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藺(lìn)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
一……”
這首兒歌流傳很廣,中國南北各地許多孩子都會唱。一堆數(shù)字和一叢開花的草加在一起,就成了一首歌,一首詩,真是有創(chuàng)造性:沒有中心思想,卻有歡快的節(jié)奏。不用說唱兒歌的小孩子,就是聽歌兒的大人們,都想跟著快樂地蹦蹦跳跳。而且,它真是一首蹦蹦跳跳的兒歌——跳皮筋時一邊蹦一邊跳一邊唱的游戲歌。馬藺也真是幸運的草,不僅在這么一首好聽的兒歌里開花,而且,還成了很多唱過這首兒歌的女孩兒的名字。
和別的植物一樣,馬藺也有不少名字。原因簡單: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地方大了,不同地方的人會給它取不同的名字;歷史長了,不同時代的人會給它取不同的名字。除了馬藺,有的地方叫它馬蓮,有的地方叫它馬蘭。一說馬蘭,有人會想起另一首兒歌“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說話,請你現(xiàn)在就開花”,這首兒歌來自任德耀先生的童話劇《馬蘭花》,而《馬蘭花》是任先生根據(jù)熊塞聲先生的童話故事詩《馬蓮花》改編的。你看,同一個故事,同一叢草,任先生叫它馬蘭花,而熊先生叫它馬蓮花。雖然是改編,但任先生也有很多新的創(chuàng)造,比如那首呼喚馬蘭花開花的口訣,是多好的一首兒歌——“請你馬上就開花”。馬蘭開花,是藍紫色的。綠綠的一叢叢草,藍紫色的一朵朵花,多好看。
再接著說馬藺在不同時代的名字:漢代學者高誘稱它馬荔,明代的李時珍說它還可寫作馬楝。楝,讀音同“練”,楝是一棵樹。大家知道,神鳥鳳凰落在梧桐樹上,可它最愛吃的,是楝樹的果實。楝樹的故事,我們以后再講,現(xiàn)在,要接著說馬藺。
馬藺有這么多名字,為什么第一個字都是“馬”呢?好像這叢草姓馬似的。李時珍解釋別的“姓馬的植物”都會說一句:“物之大者為馬?!币浴榜R”命名植物,就是說它長得大。比如有種植物叫馬蓼(liǎo),也叫大蓼。但馬藺像韭菜一樣一叢叢生長,其實也真算不上大?!墩f文解字》說馬藺像蒲草,但小,它的根很長,可以用來做刷子。蒲草是水邊叢生的大草,馬藺確實比它小得多。很多時候,對一棵植物的名字實在查無實證了,李時珍就會發(fā)揮想象力。比如這棵馬藺,許慎在《說文解字》里不是說它的根可做刷子嗎,李時珍就順水推舟,說它可用來做馬刷,給馬刷毛。
我沒見過馬藺做的馬刷,但我小時候,村里有馬藺。馬藺的葉子很有韌性,尤其是曬干再用水浸泡過以后,大人們常用這種葉子系東西。比如屠夫的案子上就會放著這樣的馬藺葉,用它系切好的肉塊。我們小孩子呢,若鉆草叢樹叢被蚊蟲叮咬了,就擠點馬藺葉里的汁,抹在腫起的地方,說它可以消腫止痛。真的嗎?我也忘了。
秦代以前,馬藺其實不姓馬,它的名字只有一個字:荔。現(xiàn)在,我們看見這個字,恐怕首先想起的是荔枝。但馬藺、馬蘭、馬蓮、馬楝這些名字,其實都是從“荔”這個字的字音轉(zhuǎn)變來的。古代的《禮記·月令》有說到馬藺。說仲冬,也就是農(nóng)歷的十一月,“蕓始生,荔挺出,蚯蚓結(jié),麋角解,水泉動”?!对铝睢酚悬c像黃歷,講每月什么事宜做,什么事不宜做。但黃歷只說吉兇,而月令則關注自然變化,行文也美好,像上面幾句話,簡直可以看作一首小詩。讀月令和讀《詩經(jīng)》一樣,可以認識很多草木蟲魚,而且知道它們在什么季節(jié)做什么事。你看,冬至的時候,天冷了,蚯蚓在地下縮成了一團,麋鹿頭頂?shù)拇蠼敲撀淞?,但再冷的季?jié),也有生命在動:泉水還在流,蕓草生長,馬藺也在發(fā)芽。蕓是蕓香,是香草,古人把它夾在書里,護字殺蟲,有了蕓香草,書才有了書香。書香,多好的一個說法,要感謝蕓香草。我小時候,到了冬天,家里還會買上一小把蕓香的干草,插在瓶子里,屋里就有了香香的味道。而《月令》里說的荔,就是現(xiàn)在的馬藺。
古人說,若是馬藺仲冬不發(fā)芽,就容易發(fā)生火災。當然,我們不會相信這樣的聯(lián)系,當作古人和一棵草的故事就好了。很多事當不得真,不能較真兒,但也可以很美,這不矛盾。就像“馬藺開花二十一”,為什么是二十一呢?誰能給我一個答案?沒有答案也沒關系,因為這首兒歌真好聽。好聽,就已經(jīng)很好,很美。