自淝水之戰(zhàn)勝利后,南北的局勢穩(wěn)定,一些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接觸到燦爛的華夏文化,各民族所使用的語言自然隨人口的流動而有接觸。受固化思維影響的古中原人,對于外來人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總保持著一份敵意。
“蠻”,古時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通稱?!靶U”本泛指我國古代生活在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是個中性詞,自商周起逐漸演變?yōu)閷δ戏缴贁?shù)民族的蔑稱,成為一個貶義詞,如“蠻荊”(《排調篇》41)、“蠻語”(《言語篇》68、《排調篇》35)都帶有貶義的感情色彩。顯然由人口流動帶來的語言接觸,《世說》中多數(shù)歷史人物是持排斥、輕蔑的態(tài)度。
(8)郝隆為桓公南蠻參軍……隆初以不能受罰,既飲,攬筆便作一句云:“娵隅躍清池?!被竼枺骸皧塾缡呛挝铮俊贝鹪唬骸靶U名魚為娵隅?!被腹唬骸白髟姾我宰餍U語?”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蠻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也!”(《排調篇》35)
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稱魚為“娵隅”。郝隆,中原漢族人。他故意用少數(shù)民族語言來稱魚,借題發(fā)揮,引發(fā)對方的不解,委婉地表達對桓溫委任的參軍之職的不滿。
(9)王仲祖聞蠻語不解,茫然曰:“若使介葛盧來朝,故當不昧此語?!保ā堆哉Z篇》68)
東晉渡江的君臣聽不懂南方少數(shù)民族話,這是情理之中的事。王濛卻說,即使是介葛盧也聽不懂南方話,明顯帶有貶斥、瞧不起的意味。
劉義慶詳細記錄了王濛由年少時“放邁不群”到老來“性和暢”的性情轉變。例如,年少時居高臨下地同劉惔開玩笑道:“卿更長進”(《言語篇》66);又如魏晉士人非常注重個人品行的修煉,劉惔饑餓時也不愿吃“小人”送來的食物,而王濛卻不在乎(《方正篇51》)等。時至晚年他才克己復禮,“有風流美譽,虛己應物,恕而后行,莫不敬愛焉”,世人多贊其“性至通,而自然有節(jié)”(《賞譽篇》87)、“韶潤”(《品藻篇》30)、“溫潤恬和”(《品藻篇》36)、有“韶興”(《品藻篇》76)等。例9王濛將少數(shù)民族語言比作獸語,除了確實聽不懂南方話之外,明顯含有歧視少數(shù)民族語言、北方官話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感在內。這番言論,同其晚年與劉惔齊名友善,實在是不相符合,顯然是年少放浪不羈時所說。
劉義慶將王濛的優(yōu)、缺點都記于書中,除了使人物塑造得更加立體、鮮活外,指出其言論不當?shù)牡胤揭蔡N含著他對此番話持不贊成的態(tài)度??梢妱⒘x慶在選材時并不是雜亂無章、隨心所欲的,選材背后總是暗含作者的目的、感情。
《世說》反映了當時中國復雜的語言狀態(tài):不同方言區(qū)之間的人口流動、不同民族之間的人口流動,語言分布呈現(xiàn)交錯混雜的形式,不同民族的語言有了接觸,從而產(chǎn)生了或排斥抗拒,或接納寬容的兩極態(tài)度。無論是蠻語入詩以抒發(fā)內心的憤懣之情,還是將蠻語同低級的獸語相提并論,都直觀地展現(xiàn)了漢民族語言與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不平等關系:漢民族,尤其是北方士族對待語言接觸持抵觸抗拒態(tài)度。由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理等諸多因素形成的思維方式的差異,無可避免地導致各地區(qū)之間的語言差異。在種種因素推動語言之間的接觸下,正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無法接受這種語言差異,總是以高傲的姿態(tài)對待其他民族的語言,才產(chǎn)生了語言之間的隔閡、對立和矛盾。少數(shù)民族語言不為當時漢族士人所接受,然而就上文劉義慶并不贊同王濛歧視、輕視少數(shù)民族語言一點來看,相比較于漢族士人,劉義慶對待語言接觸持寬容、接受的態(tài)度。
四.結語
本文從方言詞、俗語詞這兩類口語化的詞入手,通過分析俗語詞宏觀分布特點及詞語內部微觀感情色彩,得出劉義慶尚雅但不厭俗,對于俗語詞持接納、認同的態(tài)度;其次,以洛陽官話與各地方言之間的矛盾為切入點,探究劉義慶對書中所記人物對待方言的不同態(tài)度或情感傾向,從而表現(xiàn)出劉義慶對方言的尊重、認同、接納的態(tài)度。最后,通過分析《世說》所呈現(xiàn)出來當時中國紛繁復雜的語言狀態(tài),結合“蠻”字色彩義的變化,以及書中歷史人物排斥抗拒語言接觸的言行故事,展現(xiàn)了劉義慶與當時漢族士人完全不同的對待語言接觸的寬容態(tài)度。
《世說新語》“成于眾手”說幾乎已成定論,但其第一作者普遍認為還是劉義慶,他統(tǒng)攝全書的選材撰寫、思想標準、體例風格等。另外,從整本書中反映的對待俗語詞、方言詞以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態(tài)度的一致性來看,我們也能夠看出劉義慶對《世說》審定或編輯方面留下的印記。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5:24.
[2]顧陳誠.《世說新語》方俗語詞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學,2015.
[3]范子葉.《世說新語》的語言美[J].求是學刊,1986(04):85-90.
[4]劉漢文.俗語詞研究的理論思考[J].山東文學(下半月),2007,(8):59-60.
[5]徐時儀.《古白話詞匯研究論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7.
[6]曹祝兵.漢語口語和書面語分裂原因之探討[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05):138-140.
[7]鄒映華.從族名到蔑稱——說“蠻”[J].咬文嚼字,1996(07):25.
[8]劉強.《世說新語》“成于眾手說”獻疑[J].文學與文化,2018(03):46-52.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